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名家新作 | 杜興成:庭院家風

2024-01-27國風

在「杜家堰坎古庭院」的觀景樓下,有一片碑林,其中最高最大的一塊正面刻著【杜氏家風家訓歌】(譜子),背面刻著【杜氏家風家訓】詩。兩件作品均由我精心創作,大人們都深知其內容,小孩們都會背誦、演唱……

【杜氏家風家訓】

公正成就家國興,

慈善撼動山海情;

勤奮求索一生苦,

和睦安民全憑心。

仁者只需三畝地,

禮仕讓他七桶金;

謙遜待客八方走,

誠懇處事兩袖清。

德性好壞定命運,

愛憎分明藏胸襟;

博學多才不傲勢,

賢惠端莊樹人品。

義氣莫可太縱容,

節貞風骨照後孫;

孝敬二字最難讀,

真忠懷揣天下行。

這首藏頭詩是根據「杜氏家訓」中前十六個字衍生而來。當年我根據祖傳的家史遺訓,結合自己的人生感悟撰寫了:「公慈勤和、仁禮謙誠興家風,德愛博賢、義節孝真育後人」的對聯。最先我邀請著名書法家王祥之先生留墨,刻匾掛於老宅堂屋;後來我又約曾國藩後裔曾正國摯友楷書,刻匾掛於庭院龍門。加上之前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和李鐸兩位先生分別題寫的「杜家堰坎」四個大字,時任中書協主席張海贈送的「杜家堰坎古庭院」墨寶,這些都為老家古宅增色添彩。

我們杜氏祖籍是江西臨江府,明朝萬歷年間一世祖杜鳳攜家移民至遵義府綏陽縣。【杜氏族譜】清楚地記載著每一代人的妻兒姓名。從遷來綏陽的第一人杜鳳算起,擬有40個字輩,歷朝各代脈絡清晰,我是第十五代。杜氏家族四世祖杜英才,曾任「湖廣副將」「雲南昭通府協台」,告老還鄉後建造了「杜家院子」,他的墳墓就在綏陽駕校處的杜家山,每年正月初一,我們所有的杜氏後人都要去「太陽墳」祭拜。

人們悉知的杜家堰坎其實並不是我上面所說的杜家院子,兩地相隔一公裏。明末清初時,杜家院子建築規模最大,由四世祖杜英才建造,立有鐘鼓樓、燈塔等。據說杜英才開辦的書院十分興旺,不僅有當地學生,還有來自遵義、貴陽兩府的,有百余人。據傳,杜家院子是因亂事而焚,蕩然無存。

我們家原來住杜家院子,現在的庭院是清朝鹹豐初年由十世祖杜修德(我的天祖)選洋川河上遊的石馬堰畔而建,「杜家堰坎」由此得名。杜修德接人待客厚道,人緣極廣。我從小就聽老人們講:「立房子那天,三聲炮一響,十裏八鄉的人都趕來幫忙,粗大的柱頭從爛泥田拉過,一棟九柱大房很快就立了起來」。新房子建起沒幾年,他的兒子杜燦芳(我的高祖父)就考中了武舉人,進京參加殿試時,還得到慈安皇太後賜寶劍一柄,復書(公事包)一件,從此杜家堰坎遠近揚名。

家風的傳承,在我們杜氏葉茂根深。耕讀為本,是我們杜氏的立誌品行。一個家庭,一個人,總會有起起落落,但無論歷經了什麽,都不要被困難嚇倒。從我們家的興衰史來看,就足以讓家人受到啟迪。聽老人說,我高祖父進京回來後,所賜「武魁」匾額高掛堂屋,賓朋滿座。然而命運就是這樣不測,33歲那年,他突發急病歸天,從此家境一天不如一天。我曾祖父37歲去世。我祖父23歲猝死,同一天他的母親也活活氣死。從此,這個家只剩下我24歲的祖母和不滿3歲的父親。曾經的書香富庶大戶,民國時跌落到谷底。

天無絕人之路,在家風的潤澤下,在父親的幾個姑姑的幫助下,我祖母頑強地生活著。我父親的三個姑姑把我父親接到身邊撫養,讓他進縣城讀書,直至與我母親結婚才回到老宅。新中國成立後,黨把我的父母培養成優秀共產黨員。他們一生忠誠善良,公慈勤和。我是1949年5月7日出生的,父母把我們8兄妹培養成人,傳承著祖輩優秀的品格,為我們後代樹立起了榜樣。

如今,我們8兄妹各家的總人口加起來有84人(含媳婿),其中大學生30人,共產黨員17人。雖說祖母、父母都不在了,但家風永存,新生三代人丁興旺。在我這個大哥的帶領下,2006年起,我們將老家古庭院從風雨飄搖、破爛不堪中拯救出來,使它煥發再現一個半世紀前的家風家貌。如今的「杜家堰坎宅院」已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黔北乃至全貴州最大的清代九柱高堂,供客人們參觀遊覽。

應該說,有祖屋才算有完美的鄉愁,有鄉愁更能滋養家風,有家風才能夠聚集起親情。每年的春節我們都要從北京趕回老家。同樣,身在異鄉的其他親人也都回去,幾十年來從未改變,已經成為各家老小的自覺行動。因為,那裏有最能吸引我們的親人、老屋、祖墳,同時還有孩子們最喜歡看的煙花和最愛聽的鞭炮聲。當然,主要還是我們的根在那裏,家風難以割舍。

在我們這個大家庭,不論大人小孩,只要誰過生日,都必須自掏腰包請全家人吃飯,從不收禮。一年中最熱鬧的兩天還是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

父母健在時,一大家子圍著老人轉;父母不在了,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大家則以我們為中心吃年飯。為了方便一大家子人,我們在縣城購有寬松的住房,好讓弟弟妹妹們和各家的小孩有活動的地方。

大年三十這天可熱鬧了,84口人齊聚一屋。大人笑,小孩鬧,幼兒哭,南北調。每間房子都塞滿了人,有的聊天,有的玩牌,小學生們「擺地攤」,反正我已習慣了這種喧囂的場面。買菜煮飯是三個妹妹的事,舉杯暢飲是幾個弟弟和侄兒們的事,洗碗拖地是侄女侄媳們的事。晚飯後,集體離開縣城,驅車3公裏前往杜家堰坎古庭院祭拜祖先,放鞭炮點煙花是孩子們一年中最盼望的時刻。接下來最有意義的是再回縣城我的家中,由第三代的少兒們表演預先準備好的節目,或歌或舞或彈鋼琴。當然,他們中間肯定有人要唱【戰友之歌】和背誦【杜氏家風家訓】,這是我們家自己的「春晚」。

快到新年到來的零時,拜年開始,首先是我們8兄妹夫婦接受兒女輩的跪拜,盡管他們中間有幹部、教師、醫生、大老板,但一個也不能例外。成人拜完後,便是孩子們排著隊拜領壓歲錢。幾輪過去,小朋友們的衣兜裏裝滿了一張張紅色的人民幣。

在我們家,大年初一拜墳是最重要的儀式,無論你身在何方,無論你有多麽忙,正月初一都必須趕回老家上墳。在逝去的親人墳頭,大家排隊敬香燒紙錢,老人們要向小孩一一介紹這是哪朝哪代的祖先,應該怎麽稱呼?每人都得跪拜,向先人祈福……

在灑滿春光的山野,在鞭炮鳴響的墳前,在家鄉彎彎曲曲的田埂上,留下了我們對昨日的回顧,寄予著我們對新年的期盼。

我為什麽堅持每年春節、暑假要帶孩子回老家呢?因為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小孩能常去鄉下玩玩,寫寫作文,一是盡享親情,二是體驗生活,這樣,我個人的創作題材也得到了豐富,寫出來的歌曲才有愛,文章才有影,書法才有韻,詩詞才歸真。我那首【杜氏家風家訓歌】不但得到家人的喜愛,同時還被全國杜氏傳唱。2023年5月14日,在北京國際飯店舉辦了【中華杜氏文化座談會暨杜興成家風歌曲研討會】,來自文化、經濟、音樂、舞蹈等各界知名專家學者參加了座談,高度評價【杜氏家風家訓歌】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道德價值。

家風是什麽?家風是傳統,家風是文化,家風是包容,家風是智慧,家風是一個人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家風好了,鄉風才正,民風好了,國運才興。願我們偉大的祖國如日東升,繁榮昌盛!

(作者系著名作曲家,作家,八一電影制片廠原音樂組組長 )

文/杜興成

編輯/邱奕

二審/姚曼

三審/黃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