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人類藝術萬年史-359】其他國家現代建築

2024-03-21國風

其他國家現代建築

1.荷蘭建築

(1)風格派的誕生和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中立國荷蘭,在藝術上有明顯的發展。1917年風格派的誕生就是證明。

風格派,也叫新造型派或要素派。這一流派的基本觀點就是認為幾何形式可以脫離內容而單獨存在。他們宣稱,最好的藝術就是基本幾何形象的組合與構圖,提倡把藝術從個人情感中解放出來,尋求一種客觀的、普遍的、建立在所謂對時代的一般感受上的形式。

風格派對現代藝術上的主要影響還是表現在建築方面。在戰爭的年月裏,荷蘭未蒙戰災,因此,建築事業發展旺盛。

"風格派"的理論反映在建築創作中,就是精確而有組織地構成建築形式的基本要素,也即是墻面、門窗、平台及雨蓬等等幾何組合。風格派的建築造型中,經常采用純凈的幾何形體,如正方、長方、三角、圓形等構圖,提倡無色、無飾、以光板材料作墻身。立面不分前後左右,依靠簡化成紅、黃、藍以及中性的黑、白、灰三種顏色來起劃分作用,打破室內封閉感與靜止感而向外擴充套件,成為內外滲透的時空結合體。

風格派較為著名的建築師有萬特霍夫、奧德、裏特維爾德和依史端。

1916年,萬特霍夫在休斯特海德設計的一個住宅被認為是風格派建築形成的首要之作。在挑檐、窗戶的分組、角部的體量以及整體上嚴格的矩形結構上可以看出明顯受到芝加哥學派的影響。

奧德建築的設計中最出名的、而且在各個方面最有影響的是1924-1927年在荷蘭灣建工人住宅。這組建築在立面上運用了包起的圓角,並很結實地表現磚砌體。除了矩形組合、窗洞開法和平屋頂之外,還采用了直線條手法。

風格派住宅最富有紀念意義的成果之一,是1923年依史端和杜斯堡為羅森堡住宅所做的方案。這一方案強調的是建築物簡潔的體量,以重點突出的垂直煙囪墩子為中心,調整一系列向外伸展的翼部。在中心體量裏開啟了內部空間,並帶有挑出的露台。

風格派代表性建築物是1924年裏特維爾德在荷蘭的烏德勒支設計的斯勞德夫人住宅。住宅的設計采用以純凈的幾何形體為要素的構圖手法直率地表現了風格派的造型觀。整個建築由簡單的立方體,光光的板面,橫豎線條和大片玻璃組成。在立面的處理中,極力突出某種形式及形式間的關系,陽台的欄板下降至樓板水平以下;中央部份代表垂直方向的塊面,突出於房屋之上;在空間構成方面,僅由垂直的和水平的平面要素配置在空間之中,以打破室內的封閉感和靜止感,創造內外不分的時空結合體。

(2)現代建築師貝拉赫

在荷蘭建築史上,貝拉赫(1856-1934)是一位重要的革新者,他強調以功效的觀點來構造建築,其設計的實用樣式掀起了荷蘭建築的革新運動,他本人被稱為現代派建築在北歐的奠基人。

貝拉赫認為建築創作必須合理地以純潔手法反映現實。其代表作是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這是一座布局緊湊,包括三個罩有鐵屋架與玻璃頂大廳的建築物。外形簡潔,在形態上類似於荷蘭中世紀的羅馬風格建築,但處理手法都是新的,他首先把荷蘭傳統的以精美著稱的磚墻從粉刷下解放出來,使大面積的清水墻不加裝飾地暴露出來。這一作品也體現了貝拉赫所主張的建築部件與整體的統一性。整個建築的形體是由包含內部空間的墻所構成,以與內部空間相一致的幾何形體作為外形的特征,幾乎沒有多余的裝飾。這一類建築對以後西方現代派建築產生過比較大的影響。

2.印度建築

印度自從1858年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之後,便開始了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相融合的過程。由於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學院派藝術被印度尊為正統,所以,也影響到建築。在建築風格和建築思想上,印度的建築師熱衷於模仿歐洲的古典主義和哥特式建築。歐洲學院派在城市建築中占據了統治地位。除此之外,有些建築師將印度傳統建築的某些因素與學院派結合,形成了印歐混合的獨特風格。在印度,這種印歐混合的建築大多都是較為著名的,比如英國建築師埃默森設計的加爾各答維多利亞紀念館,就融匯了歐洲古典主義建築的莊嚴與莫臥兒建築的優美;又如英國建築師勒琴斯設計的新德裏維多利亞宮,是一組淺赫色砂石的建築群,包括300間宮室,這組建築融合了意大利建築的典雅與莫臥兒建築的豪華美感。

3.日本建築

同繪畫一樣,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建築領域也出現了"洋風建築"與日本傳統建築並存的局面。比如1896年辰野金吾設計的銀行本店,1909年片山東熊設計的赤阪離宮就是典型的西方風格的建築。1925年岡田信一設計的東京歌舞伎座就是日本樣式的典型建築。還有一種混合型的建築,即把西方古典樣式簡單化,而室內日本化,比如用格子拉門等。這種西方樣式,混合著日本木構建築的技術和趣味,也成為日本建築中的一大特色。

日本是很重視建築的。1876年開始,日本決心培養本國的建築師,特聘英國建築師康德為工部大學建築學系教授,為日本培養建築師,這對日本後來的建築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4.拉丁美洲建築

拉丁美洲國家在地理環境和發展水平方面雖有差異,但文化背景基本相同,歷史發展的行程大致相似。在建築藝術方面,也形成了整個拉丁美洲的風格和特征。

歐洲的建築風格和建築形式,是隨著殖民化的行程被殖民者移植到拉丁美洲的。外形自由、追求動態、追求富麗的裝飾和雕刻的巴洛克建築風格就是隨著天主教堂在拉丁美洲國家的許多城市和村鎮出現的。緊接著,古典復興建築和折衷主義建築也先後紮根拉丁美洲。到了20世紀20年代,現代主義建築思潮成熟並開始風行世界,拉丁美洲也受到了影響。巴西教育衛生部大廈就是拉丁美洲地區早期最有影響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廈采用大片馬賽克墻面,在北立面玻璃幕墻外設成片混凝土遮陽板。

現代主義建築對拉丁美洲的影響是巨大和深刻的。拉丁美洲的建築業在很短的時間裏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在運用現代主義建築過程中,拉丁美洲的建築師並不是全盤照搬,而是積極探索地區特點和民族風格,不拘泥於對現代主義建築形式的模仿。拉丁美洲國家都有著印第安文化的傳統,另外,300多年前傳入拉丁美洲的巴洛克建築也已成為拉丁美洲建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所以盡管拉丁美洲建築師受到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猛烈影響,但他們仍舊在傳統文化中吸收民族的特色並運用到現代主義建築之中,從而產生了具有拉丁美洲濃郁個性的現代主義建築,其特點是,空間開豁、形體多樣、造型粗獷、色彩濃烈,或者有大面積壁石裝飾,其風格與歐洲、北美迥然有異。1939年,紐約世界博覽會巴西館,以及後來的墨西哥大學圖書館、巴西利亞總統府和巴西利亞國會大廈。

拉丁美洲建築史上最著名的設計師是尼邁耶。

尼邁耶(1907-)生於巴西裏約熱內盧。1934年,畢業於裏約熱內盧國立美術學院建築系。1936年參加巴西教育衛生部大廈的設計。1939年又與科斯塔合作設計了紐約世界博覽會的巴西館。另外,巴西利亞總統府和巴西利亞國會大廈也是尼邁耶的傑作。

尼邁耶的建築設計重視形的表現。他認為"當一種形式產生美時,它就成為建築中功能的、因而也是基本的東西。"在設計中,他喜歡有感情的曲線,他認為整個宇宙是由曲線構成的。所以,他的建築作品即有現代主義建築的形象特征,又有強烈的曲線體形的風格。

尼邁耶被認為是拉丁美洲現代主義建築的倡導者和具有傑出貢獻的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