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鈞瓷掛紅,一世不窮!鈞瓷紅憑什麽這麽「貴」?

2024-05-15國風

「鈞瓷無對,窯變無雙」,鈞瓷因其絕對的「孤品性」為世所珍。因珍而貴,禹州當地有民諺傳唱:「進入西南山,七裏長街現。七十七座窯,煙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進鬥金錢」。在眾多鈞瓷中,不同釉色依然有著高下之別。業內流傳的名句——「鈞瓷不紅,一世受窮」、「紅為最,紫為貴」也是許多人判別鈞瓷價值的重要依據。那麽,鈞瓷紅是怎麽產生的呢?鈞瓷紅又為何如此昂貴呢?

歷史原因:瓷器史上的開門紅

鈞瓷,五大名瓷之一,產自河南禹州。起源於唐,興於宋,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自宋代始,鈞瓷成為皇家禦用瓷,民間禁止收藏,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的盛譽。而這一切的殊榮,離不開一個字——

正如【中國陶瓷史】裏記載,宋代鈞窯的偉大之處在於它開創性地燒造出了

銅紅釉

。它在久成定局的「南青北白」中橫空出世,見慣了青白瓷那種一成不變的玻璃質感的時人,紛紛為這五彩斑斕的藝術色彩驚嘆、著迷……

可以說,

鈞瓷的出現,打破了原本中國陶瓷單一釉色的傳統,將中國陶瓷帶入一個新的多彩時代。

如此「震撼登場」的鈞瓷,被皇家看上甚至被壟斷,民間禁止燒造。史料記載,鈞窯開窯時都有官員現場把關監選,合格者直送宮中,其余一律砸碎深埋。在此種種嚴苛的政策壓制和技術封鎖下,鈞瓷的身價和聲望自然更高。

在成為皇家專屬物之後,鈞窯開始以豪華奢侈為尚,選料嚴格,成本基本不考慮,工藝要求更高,當然在器型上也發生根本變化,由原系為民間燒制的碗、盤等日用生活器皿,主要改燒各式花盆、盆奩兒,以及尊、瓶、爐之類的藝術陳設品。

這些器物不僅造型端莊,技藝嫻熟,而且千鈞萬變,意境無窮。尤以紅、藍、紫為基礎,熔融交輝,形如流雲,燦如晚霞,毫無矯揉做作之勢,件件都散發出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

工藝原因:十窯九不成

依據古法流傳下來的鈞瓷工藝,大大小小七十二道,每一環工序上稍微的細節差異都會引發最終成品的變數。在這個過程中,配好胎、釉,然後在燒制時要控制火焰氣氛的變化,使胎體發生一系列物理化學變化,讓同樣的釉料釉色形成深淺不一的窯變色彩,從而形成「掛紅、掛紫」的鈞瓷珍品。

窯變釉,不同於於青花、粉彩、五彩等各種需要人工在釉上、釉下或釉中勾線、填色作具體精細造型的陶瓷品種,窯變釉在燒制過程中沒有手作留痕,純屬自然流淌,最終呈現的完全是純天然的色彩和線條。

它的不可控性,造就了它獨一無二的美,也為匠人們留下人力難以攻克的燒制困局。

對於一件藏品的價值估算,很多藏家容易陷進一個

誤區,就是孤立地去進行衡量。其實應該要看到,任何

一件鈞瓷精品,它的背後一定是創作者付出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的研發,以及堆積成山的實驗品和瑕疵品的碎片。

這種燒制技藝除了一定的經驗積累外,往往只能寄希望於「上天垂青」。匠人們除了精心調配好釉、胎,控制好整體溫度,無法精準控制窯火的燃勢動態和不同窯位上的溫度,最終會產生什麽樣的釉色效果自然也不得而知。

在號稱「千鈞萬變」的釉惑色澤中,

僅紅色這一類就有玫瑰紫、茄子紫、海棠紅、胭脂、朱砂、火紅、玫瑰紅、寶石紅、柿葉紅等等數不清的色值。

而鈞瓷在入窯燒制時,是為單一顏色(大多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後來利用含銅、鐵元素的釉料的不同特點,經過1300度以上的高溫沸騰、物理轉化,最終才實作千變萬化的藝術特效與自然美感。

據了解,

在品種繁多、百花爭艷的單色釉瓷中,高溫紅釉瓷的燒制難度最大。

它難就難在以銅為呈色劑,而銅的呈色不僅與銅的含量和釉的成分有關,對窯內溫度、氣氛變化和窯外天氣也十分敏感,如果溫度和燒制氣氛掌握不好,銅就會發黑、變綠,甚至產生「燒飛」現象無法顯色。

因此,「鈞瓷見紅,價值連城」便是由於制作工藝極高、產量極低而造成的市場現象。

藝術原因:窯變世無雙

如果說「開門紅」和「難燒造」更像是令其身價翻倍的附加條件,那麽真正成就它「價值萬金」地位的核心,還是它變幻莫測的成色秘訣。

世上不存在兩件一模一樣的鈞瓷,每一件都是

極具辨識度的唯一

。這也是讓眾多鈞瓷愛好者最為沈醉的——擁有一件

「曠世孤品」

的收藏樂趣。「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一直都是對於鈞瓷的最高贊譽。

無論是湖光山色的韻味、還是雲霞霧靄的變化,都可以在鈞瓷上展現。或如藍天,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裏泛紅;或如美玉,卻"似玉非玉勝似玉";或如群山疊翠、幽潭帆影;或如雪積南嶺、玉暖冰河;或如星辰滿天、寒鴉歸林;再或如仙山環閣、飛雲流水等……各種色彩交融流布,妙趣無窮。

每一件鈞瓷的產生,都帶有極大的「偶然性」,像是一種天賜的意外。當觀者和它們相遇,又可平添夢幻般的遐想,使其神秘性和魅力感大為增加。欣賞並知悉它真正價值的人,為其附上「瓷上一點紅,萬世吃不窮」的贊嘆。

事實上哪有什麽吃不窮,價連城呢?只不過是對於匠人心血的

感懷

,對於孤品天成的

感恩

,以及在世間萬物裏人與器獨一份際遇的

感念

罷了!

來源 | 隱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