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張難先揮毫義賣賑災

2024-08-09國風
張難先

進入梅雨季後,隨著雨水的增多,長江流域和其他各大水系又進入了防汛期。近百年來,長江流域發生過多次特大洪峰,位於長江中下遊的武漢,為長江、漢江兩江交匯之地,歷史上曾多次飽受洪水的肆虐。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武漢地區的長江防汛截然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全國同胞、人民子弟兵的傾力支援下,取得了戰勝1954年、1998年特大洪水的偉大勝利;但在政治腐敗、官僚不作為的舊中國,長江水利常年失修,大堤屢屢潰決,武漢遭受過多次洪水的吞噬,僅20世紀30年代,武漢就經受過數次特大水災,三鎮淪為澤國,百姓顛沛流離,民不聊生,慘不忍睹。近讀辛亥元勛張難先寫於1935年武漢水災期間的一幅募賑義賣書法作品,讓筆者感受到在那特殊的年代,一位革命誌士、地方耆老愛鄉愛民的拳拳之心。

張難先的這幅【行書節錄東晉陶淵明詩】軸,縱179厘米,橫45.5厘米,收藏於武漢博物館。書法內容節選自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擬古九首】第五首:

東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無此比,常有好容顏。

我欲觀其人,晨去越河關。

青松夾路生,白雲宿檐端。

知我故來意,取琴為我彈。

上弦驚別鶴,下弦操孤鸞。

願留就君住,從今至歲寒。

這首詩托言東方隱士,實則是詩人自吟,借以表達自己固窮守節的意誌。張難先誌氣高潔,曾辭官歸裏隱居,他節錄這首詩書寫成軸,亦是自己的心靈寫照。

張難先(1874—1968),號義癡,湖北沔陽(今仙桃市)人,辛亥革命元老、民主革命家、愛國進步人士,曾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兼土地廳廳長、湖北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廳長、國民政府考試院銓敘部部長、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職,頗有清譽。張難先為湖北耆宿,與嚴立三、石瑛合稱「荊楚三怪」,為配合武漢解放、防止國民黨破壞城市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代表及常務委員會委員。2009年被評選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荊楚英雄模範人物」。

張難先工詩詞,善書畫。這幅作品以破筆行書,每個字都結體古拙,蘊涵漢碑神韻,筆勢如錐劃沙,鐵畫銀鉤,枯筆飛白,遒曲飛動,勁健峭拔。這幅作品左下方鈐白文「張難先印」、朱文「乙亥鄂災募賑之作」二印。從「乙亥鄂災募賑之作」鈐印來看,這幅書法創作於1935年(農歷乙亥年),記載了武漢近代抗洪史上的一件大事。1935年,繼1931年武漢特大水災後,武漢三鎮又遭水災。7月6日至9日,漢江中上遊爆發數百年未見的超級洪水,席卷漢江下遊,江漢平原53個縣市受災,有的浸泡在洪水中長達一個多月,造成數百萬人受災,十余萬人被淹死。

漢江洪峰抵達武漢後,與同時發生的長江特大洪峰疊加,洪水宣泄不暢,防汛形勢嚴峻。7月7日,武漢三鎮被洪水圍困,東西湖、月湖等大堤相繼滿溢。7月8日,漢口西郊的張公堤外,長豐南北兩垸幾乎同時崩潰,羅家墩、韓家墩、易家墩、陳家墩等處均被洪水淹沒。7月14日,江漢關水位達27.58米,漢口、武昌瀕於淹沒,漢口數萬市民湧上張公堤,挑土加固堤垸。據當時報紙報道,國民革命軍副總司令張學良親自駕飛機在張公堤上作飛行表演,其高超的技術、精湛的表演,讓堤上堤下的民眾歡聲雷動,極大地鼓舞了民眾的築堤抗洪熱情。武漢三鎮中,漢陽災情最為嚴重,三合裏、月湖等多處堤壩決口,漢陽大部份地區被淹長達3月,逃出者僅以身免,全市受災人口達20余萬人。災情發生後,國民政府衛生署組織巡回醫療隊兼程前往災區工作,漢口青年服務團攜糧赴災區賑濟。

災情期間,湖北省政府在漢口「血花世界」(今新民眾樂園)組織舉辦了聲勢浩大的書法義賣賑災大會。現場人頭攢動,各界人士為賑災紛紛慷慨解囊,掌聲起伏,出場揮毫潑墨書寫義賣作品的除了省府要員,還有辛亥耆宿張難先、李書城、範之傑、聶國清等擅長書法的社會名流,湖北省政府教育廳廳長程其保因事不能親臨會場,便派人送來一大堆書作,讓賑災大會的組織者代為義賣賑災。

張難先書名素著,其書法在國民黨內與於右任、譚延闿等齊名,武昌伏虎山劉靜庵墓誌、辛亥革命博物館藏日知會碑文、東湖九女墩碑記等,都是出自他的手筆,人獲只字片紙,如獲至寶,故張的義賣作品頗受人們歡迎。

張難先質性剛直,從不輕易與人作書,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時,曾拒絕上海大亨杜月笙的杜氏宗祠落成時的書匾之邀,並言:「決不為人補壁,決不為人守門戶。」盡管如此,在這次為籌款築堤、現場義賣的時刻,張難先不顧年事已高,毅然來到活動現場,布衫長髯,揮毫潑墨,或楷或隸,或行或草,一天下來手不停筆,樂此不疲。據參加過賑災義賣活動的漢口巨商劉子敬的後人回憶,說張難先「手都寫酸了」。每寫完一幅作品,張難先都鈐蓋印章,這枚「乙亥鄂災募賑之作」為其賑災義賣而特意篆刻,也留下了一段可貴的佳話。

(作者:李笙清;單位:武漢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