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北京廠甸廟會火了

2024-02-12國風

看到一個標題說:龍年新春北京「龍文創」火了。贊同!但我想說是:「龍年文化」會更火!

昨天去趕了北京的「廠甸」廟會,人山人海,還限流了,有感而發,廟會是體驗傳統民俗的最好去處,只有春節這幾天。 主要是闊別四年的北京廠甸廟會如期回歸。

和平門外琉璃廠的「廠甸」全稱「廠甸春節集市」,是北京特有的春節文化集市,我們也叫它為文化聚集地,不僅深受百姓喜愛,更得文人雅士所青睞。說實話,平時像我這樣的街溜子很少去這種文化氣息濃郁的地方,也不知道怎麽了,就鬼使神差的去體驗了一下。

先說說「廠甸」的故事。

廠甸最初叫「光廠」,又稱「廠店」,源於明清時的燈會。明代的燈市,最早在東城區的燈市口。嘉靖年間,考慮到皇宮的安全,燈市移到琉璃廠、花市和正陽門外等地方。東琉璃廠有座火神廟,每年正月初三至十六日,廟會興旺,官辦的燈市加上寺院的廟會,便成了京城人春節生活中一大重要內容。

說到廠甸,琉璃廠,很多朋友就會說:「這就是文房四寶,裝裱書畫的地方」。

沒錯,那您知道為什麽嗎?

這是這裏的文化特色,清乾隆三十八年【四庫全書】,這個故事您知道嗎?因為編書需要天下典籍匯聚於京城,官府和文人雅士對書籍和文化用品的需求,促使琉璃廠的書市興盛起。數百年來,這裏曾經集散和流通了不可估量的文化財富,並有 「中國博物館街」的 美譽。

其次,廠甸這個地方,在近代頗受文人雅士青睞,魯迅、胡適、徐悲鴻、張伯駒、朱自清、張大千等文人雅士,也都來過廠甸。

蕭乾先生的【北京城雜記】裏有這樣一句話:「我最懷念的,當然是舊書攤了,隆福寺、琉璃廠——特別是年下的廠甸。」

廟會歸來,用這四個字形容不過份,因為廠甸廟會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始於明代嘉靖年間,興盛於清代康乾時期。

清光緒年間的圖書【廠甸記】中是這樣說的:「平時空曠,人跡罕至;至正月則傾城士女如荼如雲,車載手挽,絡繹於途。」

剛才說到,廠甸廟會一向是以書籍古玩、字畫文具獨秀於林,自古便以「文市」著稱,但不同於其他廟會的是,特色小吃、日用百貨絕對沒有,不開放! 所以,再次提醒:要是想去廟會吃小吃的朋友們,千萬不要選擇廠甸廟會。

廠甸廟會北起和平門,南抵梁家園,西到南北柳巷,東至延壽寺街,核心是位於南新華街的今中國書店。

依稀記得我小時候,過節一定要去珠市口的親戚家住上5天,因為那時候,感覺珠市口離「任何地方」都很近,前門啊,琉璃廠啊,大柵欄啊,虎坊橋啊,天安門啊等等。

毋庸置疑,一定有一天會和親戚們逛一次廠甸廟會,那時候沒有什麽交通工具,絕對是腿著,俗稱「11路」自動雙輪汽車,從楊梅竹斜街一直往西向南新華街的廠甸走去。昨天當走到東琉璃廠街時,腦子裏閃現了一個小時候的畫面,孩子說累了,想歇會,記得那時候我們還小,走到這裏實在走不動了,於是就坐在路東南的台階上歇息,就是那個門楣之下,因為那次歇息,在我人生路上不過是一閃而已,但現在宏偉的建築,令我真心感嘆,祖國的飛速發展,厲害了,我的國!

廠甸廟會自2001年開始恢復,YQ期間關閉了4年,昨天也問了長輩要不要一起去,長輩說:年紀大長,逛廟會的興致雖有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本來想著從廠甸廟會拐進楊梅竹斜街,再往前就是前門了,可惜,限流了,我們就沒在往前走,廠甸的紙墨筆硯、中國字畫、金石印刻、新老書籍等,與前門大柵欄的珠寶玉器、名人故居、會館文化、商業文化相融合, 就成為了厚重的歷史與繁榮的現實最完美的結合,傳統的傳承與創新的產品交融起來,是最和諧的繼承和發展,您說對嗎?

廟會歸來 張儒剛繪

說一個小知識,是在逛廟會的時候,聽到身邊一位遊客問她朋友,什麽是琉璃廠?琉璃是玻璃嗎?

其實,琉璃廠最早就是燒制的琉璃的地方,因此命名,這琉璃不僅裝飾了北京城的皇宮禁院,也成為寺觀廟宇、貴官豪宅的點綴之物。

詩人吳梅村曾有詩贊道:「琉璃舊廠虎房西,月斧修成五色泥。遍插禦花安鳳吻,絳繩扶上廣寒梯。」

琉璃亦作「瑠璃」是用各種顏色(顏色是由各種稀有金屬形成)的人造水晶。

民國年間,琉璃廠被截為東西兩段,由於琉璃廠以書肆、畫店、紙店及珠寶玉器、古玩店為主,店鋪最怕著火,所以過去僅琉璃廠就有兩座火神廟。一座在小沙土園,後來成為文昌會館;另一座就是原廠東門內的火神廟。

最後,廠甸廟會為什麽火?龍年新春北京的「龍文創」為什麽火?

簡單的分析一下,最為結尾吧:

1.時隔四年,重新開放。 前面已經說了,這裏不做贅述了。

2.名士文人,匯聚於此。 【四庫全書】總纂修官,電視劇裏戲稱鐵齒銅牙的紀曉嵐,他就住在琉璃廠邊上的虎坊橋。1931年11月,由張伯駒出面,約梅蘭芳、余叔巖合作發起組織北平國劇學會,會址設今晉陽飯莊內。琉璃廠緊鄰前三門大街,包括外省來京述職的官員和各省的舉人們進京趕考,大多數也在琉璃廠一帶寄宿……

3.文化集市,獨樹一幟。 乾隆時期文化街興起,「逛廠甸」變成北京人歲首的一種特殊聚會和別具一格的文化娛樂活動。當時什麽五柳居啊,文萃堂啊書商們,紛紛匯聚到京城,翰林院的大臣們,每天把所校勘的古籍中應考證的內容,詳細列出書目,到琉璃廠的書店裏去尋找資料。其後200多年,文人學子來琉璃廠文化街逛書店、購買字畫和古董文物等,依然相沿成風,至今就出現了榮寶齋、博古齋、來薰閣、松筠閣等一批著名的老字號店鋪。

據【魯迅日記】記載,他居京的十余年間,去琉璃廠就有480次之多,並詳盡記錄了到琉璃廠購買的書籍、文物及碑帖。文人聚集看書風氣的形成,直接影響到北京書業文化的繁衍, 琉璃廠書攤曾被稱為文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4.文化美學與實用價值的融合。 我發現今年的「文創產品」持續在發酵,從故宮文創開始,無論是哪裏都有屬於自己的IP產品,甸廠這次也不例外,蓋章,大師們當場寫福字,送春聯,刻章等活動,您看似很俗,但的確很雅。這就是一種美學和價值的融合,讓遊客稱贊物有所值。

5.龍年文化,吉祥寓意。 以恭王府內蝙蝠形象為靈感出品的「蝠逗兒」系列貴金屬文創品,由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監制,歌華設計出品的獨占鰲頭毛絨玩具系列、福鰲包帆布包等,福碗禮盒內是一對明代正德碗器型的強化骨質瓷釉下紅高腳碗,新春之際使用更添福氣。

春節假期,年味正濃,無論是故宮角樓咖啡、恭王府景區,還是前門大柵欄的老茶莊、京扇子旗艦店,亦或廠甸廟會的文房四寶、西單圖書大廈等,龍文化,融合了中華傳統文化和當代創意設計的龍年文創品,不僅承載著人們的吉祥祈願,也成為龍年獨特的「北京文化」。

因人才和文化而衍生出「廠甸」,你愛了嗎?

我記得有位教授說過這樣的話:「北京,天子腳下,五方雜居,人才薈萃,就薈萃出創造出一條文化街、一個廠甸年節文化集市,這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北京對中國,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巨大貢獻!」(我忘記是哪位教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