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凈土宗初祖慧遠大師

2024-02-10國風

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及東亞後,凈土信仰就有多種。對於中國佛教的凈土宗而言,透過以上有限的比較,可見最關鍵之要點是,彌陀凈土是凈土宗的共同信仰歸宿,是凈土宗信仰歸一的最大公因數,是凈土宗之所以能立宗並得以延續的終極信仰寄托。對於凈土宗在中國佛教的一枝獨秀,對於從慧遠到印光的諸位凈土宗祖師,太虛法師曾有這麽一段陳述:唯佛教諸宗,在華各昌一時而浸衰,獨蓮宗遞代增盛,旁流及北韓、日本、安南,靡不承中國之統。

慧遠(334-416)東晉時期中國南方的佛教領袖。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人。少年時曾為儒生,受當時士林玄風的影響,也精通【老】【莊】。二十一歲,他的人生信仰來了一個大轉折:當聽了道安講【般若經】後,他感嘆道:「儒道九流,皆糠秕耳。」於是從道安出家為僧,成為道安門下的第一高足,年二十四即開講【般若經】,深受道安賞識。

後來,道安以東晉治下的襄陽為大本營,帶著四百僧侶來到襄陽,向南方各地分遣徒眾。379年,前秦苻堅攻陷襄陽,擄道安北去,道安的教團至此完全分解。

據【高僧傳·慧遠傳】,慧遠本欲前往廣東境內的羅浮山,途經江西九江,因見廬山清靜,就率領弟子數十人上山暫住。荊州刺史籌集捐款,特為他建東林寺,於是他便長居廬山,廬山也因此而成為當時南方的佛教重鎮,吸引了無數信徒前來朝拜。協助法顯譯經的天竺僧佛陀跋陀羅,亦到廬山修行一年。

慧遠早年出入儒道二教。「博綜六經,尤善【莊】【老】」,政界和文學界的名人,以至隱士,都來拜訪他。

後來半路出家,所以對儒道釋三教都能融會貫通,因此他主張「內(佛)外(儒道)之道,可合而明」,企圖以佛教為主,以儒道二教為輔,來達到「三教合一」的目的。但佛教宣揚的出世主義,與儒教「君君臣臣」的教義相矛盾,慧遠特撰【沙門不敬王者論】,主張「沙門塵外之人,不應致敬王者」。但慧遠又認為儒佛二教在協和王化上是完全一致的,「雖曰道殊,其歸一也」,從而博得了儒教中人對佛教的理解與支持。

一些儒教名士如雷次宗(南朝宋文帝時的儒學領袖)等,甚至皈依在他的門下,成為亦儒亦佛的信徒。慧遠在廬山三十余年,雖「影不出山,跡不入俗」,甚至送客,也常以虎溪為界,但其影響卻遍及江南。在慧遠之前,佛教已有「彌陀凈土」的信仰。據說,在此眾生居住的世俗世界以西十萬億佛剎,有世界名極樂,那地方黃金鋪地,天上飄著美麗的花朵,往生到那裏的眾生住在華麗的宮殿裏,無憂無慮,幸福快樂。這就是人們夢寐以求的天堂。

而且,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非常簡單,只要心中想著阿彌陀佛,口中念著阿彌陀佛,在你臨死之前,這位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就會來接你往生天堂。慧遠曾約集名士僧徒一百二十多人,在廬山東林寺結社念佛,立誓死後要往生西方凈土。經慧遠一提倡,凈土法門就在江南廣泛流傳,因此,後來在唐代正式獨立門戶的凈土宗就尊慧遠為始祖。

佛教在江南的廣泛流傳,以及佛教的逐漸中國化,都與這位精通佛理而又擅長儒道的宗教領袖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高僧傳】:

遠藉慧解於前因,發勝心於曠劫,故能神明英越,機鑒遐深。安公常嘆曰:「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年二十四,便就講說,嘗有客聽講,難實相義,往復移時,彌增疑昧,遠乃引【莊子】義為連類,於是惑者曉然。是後安公特聽,慧遠不廢俗書。安有弟子法遇、曇徽,皆風才照灼,誌業清敏,並推伏焉。後隨安公南遊樊沔,偽秦建元九年,秦將苻丕寇斥襄陽,道安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乃分張徒眾,各隨所之,臨路諸長德皆被誨約,遠不蒙一言。遠乃跪曰:「獨無訓助,懼非人例。」安曰:「如汝者豈復相憂!」

遠於是與弟子數十人,南適荊州,住上明寺。後欲往羅浮山,及屆潯陽,見廬峰清靜,足以息心,始住龍泉精舍。此處去水大遠,遠乃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棲,立當使朽壤抽泉。」言畢清流湧出,後卒成溪。其後少時,潯陽亢早,遠詣池側,讀【海龍王經】。忽有巨蛇從池上空,須臾大雨。歲以有年,因號精舍為龍泉寺焉。

據【高僧傳】:「自(慧)遠蔔居廬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送客遊履,常以虎溪為界焉。」

孟浩然【疾愈過龍泉精舍呈易、業二上人】詩有雲:「日暮辭遠公,虎溪相送出。」

李白【別東林寺僧】詩:「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

晚唐貫休【再遊東林寺作五首】之四說:

愛陶長官醉兀兀,送陸道士行遲遲。買酒過溪皆破戒,斯何人斯師如斯。

孟浩然詩說: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東林精社近,日暮空聞鐘。

王昌齡詩說:

昔為廬峰意,況與遠公違。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杜甫說:

隱居欲就廬山遠,麗藻初逢休上人。數問舟航留制作,長開篋簡擬心神

韋應物詩說:

曇、遠昔經始,於茲悶幽玄……道妙茍為得,出處理無偏。心當同所尚,跡豈辭纏牽。

黃庭堅【戲效禪月作遠公詠並序】說:

遠法師居廬山下,持律精苦,過中不受蜜湯,而作詩換酒,飲陶彭澤;送客無貴賤,不過虎溪,而與陸道士行,過虎溪數百步,大笑而別。故禪月作詩雲:「愛陶長官醉兀兀,送陸道士行遲遲。買酒過溪皆破戒,斯何人斯師如斯。」故

王庭珪說:

……彼陶令與十八賢者一溺於此,遂終身不出。蓋當時挈治世具,不得設張,即思自放於山谷之間,而進退卒不以汙於後世

邵寶詩:

雁門僧避紅塵來,匡廬山中尋講台。誰雲凈土在西竺,此池自有蓮花開。蓮花開開千萬朵,江南君臣不疑我。淵明故是避世人,菊花醉插頭上巾。攢眉掉臂謝公去,一杯濁酒堪全真。當年意在誰獨識,虎溪笑處流泉石。至今古塔依西林,月落江雲數千尺。

王守仁說:

遠公學佛卻援儒,淵明嗜酒不入社。我亦愛山仍戀官,同時乾坤避人者。

由於慧遠落發前多年研究儒學,智慧超常,學問宏富,馳名朝野,先後投其門下弟子近3000之多,世稱高賢者亦有18名之眾,連文壇高傲首領謝靈運和擅權跋扈將軍桓玄均為之傾倒。如桓氏在「汰沙」禁令中卻提出「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列」,使以東林為中心的廬山地區寺院非但免遭塗炭,反獲相對穩定的發展,竟成為當時南方少有的佛教聖地,慧遠亦成為一代著名的佛教領袖。由此看來,白蓮社確實存在過,白蓮社成員尤其是十八賢對東林寺的建設和發展曾作出過積極貢獻,以至東林寺聲名遠播,香火綿延,高僧大師層出不窮。

石濤【蓮社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