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蒼(1686—1756 年),字默存,一字墨岑,號篁村、蔗翁、太湖漁人,晚稱瘦竹,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他師承清代婁東畫派的傳人黃鼎,擅長畫山水。其山水畫的風格蒼勁,用筆沈著。山石的皴法多以幹筆積累,林木之間則使用淡墨,透過幹筆和皴擦相結合的手法,表現出深遠的意境和深厚的氣韻,一改宮廷畫院慣有的甜熟柔媚習氣,深得乾隆皇帝的賞識。
公元 1751 年,乾隆皇帝南巡時,張宗蒼進獻了畫冊【吳中十六景】,深得皇帝欣賞,隨後進入清宮廷畫院供奉,為宮廷作畫,成為乾隆時期一位重要的宮廷畫家。
張宗蒼的作品數量眾多,【石渠寶笈】收錄了他的 116 幅作品,其中很多都有乾隆皇帝的題詩。他的部份代表作品包括「張宗蒼畫姑蘇十六景十六軸」【靈巖積翠】【靈巖山圖】【畫山水】等。
張宗蒼在宮廷中承擔了大量的繪畫任務,除了創作一般形式的軸、卷、冊等作品外,還需用畫作裝飾宮殿的墻面、明窗、桌幾、圍屏、床架等處,也會與其他宮廷畫家合作繪畫,或者重制一些宮中舊存的作品。
他在為親家所作的【仿王蒙山水圖】題款中曾提到宮廷工作的情況:「時在內廷,晨入暮歸,幾無寧晷。」 意思是在宮廷裏,從早到晚幾乎沒有閑暇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