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詩」是怎樣衡量作品的好壞的?

2024-05-14國風

衡量一首詩作的好或不好,肯定是有標準的。否則在古代也不可能憑詩取仕了。那麽,我們應該怎樣衡量一首詩作的好壞呢?

下面,我以格律詩詞為例,結合自己過往當評委的經驗,簡單說說:

在評審一首詩詞時,首先我會將其分為兩個部份,詩性與創作技法,假如以100分為滿分,詩性占20分,創作技法占80分。得分越高,作品的質素越高。

然後,我又將創作技法分成四個部份:即主題、聲律、意象、語法,其中各占20分。

一、詩性(20分)

寫詩填詞,除了需要學習和運用創作技法,還要註重詩心、詩性的培育。詩性有部份源於天賦,而更多則源自閱歷、學養和對生活的感悟。單有創作技法,沒有人生感悟的詩會顯得薄弱;反之,有天賦有感悟,但不懂得運用創作技法表現出來,亦難以成詩。

有人覺得,寫詩主要是靠天賦,這種觀點是片面的。若論寫詩的天賦,想來沒有人敢跟唐代詩人李白比較。但李白尚是六歲識「甲子」,十歲熟讀「四書五經」,十五歲更三次仿寫【昭明文選】,可見單有詩性天賦還不行,還要能運用創作技法,將天賦表現出來。因此,在這方面,只能分配20分。

二、主題(20分)

任何一首詩詞作品,都要有明確的主題。由於傳統詩詞的抒情方式,多是寄情於物的間接抒情,所以還要看承載主題的意象,即主題意象。

一首優秀的詩詞作品,往往包含三個層面,我以白居易的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為例,展開說說: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我們看看這首詩中主題的三個層面:

1、主題:送別

2、主題意象:古原草

3、借此主題和主題意象抒發的情感或見解,是否深遠和具有新意。

接下來,便是要看作品能否扣合主題展開並達成主題了。

三、聲律(20分)

聲律,原本是要衡量詩作能否運用聲律,強化和扣合主題的,但就目前的現狀,則很難以此作為標準,一是古今音的差異,二是今人多在聲律和格律之間劃了等號。

因此,來到我們這個環節,基本上都能拿到較高分數。因為,在此之前,基本上有校律員,對參賽作品的格律進行了校審。不合韻律之作,大多不能進入此評審環節。

另外,一些詩體的創作規範,也會在此項體現,如律詩中要求的對仗句式,是否能做到。

四、意象(20分)

詩是形象的語言,組成詩句的基本單位是意象,其中又包括主題意象、客觀意象和主觀意象。這部份主要是看意象的運用是否精準細膩,還有就是意象間的關聯性。

個人覺得,意象運用是當下最難打分的專案,若要嚴格把控,能拿高分者還真的不多。主要原因便是當下的詩詞創作教育,並沒有將意象體系當作一個重點展開。甚至在當下很多的詩詞釋本,在解釋一些詩句時,多用詞匯而非意象去解讀,這自然難免有失偏頗。

因而,很多時候,我都會退而求次。就是看詩作能否運用具體的形象語言展開描述或進行抒情。

五、語法(20分)

語法,包括了章法、句法和字法。其中又以構章最為重要,分得其中的10分。

一首詩詞作品,是如何謀篇布局、如何起承轉合的。詩脈或詞脈,是否清楚流暢。當明白構章方式後,再看詩的句法,句子是否流暢沒病語、運用了什麽修辭技巧、是否凝煉,能否達成句意等。最後就是看用字煉字了,用字是否生動,對主題達成是否有幫助。

當然,以上只是理論上的評分和衡量標準,在實踐中,評分並不會這樣細致。很多時候,如果讀到在某一方面表現突出,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那麽各細項的評分基教也會有所提高,畢竟,人都是有情感的,不似機器稽核。

最後,說說很多人都將其作為衡量一首詩詞好或不好的兩個字:意境。

詩詞的意境,是在讀者端產生,是抽象的,並且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不同的閱歷、不同的學養,不同的審美情趣,對意境的感知都會不同。一首詩作,在我眼中很有意境,但在你的眼中不一定能感受到,反之亦然。

所以,意境只可作為個人喜不喜歡一首詩作的判斷標準,在要求具有客觀性的評審中,我大多都會將此項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