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等來了!年度亞洲最大爆款電影

2024-09-13電影

文| 韓夢想

2024年的印度電影可謂表現搶眼,【想象之光】代表印度三十年來首次入圍康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獲得評審團大獎,傳記電影【冠軍之路】延續了去年【12年級的失敗】的成功,再次書寫印度式勵誌故事。

【想象之光】(2024)

很顯然,在當下,對於印度「只有歌舞片」的認知早就該被打破了。

6月上映的【因果報應】則讓印度電影走得更遠,它幾乎在充分總結近年來印度電影的優秀特質的基礎上,再次推進、升級,以至於幾乎成了印度本年度最吸引人眼球的電影。

【因果報應】

縱觀2020年之後的世界影壇,幾乎只有印度踐行著「敘事復混成」策略。

就像改進了簡單敘事後的矯枉過正,如今,印度電影懸念越多、反轉越多、情節越曲折、越出人意料,似乎就越能凸顯導演才能和影片質素。

2021年的【較量2】和【傑伊·比姆】、2022年的【宿敵】和【誤殺瞞天記2】、2023年的【瞞天劫】等都將印度電影帶入了「無反轉、不印度」的特定軌域中,印度電影的敘事密度也得到了普遍提升。

【瞞天劫】(2023)

【因果報應】將這樣的傳統進行到底,它依然堅持著當下印度電影的「反轉敘事」和「揭秘快感」。

影片的前三分之一讓人過於熟悉,有些拖沓,充斥著誇張配樂和歌舞蒙太奇轉場,涉及到宗教元素和女性議題,介紹了性格執拗的男主人公馬哈拉賈。

然而,正當你覺得有些無聊時,影片漸漸進入高能,利用復混成敘事技巧強化了觀眾的觀影快感。

這種復混成首先在於非線性敘事,影片先用幾場碎片化的戲制造出敘事上的裂痕,掩蓋了某些事實,制造了理解上的「留白」,之後再次回到之前的場次時,觀眾便有了時序的秩序感,於是慢慢拼湊出完整的故事。

【因果報應】的這種處理並不算新奇,玩弄時間的技巧也絕對稱不上是嚴謹高明,但本片好就好在十分準確地拿捏了節奏,在你感覺快要吐槽時,下一個陌生化場景便切入,容不得你半點思考。

打亂時間線的處理讓本片最後的反轉效果得以最大化的呈現,給觀眾帶來「揭開謎底」震驚感。

除了亂序敘事,本片還非常合理的處理了雙線交錯的故事講述,即使我們都知道最後一定是正反兩方的1V1對決,影片還是很好的保留懸念,交錯講述當下的馬哈拉賈和過去的賽爾瓦姆,讓兩個人物隨著故事的進展,越來越產生聯系,甚至產生更多父親身份的重疊感。

【因果報應】甚至豐富了電影中交叉剪輯的使用範疇,如女兒回家遭到襲擊一場,先用交叉剪輯馬哈拉賈在警察局的畫面,營造「同時發生」的錯覺,再慢慢讓觀眾感覺到時間差,讓「情景再現」的真相具有更多的臨場感。

此外,本片過硬的剪輯技巧還體現在諸多懸念感的營造上,如在警局馬哈拉賈即將被目擊者想起名字的一場,懸念效果堪稱經典、規範,處理的異常出色。

除了延續反轉邏輯和高密度敘事,【因果報應】還體現著2020年以後印度電影中的另一個潮流:復仇爽片模式。

2023年的【戰士】、【帕坦】、【猛虎3】、【莎拉爾】幾乎紮推出現,除了薩爾曼·汗、沙魯克·汗等明星加持,更充斥著略顯誇張離譜的劇情、浮誇的畫風以及復仇故事加持的「爽感」動作場面。

這些電影作為「無腦爽片」的代名詞帶有強烈的快餐特質,將印度電影的娛樂化推向極致。

從這個意義上說,【因果報應】是這些「無腦爽片」的一次升級。為了強調爽感,影片神化了男主,至於他為什麽年輕時溫吞柔弱,年老時戰鬥力開掛,影片並沒有想要講清楚的意思,更沒有【老男孩】裏那種為了復仇苦練技能的鋪墊,總之,神化就對了。

隨著馬哈拉賈陸續找到三個復仇物件,影片甚至有點「馬哈拉賈除三害」的意味,一如【周處除三害】中的陳桂林,馬哈拉賈在面對第一個強大的對手時,激發起了自己的原始本能,於是乎一發不可收拾,成為頂級強者。

影片中的動作段落充斥著純粹的暴力宣泄,包含斬首這樣的極端場面,暴力的實感在當下世界電影中都屬於較為極端的。然而對比其他「無腦爽片」,本片中的暴力復仇由於對應著印度的社會現實又顯得異常合理,這時的暴力其實更接近於「處刑」,由於代替了觀眾對社會中的搶劫、強奸等罪行進行懲罰,最直接的喚起了復仇的情感共鳴,比快餐電影更加落地。

包裹著復仇、反轉等外衣的【因果報應】也觸及到了印度當下社會的某種面向。【12年級的失敗】向我們呈現了印度的官僚系統,然而這樣的勵誌故事也在說明,印度政府,尤其是警察系統在慢慢變好,總有理想主義者在試圖改變這個國家。

【因果報應】想說的則是,警察系統依然貪汙腐敗,在大量制造冤假錯案,但在「復仇」這個問題上還是能分清大是大非的。

片中的警察甚至在結尾充當了馬哈拉賈動用私刑的助手,全力配合他對罪犯斬首,這一情節出現時,影片的價值觀已然顛覆,法治在暴力復仇面前也要讓路,這不禁讓人思考,當法律不足以限制犯罪時,私刑成了是一種最好的警示?

最後,本片的印度片名為【Maharaja】,是男主角馬哈拉賈的名字而已,中文譯名【因果報應】實在意譯得太多。

或許,「因果報應」比較符合我們對這類復仇故事的理解,但聯系結尾,這樣的片名其實建構了另一套內在邏輯,這恰恰也是很多人吐槽的地方。為什麽報應要在自己女兒身上?女兒難道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如果回歸印度版片名,或許能回答這些問題。

雖然極度商業化,但對應當下印度的新聞,尤其是大量女性遭受強奸的案件,【因果報應】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社會問題,給出了宣泄式的解決方案和「惡有惡報」的社會警示,是有意義的。

片中依然反映出些許印度男權體系下的女性處境,但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女性可以廣泛參與體育運動,可以當老師,也不必被當做「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當片尾女兒寬恕了施暴者,開始自己的新生活,這也許是影片給出的另一種回應。

我們不能指望【因果報應】這樣的電影能改變什麽,但也許從它開始,印度會出現更多的【炙熱】、更多的【想象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