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書法發展到今天,呈現出人才雕零、停滯不前的衰敗之象。不僅如此,「醜書」「怪書」橫行,更是進一步挫傷人們對這門國粹的興趣,很多網友直言「書法已死」「高手在民間,小醜在殿堂」。
而那些有名氣、獲過獎、業內名望較高的書法家,論水平始終無法與古人相比,即使是與上個世紀的書家比較,也落於下風,那麽,是什麽原因導致這種情況呢?為什麽當代書法家一代不如一代,青黃不接呢?
有三個原因其實大家都清楚,哪怕是這些書法家自己也心知肚明,但沒人願意點破。第一個原因是心態問題。熟悉莊子學說的朋友一定聽說過「庖丁解牛」「解衣盤礴」這兩個成語,它們其實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創作」時要做到拋開雜念、專心致誌,這樣才能達到心手合一的境界。
寫書法也是如此,如果我們書寫時心裏一直在想「這幅字能獲獎嗎?」「這幅字能賣多少錢?」「這幅字能增加我的名氣嗎?」,怎麽可能全身心投入到創作中呢?完成後的作品由內到外透露著俗氣。
第二個原因就是功力不夠。不僅是臨帖不足,平時也非常懶惰。縱觀整個書法史,天賦高的人不少,但他們從不揮霍,而是勤勞苦練,智永、懷素、米芾、趙孟頫、文徵明等每一位都是朝夕書寫、筆耕不輟。他們一生撲在古帖上,像王鐸、董其昌等人,他們臨摹的作品與原作相比「如燈取影,不差分毫」。
當代書法家卻沒有這份耐心,為了掩蓋自己功力不足,便以「個性」「創新」「中西結合」為借口,去寫容易「糊弄人」的草書,有的幹脆寫狂草。反正大眾看不懂,自己也能故作高深,久而久之,連自己都給騙過去了。
第三個原因是人文修養不足。清朝滅亡以後,傳統的文人士大夫階級也瓦解了。在過去,琴棋書畫往往不分家,詩書畫印常共同構成一幅作品,不論是顏真卿、米芾、蘇軾還是趙孟頫、董其昌、梁詩正,他們都不是只會書法一門,而是藝術通才和全才。有著深厚的學養和文人才子氣息,作品由內而外散發出的氣質也不一樣。
反觀當代某些書法家,只通一藝,有的甚至只會書法五體中的一種字型,修養不足,作品韻味也極為單薄寡淡。
以上這三個「公開的秘密」,是當今書法家水平難以超越古人的重要原因。除了它們,也存在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科技發展、硬筆書寫工具普及等,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