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唐朝一位才女,6歲作了一首詩,父親聽後:長大是禍害,送她出家

2024-09-08國風

唐朝有位女詩人叫李冶,字季蘭;

她6歲便能作詩,其才華從小就讓人不可小覷。

然而,這份才華也偏偏讓她的命運,一次次走向了悲劇。

先是父親將她送進了道觀,再是失去生命。

總之,她的這一生因為寫詩而精彩,也因為寫詩而悲哀。

那麽,她究竟經歷了什麽呢?父親又為何要將女兒送進道觀呢?

初露鋒芒

李季蘭的父親是唐朝的一位官員,而唐朝尤其盛行詩詞。

這樣的環境下, 李季蘭成長過程中,接觸最多的自然就成了詩詞

另外,她也從小就展現出了自己的聰明,學什麽都很快。

李順是位頗有學識的官員,對女兒的聰慧自然是萬分欣喜,更是加大了培養力度。

李季蘭6歲那年,父親無意間聽到女兒對著院中的花念著什麽,瞬間起了考驗她的心思。

「蘭兒,這薔薇花開的正好,你就以此作首詩吧」

李季蘭聽後,不慌不忙的開始思考,沒一會後便說了出來: 「經時未架卻,心緒無縱橫。已看雲鬢散,更念木枯榮。」

原本,李季蘭以為自己會得到父親的誇獎,不料,李順的臉色很難看,還隱隱帶著憤怒。

李季蘭見到父親的神情變化,不由自主的開始害怕,但她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麽。

李順卻無暇顧忌女兒在想什麽, 他只覺得這首歌的寓意並不好,也讓他似乎看到了女兒的未來。

原來,李順將「架卻」理解成了「嫁卻」,還有「雲鬢」二字也不是她這個年紀該用的。

而這也讓李順認為,一個6歲的孩子能說出來這種話,將來一定不會愛惜自己的名節,而這勢必會使家族蒙羞。

古代,向來看重名節,而且,名聲也格外重要,於是,晚上李順和妻子進行了商議。

他的意思是得提前約束,否則女兒將來恐怕難以走上正道,甚至,也很可能會因無法守住禮節給家族帶來羞恥。

因此, 父親希望她出家做個女道士,這樣就能將她那過於早熟的心性而改變掉。

但她畢竟是個孩子,父親雖然有這樣的心思,還是有些不忍心。

之後,一番考慮後,李順將女兒先送到了規矩森嚴的外祖家,希望她能換個環境有所改變。

然而,5年後,李順發現她的變化並不大,後來,還是狠心將她送去了道觀。

古代一直以男權思想為主,且女子是沒辦法為自己做主的,就這樣,因為一首詩,李季蘭被父親送到了道觀。

道觀生涯

盡管身處道觀,但李季蘭的才華依舊無法被掩蓋, 進入道觀後,她不僅沒有消沈,反而繼續寫著詩。

道觀內經常會有文人前來拜訪,這些文人有時候會遇到李治,而有的,則是一直就知道她的才華來可以拜訪的。

總之,在口口相傳下,她的名氣越來越大了。

而李季蘭,每當與文人們暢談詩文時,她就格外高興,也非常灑脫。

正因為這樣,她在一眾道士中顯得與眾不同。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季蘭逐漸長成了一位美麗的少女,與此同時,她的詩也作的更好了。

慢慢的,她的詩作傳開,她自己也成為了長安城內外的熱議話題。

這越發讓大家對這個居於道觀的才女心生好奇,也紛紛前來拜訪。

面對這些來訪者,李季蘭並未因身處道觀而有所拘束,她與他們自如的聊著,探討著詩詞。

她的言談舉止既不失端莊,又充滿了灑脫,這讓許多前來拜訪的才子文人對她心生敬仰,更有人為她的才情所傾倒。

所以,李季蘭的生活其實看似平靜,但她的內心卻從未真正遠離塵世的羈絆

她的詩句中常常流露出對自由與夢想的追求,以及對人世間情感的深切體悟。

她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既有對天地自然的欣賞,也有對人生際遇的深刻思考。

她的詩句中既有對自然美景的描繪,也有對自我心靈的探尋。

而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她內心深處最真實的寫照。

風流才女

在這些與李季蘭交往的才子中,有一位名叫朱放的文人,與她格外投緣。

朱放才情橫溢,兩人初識時便一見如故。

那日,朱放遊覽道觀時,偶然在溪邊遇見了正在撫琴的李季蘭。

朱放被琴音吸引,忍不住駐足傾聽,琴聲停止後,也主動走上去打了招呼,兩人就此開始聊了起來。

他們的話題從琴藝延伸到詩詞,又說到了了人生感悟, 從此以後,朱放常常前來拜訪,李季蘭每次都會以詩相待。

朱放每次離開時,李季蘭總會站在溪邊目送他遠去,心中不免生出一絲不舍。

她的詩中也漸漸開始出現離別與相思的情感,那些本來僅限於自然風景的意象,也都帶上了哀愁。

然而,朱放終究不是李季蘭命中註定的歸宿,最終,他還是決定離開 。

臨別之際,朱放特意為李季蘭作了一首詩,表達他對這段感情的留戀與不舍。

朱放的離去,給李季蘭的生活帶來了短暫的失落, 但很快,另一位才子陸羽的到來,又為她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

陸羽,世稱「茶聖」,是茶文化的開創者之一。

兩人初次見面時,陸羽帶著自己精心采制的茶葉,特意來到道觀贈予李季蘭。

李季蘭對此感到十分新奇,兩人便以茶為媒,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與朱放的灑脫風趣不同,陸羽性情內斂溫和,他的言談舉止中帶著一種儒雅與恬淡的氣質。

李季蘭與陸羽在一起時,總能感受到一種平靜而又溫暖的氛圍,陸羽不僅教她如何品茶,

還與她分享自己對人生的獨特見解。

李季蘭在這些交流中,逐漸感受到了不同於以往的內心平糊。

一次,李季蘭生病後,陸羽還特意趕來照顧她,為她煎藥、熬粥。

李季蘭看著這位溫柔體貼的朋友,內心深處感動不已,病愈之後,李季蘭特意寫下了一首詩,表達她對陸羽的感激之情。

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李季蘭在道觀的名聲越來越大,逐漸成了眾人追捧的物件。

她也因性格開朗,才情出眾,與各路文人雅士相交甚好,贏得了「風情娘子」的美譽。

而這種種,使她在那個時代成為了一個異類,也成為了一個傳奇。

盡管李季蘭的才華不可否認,但在那個封建禮教森嚴的時代, 她的行為終究難免招致非議。

一些古板的守舊者對她的風流生活極為不滿,認為她的言行有失禮教。

然而,這些流言蜚語並未動搖李季蘭的心誌,她依然堅持做自己,繼續在詩詞的世界裏尋找靈魂的自由。

不過,她的詩詞才華帶給她的不止有爭議,還讓她喪失了生命。

因詩命隕

公元783年,唐德宗在位之時,內亂頻發,而這一年的十月,涇原軍爆發叛亂,直接讓長安陷入了危機。

叛軍首領朱泚便乘機自立為帝,自稱「秦皇」,掌控了整個長安城。

在這動蕩的局勢下,朱泚急需文人雅士的支持,以鞏固自己的新政權。

為了證明自己受命於天,他下令召集城中所有有名望的詩人文士,命他們作詩稱頌自己的「功德」。

在威脅和逼迫下,許多文人只能違心應命。

而李季蘭,這位風靡長安的才女,也在這場政治風暴中,被卷入了漩渦的中心。

作為一名道士,李季蘭並不擅長寫政治題材的詩歌。

然而,在叛軍的脅迫下,她別無選擇。面對朱泚的威逼,李季蘭還是無奈的寫了一首贊頌朱泚的詩。

李季蘭的詩作完成後,朱泚十分滿意,他不僅大加贊賞,還賜予她許多金銀財寶,以示嘉獎。

而這也成為了李季蘭的奪命繩。

翌年,唐德宗調集軍隊,開始反攻長安城,叛軍四處潰敗,朱泚的政權也被瓦解了。

唐德宗在將叛軍徹底擊潰後,重返長安,開始清算叛亂時期的所有舊賬。

那些曾經為朱泚歌功頌德的文人雅士,紛紛被捉拿問罪,李季蘭自然也未能幸免。

當李季蘭被押解到朝堂時,她就猜到了自己的結局。

唐德宗親自審問她為何要為叛軍作詩,面對皇帝的怒火,李季蘭無言以對, 她知道,無論自己如何辯解,都會被視為叛徒。

唐德宗看著沈默的李季蘭,怒火更盛。

隨後,唐德宗一聲令下,李季蘭被判以「亂棍打死」的刑罰。

就這樣,李季蘭在刑法之下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結語

李季蘭的一生,宛如一場跌宕起伏的悲劇,在她死後,關於她的故事被傳頌開來,有人惋惜她的才情,也有人指責她的風流。

但無論如何,她的名字,和她的詩,將永遠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一抹鮮艷的銘印。

李季蘭的悲劇,或許不僅僅是個人的命運使然,更是那個時代對女性才華和自由的無情壓制。

她的才情,在那個男權至上的社會中,是一把雙刃劍,既讓她光彩奪目,也讓她失去了性命。

總之,她的故事,最終成為了那個時代女性的縮影, 即使有再多的才華,也難逃命運的枷鎖。

然而,也正是這種不甘與抗爭,使得李季蘭成為了後世人們心中那個永遠鮮活、永遠不屈的女詩人。

資訊來源:中國日報網 2007年8月1日 關於【女冠詩人李季蘭】的報道

中國新聞網 2012年1月4日 關於【唐朝緋聞女友李季蘭】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