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道德經】【論語】【孫子兵法】是讀懂張瑞敏成功奧秘的一把鑰匙

2024-03-21國風

3月19日晚間,退隱「江湖」兩年多的海爾集團董事局名譽主席、海爾集團創始人張瑞敏做客董宇輝直播間,進行了一場純粹的知識分享和思想碰撞。

張瑞敏講述了海爾集團在不同發展階段所采取的不同管理策略,如最初使用孔子的儒家學說強調紀律和團隊精神,後來采用孫子的兵法思想進行市場競爭。最後,張瑞敏著重強調了老子的「無為而治」理念,介紹了老子思想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套用。

20多年前,我正在從事企業文化教學與研究,如日中天的海爾和張瑞敏自然是我的重點研究物件。加之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一直是我的興趣所在,於是便在2000年9月撰寫了一篇從老子、孔子、孫子思想解讀張瑞敏的文章,並對海爾的未來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如應該更加重視老子思想在本企業中的套用等)。

在3月19日晚看了董宇輝對張瑞敏的這次訪談後,更加印證了自己當年的認識分析和意見建議是符合張瑞敏和海爾發展實際的。現未經任何修改發出,同大家進行交流探討。

老子·孔子·孫子

——解讀張瑞敏

引 言

當代中國企業界,近幾年風頭最為強勁的無疑當推海爾總裁張瑞敏。「第一個登上中央黨校講台為省部級學員講課的企業家」,「第一個獲得五星鉆石獎個人終生榮譽獎的中國企業家」,「第一個登上哈佛講壇的中國企業家」,「中國經營管理大師」,等等,眾多的榮譽稱號,令當今中國企業界幾乎無人與之比肩。

張瑞敏成功的奧秘何在?如何從較深層次上了解張瑞敏?我認為,張瑞敏最喜歡讀的三本書——【老子】、【論語】、【孫子兵法】——應該是破解張瑞敏成功奧秘、真正了解張瑞敏的一把有效的鑰匙。

一、老子與張瑞敏

提到老子,人們通常想到的就是「無為而治」。其實,從深層次來看,老子真正為人稱道不應該是他「無為而治」的觀點,而應該是他極富內涵的哲學思想。「無為而治」畢竟只是一種顯性的方法論,而它的根源則在於老子在思辨中形成的世界觀。

張瑞敏從【老子】中真正汲取的並不是「無為而治」,而是老子那獨具特色的哲學思辨。張曾經宣稱,他之所以能夠對海爾集團這個龐大的工業王國進行卓有成效地領導和管理,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他從老子那兒獲得了不少靈感。靈感的獲得靠的是悟,靠的是一種靈犀相通的哲學天賦。張瑞敏在回答一位記者的提問時曾經說過,一位企業家首先具備的應該是哲學家的素質。張本人無疑就是一位具有哲學天賦的企業家,他因此而被有些報道稱為「哲商」。這恐怕也就是為什麽五千言的【老子】人人可以背誦,卻很少有人能夠貫通並運用的原因所在。

「有」和「無」是老子哲學中的一對基本概念。在兩者之間的關系上,老子重視的是「無」。他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同樣,張瑞敏也十分重視「無」。張認為,對海爾來講,最重要最寶貴的是無形的海爾企業文化。海爾目前的龐大規模、累累碩果,都是從海爾文化這一看不見摸不著的類似於老子的「道」的東西中生發出來的。可以說,在張瑞敏看來,海爾文化正是海爾的成功之「道」。在具體的經營運作中,眾多的企業家往往是在已有的市場上搶占份額。拼個你死我活。而張瑞敏則能從「無」中看到「有」,他註重的是重做一塊「蛋糕」,開辟新的市場。

老子是中國古代辯證法的大師,他的禍福互相依、柔弱勝剛強等思想,都閃耀著辯證思維德光輝。而張瑞敏則被人稱為「逆向思維的大師」。逆向思維其實就是辯證思維,就是從事情的對立面出發來思考問題,能從無中看到有、否中看到是。廠家和顧客可以看作是一對矛盾。在廠家看來,洗衣機是不能用來洗地瓜的。可是張瑞敏卻從自己對立面的顧客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制造出了能洗地瓜的洗衣機。此外,象「先難後易」、別人降價我漲價等等,也都是辯證思維德體現。只要稍加註意和思考,諸如此類充滿著辯證思維的例子在張瑞敏的決策和行為中可以說是不勝列舉。

在有形的東西中,老子推崇海。他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為百谷王」。而張瑞敏亦曾豪情滿懷地指出:「海爾應該象海,唯有海能以博大的胸懷納百川而不嫌棄細流,容汙濁且能凈化為碧水。正如此,才有滾滾長江、濁濁黃河、涓涓細流,匯成碧波浩渺、萬世不竭、無與倫比的壯觀!」張的這番話,完全可以看作是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言的現代翻版。

二、老子與孔子

相對於長於思辨的玄奧的老子,孔子就顯得平糊易懂得多。在玄奧與內涵方面,孔子是自嘆不如老子的。

【史記】中記載,孔子問禮於老子,在聽了老子老子的一番高論後,孔子禁不住對弟子們慨嘆道:「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其實,以常人的眼光來看,孔子大可不必在老子面前感到自卑。因為對二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史影響最大的是他孔子,而不是如龍一般神秘莫測的老子。這也難怪,因為龍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它不過是古代中國人的虛構物。人們不可能長期生活在玄虛之中,所以,只知道「蟲魚鳥獸」等顯示道理的孔子就人們覺得更具親和力。如果說張瑞敏對老子思想的真諦只能在神遊八極時才能有所感悟的話,那麽對於孔子的說教,他完全可以從易懂的【論語】中直接得到。因為孔子所述的【論語】,本來就是講給普普通通的眾人聽得。

【老子】始於虛無縹緲的惟恍惟惚的「道」,而【論語】則源於現實社會中實實在在的「人」。不妨可以說,【老子】是老子哲學思辨的產物,而【論語】則是孔子倫理學探索的結果。也就是說,孔子關註的主要是人,是現實社會中人和人的關系。

三、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功用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正如老子哲學王國的基礎是「道」。「仁」在【論語】中先後出現了109次,雖然含義不盡相同,但它所體現的主要是孔子的人本思想。正如孔子所解釋的:「仁者,人也。」「仁者,愛人。」

為了達到「愛人」的目的,就要建立一套正確的社會行為規範,這就是孔子在【論語】中多次提到的「禮」。為此,孔子呼籲人們「克己復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要求君子應當「思不出位」,一切要做到「名正言順」,等等。同時,為了更好地「復禮」與「愛人」,孔子還提出了「和為貴」的思想。他說,「禮之用,和為貴,天下之道斯為美」。「和為貴」就是要求人們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遵循「忠恕」之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人們日常的行為規範中要恪守「中庸」原則,做到「和而不同」,「威而不猛」,註意「過猶不及」。從而使人和人之間、整個社會之間能夠保持一種和諧的氛圍,使人們過著相親相愛、和平共處的美好生活,從而達到「愛人」的目的。

總之,「仁」所體現出的尊重人、關心人的人本思想使孔子學說的核心。「忠恕」、「中庸」、與「復禮」是實作其人本思想的主要途徑。

孔子的這套學說與思想,很是符合以農業文明為主導的中國傳統社會。因為農業文明的重要特征就是崇尚穩定與和諧。因此,無論是「修身齊家」還是「治國平天下」,【論語】都成為傳統中國人的至上寶典。傳統中國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便是一很好的例證。

進入以工業文明為主導的現代社會後,孔子的許多思想依然可以發揮很大作用。在現代化程度很高的日本,【論語】被視為高級領導者必備的教科書。日本企業家們認為,現代企業應建立在算盤和【論語】的基礎上。日本人重視【論語】,主要是想從【論語】中學習如何處理現代經濟生活中的人際關系。營造最佳的人際氛圍,創造出一種團結和諧、奮發向上的團體精神。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首先從日本興起,應當說,這與日本企業對【論語】的重視與運用是緊密相關的。

四、孔子與張瑞敏

張瑞敏既是無法擺脫傳統影響的中國人,又是適應時代潮流的現代企業家。因此,對他而言,對【論語】的重視,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也就有著不同的含義。

張瑞敏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頗深,或者可以說,張瑞敏身上能夠體現出較多的中國傳統特征。據報道,張瑞敏高中畢業後,進青島建築五金廠當工人,一幹就是12年,當到副廠長,其間留給人們的最大印象就是「沈默寡言頭腦睿智」。後來,張給海爾確定的工作作風是「迅速反應,馬上行動」。這恰恰是對【論語】中「君子訥於言而敏於事」這句中國傳統格言的極好印證。

張在進海爾當廠長之前,16年來一直是當工人做副手(副廠長、副經理),顯得平糊沖淡,鋒芒不現。可是一旦機遇來臨,便如蓄勢大鵬般一飛沖天。這也體現了儒家所倡導的「可以久而久,可以速而速。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以及「窮則善其身,達則濟天下」、「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處世原則。

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認為在君子的「恭、寬、信、敏、惠」五種行為規範中,「恭」是第一位的。關於「恭」,孔子解釋說,就是要「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張瑞敏一直頗具君子風度。他認為,儒家所倡導的思想言行、處世之道、風采氣質,應當是企業家所追求的境界。他主張個人品行應當表現出文質彬彬的君子之風和仁愛之情。他一貫以「君子風度」影響企業文化的建立和企業形象的塑造。張瑞敏因此而被不少人冠以「儒商」的雅稱。

據報道,張瑞敏曾告訴記者說,海爾信奉的「寶」,是老子所說的「慈」,譯成現代漢語就是「以人為本」。如果張瑞敏認為「以人為本」的海爾建設同老子的「慈」是一致的話,那麽,應該說,這是張對老子的一種誤讀(在此想略加聲明一點,張瑞敏是人不是神,那種認為作為企業家的張瑞敏在對經典著作的理解上比專家學者還高明的看法是不符合實際的)。

老子在【老子】中曾經告訴人們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從老子的整個思想來看,他這裏所講的「三寶」,應該理解為一種為人處世之道。無論是「慈」、「儉」還是「不敢為天下先」,都不過是老子「貴柔守雌」「貴弱守賤」的為人處世方法的具體表現。老子的「慈」,頂多可以理解為「寬容」、「慈和」,其目的與其說是為人不如說是為己。透過「知足」、「不爭」的寬和來更好地保護自己。因此,恐怕不太可能從老子的「慈」中讀出我們現代人所說的「以人為本」。

如前所述,我們現在所講的「以人為本」,同孔子學說的核心「人本思想」在主旨上是相通的。即都主張理解人、尊重人,把人當作人。因此,如果國說張瑞敏從老子「有生於無」的觀點中感悟到無形的文化勝過有形的設施的話,那麽,他重人勝於重物的企業文化建設則就應當是孔子「仁愛」主張的繼承和發展。也就是說,老子只是給張指出了註重溫華的方向,而孔子則給他指明了文化建設的物件,即「以人為本」。同時,孔子還提出了許多「以人為本」的方法和途徑。因此,海爾企業文化建設中的許多內容,如,「人人是人才」的用人觀念、「日高日清」的時時自省管理法、以員工名字命名的小發明、「海爾人」團隊意識的培養,等等,同孔子的「愛人」思想與主張在主旨上都是相通的。

總之,在此不妨可以說,張瑞敏「君子風度」的表現是儒家「正心修身」觀念的結果,而海爾文化建設的成就則是儒家「治國平天下」主張的運用。

關於孔子,黑格爾在其【哲學史講演錄】中曾這樣說過:「在他那裏思辨的哲學史一點也沒有——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他僅僅是一位重事件的政治家」。黑格爾的話雖然有些過頭,但基本上還是有道理的。對於張瑞敏而言,他從老子那兒感悟到的是哲學思辨的靈光,而從孔子這兒學習到的則是躬身實踐的觀念。

當然,對於作為企業家的張瑞敏而言,他不可能太多的在企業實踐活動中運用「善良的、道德的」孔子的觀念。在「君子風度」的個人修養方面,儒家思想在張身上有著較多的體現。但在海爾的企業實踐中,張瑞敏運用更多的應該是孫子的「兵法」而不是孔子的【論語】。

五、孫子與張瑞敏

由在實戰中奔殺30年的孫子所著的【孫子兵法】,被後人譽為「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兵學聖典」。常言道「商場如戰場」、「商戰如兵戰」。無論是謀劃決策還是組織管理與控制,無論是對抗的激烈性還是競爭殘酷性,都是軍事家和企業家所必需面對的共同課題。這也許就是包括張瑞敏在內的許多企業家對【孫子兵法】津津樂道、情有獨鐘的原因所在。

不知張瑞敏本人是否意識到,各有一件事對他和孫子事業的開始都有著很大的影響。這就是孫子的刀斬吳王愛妃和張瑞敏錘砸冰箱76台,這兩件事皆非尋常之舉,並成為各自事業走向成功的起點。孫子刀斬妃子之後,率軍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顯名諸侯」,終成一代名將。而張錘砸冰箱之後,聲名鵲起。率領海爾人「企業文化」服順德,「先難後易」闖德國,成為中國企業家中的佼佼者。當然,孫子斬妃之事並未記錄在張所熟讀的【孫子兵法】中。只是不知張對【史記】是否也同樣地熟知。

行兵征殺,性命攸關。故審慎的謀劃與決策也就成為兵家的頭等大事。【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地指出:「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孫子在他的兵法中反復強調「廟算」,強調慎重地決策和周詳地考慮,以做到「知己知彼」。就張瑞敏而言,他辦企業的心情給人一種兵行險境的感覺。這從他反復強調的企業理念中即可看出:「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兵戰的兇險與殘酷,逼使兵家具備一種不可缺少的理性態度。就是一切以現實利害為依據,反對用任何感情上的喜怒愛憎來替代或影響理智的判斷和謀劃。正如【孫子兵法】所告誡人們的:「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明君慎之,良將警之。」只有在殘酷的戰爭中,才能把人的這種高度清醒、冷靜的理性態度發揮到充分的程度。因為任何情感的主宰,任何非理性因素的介入,都可以立竿見影,導致全軍的頃刻覆滅。商戰在某種程度上雖不如兵戰那麽直接性命攸關、慘烈無情,但同樣需要冷靜的理性而容不得感情用事。

對於海爾實行的「在位要受控」、「升遷靠競爭」、「屆滿要輪崗」的用人原則,有人質疑說這是不是有違人情味?對此,張瑞敏冷靜而又理性地解釋說,市場經濟中人的本質關系是利益驅動關系,市場競爭沒有什麽人情,用人時是依據個人感情還是他的能力,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成敗。由於看透了市場的無情,張瑞敏曾很坦然地告訴海爾員工:「對競爭對手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酷」。在張的眼中,商場就是戰場!因此,可以說,在決策行為的冷靜與理性程度上,商場中的張瑞敏同兵戰中的孫子相比毫不遜色!

出奇制勝,乃高明軍事家的高明之所在。孫子很重註用奇,他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在激烈的當代商戰中,張瑞敏可謂是一個以奇制勝的高手。頗值得稱道的一個例子,就是 1 9 89 年在家電市場一片蕭條,商品價格一降再降的形勢下,張瑞敏卻突然決定將海爾所有產品漲價 10 %出廠!正是這匪夷所思的奇招,使海爾產品供不應求,在市場上大獲全勝。此外,象「先難後易」、「洗地瓜洗衣機」等奇招叠出。誠如孫子所言:「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善於造勢,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兵家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對此,孫子指出,「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初之山。」「激水至於漂石者,勢也。」善於決策造勢者,能夠調動各種力量和手段,造成天河落地、山崩地裂、黑雲壓城的壓倒之勢。在未戰之前,便可摧毀敵人的自信心和精神防線,從而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

張瑞敏熟讀 【孫子兵法】,深諳造勢之道。就拿他提出的「先難後易」戰略來說,其方式是「用奇」,目的卻是「造勢」。當海爾產品在質素要求以嚴格著稱的德國站穩腳後,再面對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時,便自然可以形成高山滾石、高屋建瓴之勢。此外,張瑞敏還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來給自己造勢:既能進中央黨校,又可上哈佛講台;既能以黨委書記的名義在黨刊【求是】上高談,又可以著名企業家的身份在世界【財富】論壇上闊論。張集國內外種種榮譽稱號於一身,很能給人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

由於張瑞敏很善於給海爾造勢,以至於一位資深記者曾這樣寫到:「在中國市場上,規模比海爾大的企業有,利潤比海爾高的企業有,但氣勢上比海爾強的企業,我至今沒有發現」。

總之,在國內外市場竟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在如同兵戰一樣殘酷無情的商戰中,張瑞敏對【孫子兵法】的靈活運用可說是隨處可見。從淺層次上看,張借用的是孫子的方法與說教;從深層次上看,張具有的是同孫子一樣冷靜而又理性的態度。

六、老子與孫子

就冷靜理性的處世行事態度而言,比之於孫子,老子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孫子理性但不無情,他主張愛護尊重士兵,達到「上下同欲」。老子卻不然,他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主張「失德而後仁。」以至於後來的朱熹評價說:「老子心最毒」。其實,不是老子「心毒」,而是他的客觀與冷靜使然。不過冷靜得近乎冷酷!

如果說孫子的理性主要是源於殘酷現實的逼迫和長期的經驗教訓的話,那麽老子的理性很大程度上則可以說是源於他思辨的深刻與目光的超然。從深層次的理性特征而言,道家的老子同兵家的孫子是相通的。而就對兵戰原理的領悟與講解上,老子的高明與精辟絲毫不遜於孫子。【老子】中有多處直接講兵:「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兵強則弱,木強則折。」「用兵有言日:合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等等。此外,亦間接說兵:「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等等。

因此,雄才大略而又身經百戰的毛澤東在他的晚年曾經說過,【老子】是一部兵書。唐代王真亦曾說過,【老子】「五千之言,「……,未嘗有一章不屬意於兵也。」說【老子】是一部純粹的兵書,顯然是太過誇張了。不過,說【老子】同兵家有許多相通與相關之處,應該是不無道理的。也許正是【老子】既談哲又論兵的特色,使它倍得張瑞敏的厚愛。因此, 雖然說張瑞敏個人修養得益於孔子,市場征戰受惠於孫子,但如果要從【老子】【論語】和【孫子兵法】中再找出一本張最喜歡的書的話,那麽,我認為張瑞敏很大的可能會選擇【老子】。

結語

總之,可以說,【老子】、【論語】和【孫子兵法】三本書實際上體現了三種不同的境界,分別是哲學、倫理學和兵學。 對張瑞敏而言,【老子】可以啟神智,【論語】可以治身心,【孫子兵法】則能夠應世事。 似乎還可以說,【老子】的主要作用在於人之腦,【論語】的主要作用在於人之心,【孫子兵法】的主要作用則在於企業家們征戰的市場。在知與行的關系上,中國明代哲人王陽明認為是「知難行易」。而同他差不多處於同時代的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卻說:「如果我們能夠做到的和知道應該怎麽做一樣容易,那麽窮人的小草屋都會變成王侯的宮殿了」。

【老子】【論語】和【孫子兵法】三本書,熟知它們的中國人並不在少數,相關的專家學者熟知的程度不會比張瑞敏差。張瑞敏之所以成為盡人皆知的張瑞敏,主要因為他不但能「知」,而且更能「行」,能夠「知行合一」。所以,張瑞敏就能夠將昔日破破爛爛小草屋一般的青島電冰箱廠變成了今日王候宮殿般輝煌的海爾集團。當然,在張瑞敏看來,「能夠做到的」和「知道應該怎樣做」並不「一樣容易。」恰恰相反,他認為「知道不難,想到不難,做到就難。」張瑞敏能知能行,且知行之艱難並奮力向前,所以他終於有了一座屬於自己的「宮殿」。

多余的話

張瑞敏和海爾是今日中國企業界的太陽,但並不能說她在明天會同樣的輝煌。海爾今天的強硬(而不是強勢),也許正是她明天黯然的根源。海爾鋒芒逼人的強硬,使她頗遭行業同仁們的敵視(有報道稱,海爾制造的不少概念對其他生產廠商產生了明顯的攻擊性)。因為海爾的強硬,使以悠閑寬松著稱的不少青島人都繃緊了神經(據報載,在青島家有一個海爾人,全家人都會跟著忙不停)。而身為海爾舵手的張瑞敏整日的「戰戰兢兢」,也不符合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悠然無為心境。

老子說過:「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海爾何以才能成為一個長盛不衰的百年老店?答案應當是海爾賴以強盛的法寶 ― 創新 。當然,這裏關鍵應該是 一種企業整體經營境界的創新

素為現代中國人所敬仰的「國父」孫中山先生曾提出「軍政「、「訓政」、「憲政」治國三方略,三方略沒有實作,但不表明它不值得借鑒。有不少南方企業家對海爾的軍事化管理頗不以為然,但我卻認為海爾的管理在中國目前的社會背景下並役有什麽問題。「治亂世用重典」。面對車間裏隨地大小便的人員素質,不用鐵的手段、軍事化的制度,恐怕是不可能生產出名牌產品來的。須知,面對中國最高素質員工的聯想總裁柳傳誌,同樣可以實行半軍事化的管理。也就是說,目前中國企業中的「軍政」、「訓政」都是有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然而,要想保持企業發展的永久活力,海爾恐怕還得逐步向「憲政」的方向發展。

從張瑞敏所熟悉的「三子」(即老子、孔子、孫子)的角度來看,海爾今後的發展也許應該多一些日本的松下老人所倡導的儒家的社會關愛情懷,少一些兵家的咄咄逼人與寡情少愛;多一些道家的清靜無為,少一些兵家的喧囂忙累(據報道,今年年初海爾在京的促銷活動因小姐勁舞等張揚方式給人以華而不實之感,而格力平糊的回訪老使用者活動則頗得人們贊譽)。 誠如是,張瑞敏對「三子」思想的理解與運用將能夠達到一個新境界,而海爾的整個企業經營也將會邁上一個新台階。

【完】

寫於京西居

於200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