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佛曰:有一顆因果心,你將會更明智

2024-09-10國風

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果「因果」兩字,人人會說,但是它的意義不見得人人能懂。許多人只能認識「果」,不能認識「因」。正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人在制造種種惡因的時候,不知道嚴重;一旦果報來臨,才知道大事不妙,卻是後悔晚矣。

前世今生

諸苦由惡生,樂由善業積。苦樂隨業盡,修善宜積極。同聲共哭的共業從前在印度,有一個婆羅門階層的富翁,家財萬貫,膝下有一獨子,年方20歲,剛娶媳婦未滿7天。有一天,夫妻倆到後花園賞花,丈夫因為愛妻心切,爬上高樹要攀花,想不到樹枝忽然斷裂,人掉到地上,活活摔死。

當時全家人抱著屍體,悲痛欲絕,連來探視的親朋好友都為之拭淚,他的父母、新婚妻子,更是哭得呼天搶地死去活來,怨怪老天爺不長眼睛,等依俗送葬後,全家大小仍然沈溺在悲傷的情緒裏。

佛陀知道後,悲憫他們,便前往慰問,語重心長地告訴富翁說:「聽我的勸告,萬物萬事都是無常的,有生就有死,禍與福也是相連的,現在這個孩子死了,但有三處眾生為他哭泣,你知道他究竟是誰的兒子,誰又是他的雙親嗎?」

富翁知道佛陀意有所指,因此停止哭泣,請求智慧的佛陀為他開示。

佛陀說道:「在非常久遠以前,曾經有一個孩童手拿著弓箭,來到一棵樹下,仰著頭搭起弓箭準備射鳥,當時旁邊有三個孩童鼓勵他說:‘如果你真的能射中,才算真英雄呢!’這孩童就很得意地拉起弓箭,果然一箭就把樹上的鳥兒射死了,當時旁邊的三個孩童看了,都不禁為他歡呼鼓掌。

「後來經過無數劫的生死輪回,當時那三個在樹下的孩童,一個有福報,現於天界為天神,一個在海中為龍王,另一個就是婆羅門 長者 你,至於當初在樹下射鳥的那個孩童,前生在天界

為天神之子,命終轉生人間,成為你的兒子,在不幸從樹上摔落而死之後,馬上投胎化生為龍子,偏偏在他投胎剛化生時,卻馬上被大鵬鳥吃了,而那只大鵬鳥,便是以前被他所射中的那只鳥所化生的。

「現在,有三處在為這個兒子哭泣,一個是天神,一個是你,一個是龍王,你們都因為他曾是你們的兒子而傷心欲絕,這全是因為在前生,你們鼓勵他射鳥殺害生命,射中了又大加贊美一番,所以今生,你們三個,同時在天界、人間、海中為他哭泣,這全都是因無知而鼓勵殺生的報應啊!」

三個無知的小孩,為了償還「事前鼓勵射鳥,事後又歡呼鼓掌」的共業,雖然經過了無窮遠的時間,但在因緣巧妙的驅使下,彼此雖然各在天界、人間和海中轉換了不同的身份,但卻以父子的「結合」關系,同聲一哭,來了結那份終究無可逃避的共業。

有前因才會有後果,果與因從不間斷。一系列生命的存在,一個接一個,與燈焰的道理是完全一樣的,一個元素滅了,另一個便接著生起,相續不斷,中間沒有絲毫的間斷。

因果的可怕,在共業的顯現上,尤其可以窺其不爽的原理,因為無論時空如何轉換,身份關系如何轉變,因果如何纖細,等因緣際會,所有的人、事物,都將擺在「因果」這架公正的天平上,得到它應有的評價。

(1)嗔怒造成的惡報

有一個中年男子,耳朵重聽,且有嚴重的耳鳴,他深受耳疾之苦,已經有15年之久了,也就是30歲出頭,他就深受耳疾的困擾。重聽和耳鳴,雖然不是一種多麽嚴重的病癥,但「重聽」會嚴重地阻礙他和別人的溝通,讓他無法輕易地隨時聽聞他想聽的,「耳鳴」,會嚴重地幹擾他自己的情緒,讓他無法躲避他不想聽聞的聲音。

對一個正逢青壯年,事業剛待起步,美好人生正展現在眼前的人來說,罹患這麽一種不大不小,卻足以令他沮喪的病,可以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而巧合的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病癥,一種是想聽聽不到,一種是不想聽卻又不得不聽,兩種性質迥異的病象,卻巧合地同時集中在一個人身上。

這位中年男子,是一個脾氣甚大的人,他的胸中好像有一座嗔怒的火山,隨時都會爆發,而導致這種嗔怒脾氣的,不是由於疾病的困擾,而是「習氣」。

「這個今世有著嗔怒習氣的人,前世,同樣也有著嗔怒的習氣。」佛陀說。

在前世,他是有錢人家的公子哥兒,性情暴戾,頗難伺候,動不動就打人耳光,不止家裏的傭人動則遭殃,在外,也仗著財粗勢大,動不動就打人耳光。因此,在一生中,他不知打了多少人的耳光,但除此打人耳光的「嗜好」外,他的心地並不壞,也頗孝順。

這樣一個前世喜打人耳光,今生罹患耳疾的病癥,頗符合因果律。

但有一點要註意的是,這個中年男子之所以罹患不算輕的耳疾,與其說完全是由「業力」的作用,不如說是由「業力」和「習氣」或「個性」相互招感所致。這個男子,前世由於嗔怒的習氣,常打人耳光,當造下這樣的業「因」後,今世由於嗔怒習氣未改這個「緣」,當「因緣」俱足,耳疾的「果報」,就加速形成了。

因此,可以說,如果這個男子,今生能夠稍改嗔怒的脾氣,那麽,耳疾的程度當可減輕,或做某種程度的轉化。

今生今世有著嗔怒習氣的人,前世,也有著嗔怒的習氣。嗔怒,是一種極為強烈的無明情緒,有嗔怒習性的人,就像胸中有一股無名怒火,隨時都準備要發泄,而導致這嗔怒脾氣的,是由「業力」和「習氣」或「個性」相互招感所致,當「因緣俱足,由嗔怒造成的惡報,就加速形成了。

一個人的「命運」也是這樣,因為命運的形成,是由於過去的「業力」和今世的「個性」交織而成。很多命運上「註定」要發生的事,常常是借著個性裏的一些物質而表現,好的命運,常借著良好的個性特質而顯現,不好的命運,常借著不良的個性特質而顯現。因此,與其說個性造就一個人的命運,不如說命運借著個性的特質,而顯現出它欲顯現的面貌。

(2)因果分明

悟達知玄禪師還是雲水僧時,有一天途經京師,看到一位西域異僧身患惡疾,無人理睬,於是就耐心地為他擦洗敷藥,並照顧他的疾病。病僧痊愈後,就對悟達禪師說:「將來如果有什麽災難,你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隴山間兩棵松樹下面找我!」

多年後,悟達禪師的法緣日盛,唐懿宗非常欣仰其德風,備極禮遇,特尊他為國師,並欽賜檀香法座,禪師亦自覺尊榮。一日,禪師膝上忽然長了個人面瘡,眉目口齒皆與常人無異。國師遍訪群醫,都無法醫治,正在束手無策時,忽憶起昔日西域異僧的話,於是就依約來到九隴山,並道明來意,西域異僧怡然指著松旁的溪水道:「不用擔心,用這清泉可以去除你的病苦。」

悟達國師正要掬水洗滌瘡口的時候,人面瘡竟然開口說道:「慢著!你知道為什麽你膝上會長這個瘡嗎?西漢史書上袁盎殺晁錯的事情你知道嗎?你就是袁盎轉世,而我就是當年被你屈斬的晁錯,十世以來,輪回流轉,我一直在找機會報仇,可是你卻十世為僧,清凈戒行,故苦無機會可以下手。直到最近你因為集朝野禮敬於一身,起高傲之心,有失道行,因此我才能附著你身。現在蒙迦諾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業,從今以後不再與你冤冤相纏。」

悟達國師聽後,不覺汗如雨下,連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滌,突然一陣劇痛,暈倒過去,蘇醒時,膝上的人面瘡亦已不見,眼前也沒有什麽西域異僧。

參禪悟道,雖然明心見性,但輪回因果相報,卻歷歷分明,誰也逃脫不了,報應有所謂現報、生報、後報,但不會不報。

(3)三生石上舊精魂

富家子弟李源,因為父親在變亂中死去而體悟人生無常,發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獻出來改建惠林寺,並住在寺裏修行。寺裏的住持圓澤禪師,很會經營寺產,而且很懂音樂,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著談心,一談就是一整天,沒有人知道他們在談什麽。

有一天,他們相約共遊四川的青城山和峨眉山,李源想走水路從湖北沿江而上,圓澤卻主張由陸路取道長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圓澤只好依他,感嘆地說:「一個人的命運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於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邊,看到一個穿花緞衣褲的婦人正到河邊取水,圓澤看著就流下了淚來,對李源說:「我不願意走水路就是怕見到她呀!」李源吃驚地問他原因,他說:「她姓王,我註定要做她的兒子,因為我不肯來,所以她懷孕了3年還生不下來,現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現在請你用符咒幫我速去投生,3天以後洗澡的時候,請你來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為證明。13年後的中秋夜,你來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來和你見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後悔,一方面為他洗澡更衣,到黃昏的時候,圓澤就死了,河邊看見的婦人也隨之生產了。3天以後李源去看嬰兒,嬰兒見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訴王氏,王家便拿錢把圓澤埋葬在山下。李源再也沒有心思去遊山,就回到惠林寺,寺裏的徒弟才說出圓澤早就寫好了遺書。

13年後,李源從洛陽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圓澤的約會,到寺外忽然聽到葛洪川畔傳來牧童拍著牛角的歌聲:三生石上舊精魂(我是過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賞月吟風莫要論(賞月吟風的往事早已過去了);慚愧情人遠相訪(慚愧讓你跑這麽遠來探訪我),此身雖異性長存(我的身體雖變了心性卻長在)。

李源聽了,知道是舊人,忍不住問道:「澤公,你還好嗎?」

牧童說:「李公真守信約,可惜我的俗緣未了,不能和你再親近,我們只有努力修行不墮落,將來還有會面的日子。」隨即又唱了一首歌:身前身後事茫茫(身前身後的事情非常渺茫),欲話因緣恐斷腸(想說出因緣又怕心情憂傷);吳越山川尋已遍(吳越的山川我已經走遍了),卻回煙棹上瞿塘(再把船頭掉轉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頭而去,從此不知道他往哪裏去了。再過3年,大臣李德裕啟奏皇上,推薦李源是忠臣的兒子又很孝順,請給予官職。於是皇帝封李源為諫議大夫,但這時的李源早已徹悟,看破了世情,不肯就職,後來在寺裏死去,活到80歲。

圓澤禪師和李源的故事流傳得很廣,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還留下來一塊大石頭,據說就是當年他們隔世相會的地方,稱為「三生石」。

「三生石」在中國社會極有名,可以和女媧補天所剩下的那一塊頑石相媲美,後來發展成人們對前世與今生的信念,不但許多朋友以三生石作為肝膽相照的依據,更多的情侶則在三生石上寫下他們的誓言,「緣訂三生」的俗話就是這樣來的。

(4)嘴裏芹菜的香味

黃山谷是江西省修水縣人,他高中進士以後,被朝廷任命為黃州的知府,就任時才26歲。

有一天他午睡的時候做夢,夢見自己走出府衙到一個鄉村裏去,他看到一位滿頭白發的老太婆,站在家門外的香案前,香案上供著一碗芹菜面,口中還叫著一個人的名字。黃山谷走向前去,看到那碗面熱氣騰騰好像很好吃,不自覺端起來吃。吃完了回到衙門,一覺睡醒,嘴裏還留著芹菜的香味。夢境十分清晰,但黃山谷認為是做夢,並不以為意。

到了第二天午睡,又夢到一樣的情景,醒來嘴裏又有芹菜的香味,因此感到非常奇怪,於是起身走出衙門,循著夢中的道路走去,一直走到老太婆的家門外,敲門進去,正是夢裏見到的老婦,就問她有沒有擺面在門外,喊人吃面的事。

老太婆回答說:「昨天是我女兒的忌辰,因為她生前喜歡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門外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這樣喊她。」

「您女兒死去多久了?」

「已經26年了。」

黃山谷心想自己正好26歲,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於是再問她女兒生前的情形,家裏還有什麽人。

老太婆說:「我只有一個女兒,她以前喜歡讀書,念佛吃素,非常孝順,但是不肯嫁人,到26歲時生病死了,死的時候對我說她還要回來看我。」

「她的閨房在哪裏,我可以看看嗎?「黃山谷問道。

老太婆指著一間房間說:「就是這一間,你自己進去看,我給你倒茶去。」

山谷走進房中,只見房裏除了桌椅,靠墻有一個鎖著的大櫃。

山谷問:「裏面是些什麽?」

「全是我女兒的書。」

「可以開嗎?」

「鑰匙不知道她放在哪裏,所以一直打不開。」

山谷想了一下,記起放鑰匙的地方,便告訴老太婆找出來開啟書櫃,發現許多文稿。他細看之下,發現他每次試卷寫的文章竟然全在裏面,而且一字不差。

黃山谷這時才完全明白他已回到前生的老家,老太婆便是他前生的母親,老家只剩下她孤獨一人。於是黃山谷跪拜在地上,說明自己是她女兒轉世,認她為母,然後回到府衙帶人來迎接老母,奉養終身。

後來,黃山谷在府衙後園植竹一叢,建亭一間,命名為「滴翠軒」,亭中有黃山谷的石碑刻像,他自題像贊曰:

似僧有發,似俗脫塵;作夢中夢,悟身外身。

為他自己的轉世寫下了感想,後來明朝的詩人袁枚讀到這個故事曾寫下「書到今生讀已遲」的名句,意思是說像黃山谷這樣的大文學家,詩書畫三絕的人,並不是今生才開始讀書的,前世已經讀了很多書了。

學會布施

人們常因貧窮而產生惡毒之心,那麽貧窮的根源究從何來呢?

它就是從貪得無厭而不肯布施修福,以致換來貧窮的下場。

就像我們雖有很多的錢財,卻不懂得拿去投資、儲蓄,等到山窮水盡時,我們就成了貧窮的俘虜。

懂得布施,就是離苦得樂的良方靈藥。你有七種東西可以施舍有一個人,因為事事不如意,跑到釋迦牟尼佛面前哭訴。

他說:「我無論做什麽事都不能快樂,這是為什麽?」

佛告訴他:「這是因為你沒有學會布施。」

他又說:「可我已經是身無分文,我用什麽來布施!」

佛又告訴他:「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即使沒有錢,也可以給予別人七樣東西:第一,顏施,你可以用微笑與別人相處;第二,言施,對別人多說鼓勵的話,安慰的話、稱贊的話、謙讓的話、溫柔的話;第三,心施,敞開心扉,誠懇待人;第四,眼施,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別人;第五,身施,以行動去幫助別人;第六,座施,乘船坐車時,將自己的座位讓給他人;第七,房施,將自己空下來的房子提供給別人休息。」

佛最後還說,無論誰,只要有了這七種習慣,好運便會如影隨形。

(1)布施應當細水長流

佛光禪師為了推動佛教的發展,創辦了許多佛教事業,弟子們為了達成禪師的理想,很努力地向信徒勸募,鼓勵信徒布施做功德。

有一次佛光禪師出外弘化回來,弟子們競相來向禪師報告個人勸募功德的成績,弟子普道很得意地說:「師父!今天有一位大施主布施了100兩銀子。他說以此作為我們興建大雄寶殿的功德香火錢。」

弟子普德聽了,也報告說:「師父!城內的陳居士來拜望您,我帶他巡禮各處的殿堂,他奉獻給我們全年的道糧!」

寺中的香燈師、知客師等都向佛光禪師說明信徒的喜舍發心,只見佛光禪師皺起眉頭,制止大家發言,並開示弟子們說道:「你們大家都辛苦了,可惜化緣太多,沒有功德!」

大家不解,問道:「為什麽化緣多反而不好呢?」

佛光禪師道:「把錢財儲存於信徒,讓信徒富有起來,佛教才能富有!不可經常要信徒捐獻這個功德,贊助那項佛事,殺雞取卵,何其愚癡!等到有一天信徒們不勝負擔,佛教還有什麽護法長城呢?」

佛光禪師這一番語重心長的言語實在值得大家品味與深思!

應使布施在「不自苦,不自惱」的原則下進行,而且應該細水長流,不可急功近利。在生活中,我們不僅要為自己想,也要為別人想;在關註別的利益的同時,我們自身的長期利益才可能得到保障。

(2)布施不圖回報

一天,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裝了50兩黃金,送到寺院給無相禪師,說是要捐助建法堂。無相禪師收下後,就忙著做別的事去了,信徒看了,對此非常不滿。因為在當時,50兩黃金是一筆相當大的數目,給平常人用大概能過好幾年,而禪師拿到這筆巨款,竟連一個「謝」字也沒有。於是信徒就緊跟在無相禪師的後面提醒道:「師父!我那袋子裏裝的是50兩黃金。」

無相禪師漫不經心地應道:「你已經說過,我也知道了。」

看到禪師並沒有停下腳步,信徒提高嗓門道:「餵!師父,我今天捐的50兩黃金,可不是小數目呀!難道你連一個‘謝’字都不肯講嗎?」

禪師剛好走到大雄寶殿佛像前停下:「你怎麽這樣嘮叨呢?你捐錢給佛祖,為什麽要我跟你道謝?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將功德當成一種買賣,我如果代替佛祖向你說聲‘謝謝’,那就要請你把‘謝謝’帶回去了,從此你就與佛祖‘銀貨兩訖’啦!你說可以不可以呢?」

信徒聽著聽著就立在那裏,再也不敢動了。

布施不是做買賣,如果夾帶了貪圖功利的不凈心理,那就不算真布施。人不能為了得到回報而布施,那樣就沒有意義,當然也得不到任何福報。

布施不在於多少,而是看你是否真心做好事,是否能切切實實地解決別人的困難。只要你有心,哪怕只是一句贊美的話都會有莫大的功德。

(3)不知道布施,是畸形

有位信徒向默仙禪師說道:「我的妻子十分小氣、吝嗇,對於好事,一財不舍,你能到我家去,向她開示,行些善事好嗎?」

默仙非常慈悲地應允。

當默仙到達信徒家時,信徒的妻子出來迎接,但一杯茶水都舍不得端出來供養,禪師就握著一個拳頭說道:「女施主,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這樣,你覺得如何?」

女人說:「如果手天天這個樣子,這是有毛病,畸形呀!」

「這樣子是畸形!」接著默仙禪師把手伸張成一個手掌,問道:「假如天天這樣子呢?」

女人說:「這樣子也是畸形!」

默仙禪師立刻道:「女施主!不錯,這都是畸形,錢只知道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錢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儲蓄,也是畸形。錢要流通,要能進能出,要量入為出。」

這個女人聽後便了然於心了。

吝嗇之人應知喜舍結緣乃發財順利之因,不播種,怎有收成?布施之人應在不自苦不自惱情形下為之,否則即為不凈之施。正如一個人的手一樣,攥之為畸,展之亦為畸。只有合展皆具,才為正常,也是正常中的美的體現。

諸惡莫作

須知:善惡只在一念之間。切記:不可放縱自己,為所欲為。不造惡業昔日舍衛國的國王波斯匿王,來到佛陀住處,至誠懇切地頂禮佛陀,並長跪著說:「尊貴的佛陀,弟子願以真誠的心,於城鎮的街道上,準備素宴供養佛陀及僧眾們,讓國人能夠認識世尊!願一切眾生都能因世尊的慈悲德行,聽聞微妙的法要,而遠離邪魔蠱惑及一切惡法,並守持五戒,不造惡業,以此消除一切災難。」

佛陀說:「真是有善根的國王啊!能夠用智慧整治國政,為人民種下未來的善因,並引導人民走向人生的正道。」

之後,國王便親自準備素宴,以恭迎佛陀及其弟子們的到來。接著,佛陀和隨行的弟子們來到設宴的街道,接受國王的供養。待用完齋,佛陀升座為國王及子民們宣說佛法。

此時聚集聽法者眾多,恰好有兩個商人路過,一人聽了佛陀的開示,便很歡喜地說:「佛陀就好比帝王,其常隨弟子們猶如忠臣般地隨行,想必佛陀是真正具有大慈悲、大德行,才能使國君這樣恭敬地供養!佛陀是這樣的尊貴,我也應該奉行佛陀所說的教法。」而另一商人卻說:「這國王可真是愚癡!擁有如此大的財富、權勢和地位,為何要對佛陀如此地奉承呢?佛陀就好比是頭牛,其隨行弟子猶如牛車,牛拖著牛車南北奔波,居無定所,身上又一無所有,這有什麽好值得尊崇與追隨的!」

隨後兩人一同離去,夜裏兩人便在路旁的涼亭休息並喝起酒來。心起善念的商人,因對佛陀所生起的恭敬心與歡喜心,感得龍天護法的護佑;而心起惡念的商人,卻招感地獄裏的眾生,使酒在腹中如火燒一般,因而神誌不清跌到涼亭外,被過路的車子碾死了。隔天清晨,同行的商人見狀,怕回國時國人會誤以為是他因貪朋友之財,而行不義的手段,只好離開本國轉往他國流浪。

此時,該國國王駕崩,並留下預言:「將有一卑微的人來到中國,如果我那匹神馬向此人屈膝下跪,那麽他就是王位繼承人。」之後,大臣們便帶著神馬找尋未來的國王。剛好這個商人來到此國,神馬見到商人,立即跪下並舔舐他的腳,所有的臣子便很高興地認定這名商人就是他們所要尋找的新王,於是請他回王宮繼承王位。

成為國王之後,商人心想:「我這一生並沒有做什麽善事,為何會有如此大的福報?想必是因聽聞佛陀的教誨,獲其慈悲庇佑所致。」便與群臣出發前往舍衛國請教佛陀,以釋疑惑。

佛陀為他開示:「當年波斯匿王在供養三寶時,你所生起的念頭是至誠的恭敬心,因此種下未來成為國王的善因,所以能登得王位;而另一同行的夥伴,心起驕慢,因而種下了惡念的種子,所以感得車禍之因。這一切的因緣果報,無非是由自己起心動念所招感,都是自作自受!」於是佛陀說偈: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於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

佛陀說完偈語,國王及臣子們終於明白心是善惡源之本,十分喜悅。

一個善念能使人搖身變成國王,一個惡念也能使人暴斃於馬路上。為人之道,就是要常常觀照自己的內心,時時起善念,不起惡念,做任何事都能盡心盡力,凡事才能成就。

(1)害人之心不可有

釋迦牟尼剛剛開始傳教時,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和麻煩,有時甚至遭到挑釁和人身攻擊。但他憑借智慧、毅力和人格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克服挫折、戰勝困難、化解矛盾。

有一次,釋迦牟尼走在街上,遇到了一個憤怒的婆羅門。那個婆羅門十分仇恨佛教,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他發現世人尊敬的佛教開創者釋迦牟尼後,一個主意在他心頭滋生。

他輕手輕腳地繞到釋迦牟尼背後,趁釋迦牟尼不註意,抓起一把沙土,就往釋迦牟尼的頭上扔去。

說時遲,那時快,就在沙土扔出去的一剎那,突然一陣風向婆羅門吹來,沙土反而向他自己飛來,灑得他一頭一臉,十分狼狽。

他想發作,卻沒法開口,氣得滿臉通紅。

街上許多人都看到剛才那一幕,都盯著他看,嘲笑他。面對這麽多銳利的目光,那個婆羅門不得不低下了頭,羞愧難當,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

這時,他耳邊響起了釋迦牟尼平靜而洪亮的聲音:「如果想汙染清凈的東西,或者想陷害心無邪念的人,罪惡反而會傷了自己。」

聽了這番富有哲理的話,那個婆羅門頓時恍然大悟,決定反思自己的行為。

發自本心地去工作、生活,舍棄那些惡的意念與行動,真誠地與人為善,你會發現生活中蘊涵著無限的風景和樂趣。

一個人的生命,只有不傷害別人,才能得到喜悅與快樂,如果僅想損人利己,最終會得不償失。俗語說:「害人之心不可有。」一個人如果總是費盡心機想著怎樣去陷害別人,他生活得必然不快樂。越是想陷害別人,越是不能得逞,到後來只能是害人不成反害己。

(2)心中有善,才不會生惡

禪師有四位新入室的弟子,在一日晨課上,他們為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話題爭論起來。爭論到最後,又轉到人性中是善多,還是惡多的話題上來,最後集體決定去師父那裏尋找最後的答案。

禪師聽完他們各自的陳詞,起身將他們帶到許久無人管理的後院。那裏,長滿了雜草。

禪師環顧眾弟子,開口問道:「怎麽才能徹底除掉曠野裏的雜草?」

弟子們全都目瞪口呆,沒想到禪師會突然問這麽一個沒有來頭的問題。

一個弟子搶先說:「用鏟子把雜草全部鏟掉。」禪師微笑地點點頭。

另一個弟子也說:「把石灰撒在草上就能除掉雜草!」說完,察看師父的神情,禪師依然微微點頭。

第三個弟子說:「現在正值秋季,等冬季的時候,待草全部幹枯變黃,等天晴時,一把火可以全燒掉。」禪師也報以微笑。

第四個弟子說:「斬草要除根,必須把草根全部挖出來。」說完盯著禪師,等待他說出自己的想法。

禪師說:「你們現在已經有了各自的辦法;我也有,先放在心裏不說。後院的這塊地已經荒廢了很久,我現在把這塊地分成五塊,我們一人一小塊,互不幹擾,用自己的方法來除草,等到來年的春天再看分曉吧。」

轉眼,第二年春天過去大半,弟子們又隨禪師來到這裏,卻發現自己辛辛苦苦勞作的地裏,又一層層地長出了雜草。

而禪師自己的那塊地,長出的則是綠油油的麥苗。

人的惡就像是雜草,除掉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上面種滿莊稼。人的心靈亦是如此,要想讓心靈不荒蕪,只有修養自己的美德,不斷完善自身,才能讓心靈更純凈。

(3)作惡終有報

一頭獅子生病躺在洞穴裏,除了狐貍以外,所有的動物都來探望國王的病。狼就利用這個機會對獅子說狐貍的壞話。

狼正在說狐貍一點也不尊敬國王,所以都不來探病時,狐貍來了,剛好聽到狼說的最後幾句話。獅子看到狐貍來了就大吼,狐貍請求給他解釋的機會,然後對獅子說:「在所有動物中,還有誰比我更關心您的病情呢?我到各處去找醫生,問他們該如何醫您的病,現在終於找到治病的方法了。」

獅子命令他馬上說出來。狐貍回答說:「活剝狼的皮,然後趁熱披在身上。」

因此,狼馬上就被撕裂開來,狐貍笑著說:「不要唆使主人產生惡念,應該向它灌輸好念頭才是!」

做惡事終歸會有惡報,害別人就是害自己。當你在詆毀別人的時候,別人已經將你推進了不可掙紮的生命漩渦。要想擁有一個健康的生命過程,最重要的是擁有一顆純潔清凈的心。

為善進君子之城,作惡入小人之鄉。

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4)小惡毀掉大希望

一日,佛祖從地獄之井往下望去,只見無數生前作惡多端的人正因自己的邪惡而飽受地獄之火的煎熬。

此時,一個強盜看到了慈悲的佛祖,馬上祈求佛祖救他。佛祖知道這個人生前是個無惡不作的大盜,他搶劫他人財物,任意 屠殺 生靈。但是,他也不是一次善事都沒做過。有一次,他走路的時候,正要踩到一只小蜘蛛時,突然心存善念,移開了腳步,放過了那只小蜘蛛,這成了他一生中罕見的善業。

想到這裏,佛祖認為他還有一絲善心,於是決定用那只小蜘蛛的力量來救他脫離苦海。佛祖從井口垂下去一根蜘蛛絲,強盜像發現了救命稻草一樣拼命抓住了那根蜘蛛絲,然後用盡全力向上爬。可是其他在井中接受煎熬的人看到這樣的機會都蜂擁著抓住了那根蜘蛛絲,無論強盜怎麽惡言相罵,他們就是不肯松開雙手。

蜘蛛絲上的人越來越多了,強盜因擔心蜘蛛絲太細,不能承受這麽多人的重量,從而將自己脫離苦海的唯一希望毀壞,於是便用刀將自己身下的蜘蛛絲砍斷。結果,蜘蛛絲突然消失了,所有的人又重新跌入萬劫不復的地獄。強盜連最後的一點兒憐憫心都沒有了,佛祖怎麽能救他呢?

其實,既然蜘蛛絲是佛祖拋下來的,怎麽會斷呢?

一次很小的善,可以拯救眾多的生命;但一次很小的惡,更可以毀了一個人最大的希望。所以,善源於本心,是長期積累下來的習性。而惡,只是內心中的一念,貪婪、欲望釀造了它,最終會毀掉所有的希望。

眾善奉行

讓內心的陽光照亮別人,自己就會變得更明澈;把你的知識與別人分享,自己就會變得更通達。當我們樂意和他人分享我們所擁有的財富時,不但不會失真失,反而會產生更大的喜樂和滿足。金錢也是好東西月船禪師是位善於繪畫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畫前,堅持購買者先行付款,否則絕不動筆,對於這種作風,有些社會人士經常有微詞私下批評。

有一天,一位女士請月船禪師幫她作一幅畫,月船禪師問:「你能付多少酬勞呢?」

那位女子回答說:「你要多少我就付多少!但我要你到我家去當眾揮毫潑墨!」

月船禪師允諾跟著前往,原來那女子家中正在宴請客人,月船禪師用上好的毛筆為她作畫,畫成之後,拿了酬勞正想離開。那位女士就對席間的客人說:「這位畫家只知道要錢,他的畫雖畫得很好,但心地骯臟,出於這種汙穢心靈的作品是不宜掛在客廳的,它只能裝飾我的一條裙子。」

女士說著便將自己穿的一條裙子脫下,要月船禪師在它後面作畫。月船禪師問:「你出多少錢啊?」

女士回答:「哦,隨便你要多少我都給你。」

月船禪師開了一個特別昂貴的價格,然後依照那位女士要求畫了一幅畫,畫完立即離開。

很多人懷疑,為什麽只要有錢就好?受到任何侮辱都無所謂的月船禪師,心裏是怎麽想的呢?

原來,在月船禪師居住的地方常發生災荒,富人不肯出錢救助窮人,因此他建了一座倉庫,貯存稻谷以供賑濟災民。又因為他的師父生前發過誓願建一座禪寺,但卻不幸其誌未成而身亡,月船禪師要完成老人家的誌願。

當月船禪師完成其願望後,立即拋棄畫筆,退隱山林,從此不再作畫。他只說了這樣的話:「畫虎畫皮難畫骨,畫人畫面難畫心。」

錢,不一定骯臟,要看它是怎麽來的,用在哪裏。像月船禪師,以自己的藝術作品,不計毀譽地求取錢財,但他是為救人救世,這錢很幹凈,很高尚;心不一定清高,盡管有些人會故作清高。像那位女財主,似乎視金錢如糞土,但她恰恰俗不可耐,以為拿金錢可以買到一切。

(1)善惡存乎一念間

宋朝衛仲達的故事,世人皆知。

衛仲達才30幾歲就被閻羅王抓去,閻羅王命判官查他一生所做的善惡,他罪業的簿子擺滿閻羅王的大廳,善念、善事只有一張紙,卷成一卷。

衛仲達看了這種情形,心裏疑惑,就問閻羅王:「我很年輕,縱然造罪業,哪裏會造這麽多?」

閻羅王告訴他:「罪業不必你去做出來,起心動念鬼神就有記載,你起個惡念就給你寫了一筆,所以造惡的簿子擺了一大堆。」

他就問:「我那個善事很少,是哪一樁善事?」

閻羅王告訴他:「皇帝要興建一個工程,這個工程勞民傷財,你出於真心,勸告皇帝不要做這個工程,這就是你的奏折底稿。」

他說:「我雖然力勸皇帝,可是工程還是做了。」

閻羅王說:「如果皇帝聽了,你的功德就更大,雖然沒有聽,你是誠心誠意為民眾,這一念真誠的善心非常可貴。」於是閻羅王吩咐判官,把他善惡兩個記錄分別稱一稱,結果他的善重,惡輕。

由此可知,心生善念即有功德,心生惡念即是罪惡。一個人的功過是非不在於你做的事兒,而是看你做這些事情時心裏怎麽想,目的是什麽。一心為眾生,絕對沒有私心,絕對不為自己,那就是善,就有功德;名義上助人為樂,真正的目的還是為自己,那就是惡,就有罪惡。我們要常常冷靜地反省、檢點自己的思想言行,做任何事情都要至誠至善,不要自欺欺人。

(2)棄惡從善,魔也成佛

一個年輕人去拜訪一位住在大山裏的禪師,他們討論關於美德的問題。這時候,一個強盜也找到了禪師,他跪在禪師面前說:「禪師,我的罪過太大了,很多年來我一直寢食難安,難以擺脫心魔的困擾,所以我才來找你,請你為我澄清心靈。」

禪師對他說:「你找我可能找錯人了,我的罪孽可能比你的更深重。」

強盜說:「我做過很多壞事。」

禪師說:「我曾經做的壞事肯定比你還要多。」

強盜又說:「我殺過很多人,閉上眼睛我就能看見他們的鮮血。」

禪師回答說:「我也殺過很多人,我不用閉上眼睛就能看見他們的鮮血。」

強盜說:「我做的一些事簡直沒有人性。」

禪師回答:「我都不敢想以前我做的那些沒有人性的事。」

強盜聽禪師這麽說,就用一種鄙夷的眼神看了看禪師,說:「既然你是這麽一個人,為什麽還在這裏自稱為禪師,還在這裏騙人做什麽!」於是他起身輕松地下山去了。

年輕人在旁邊一直沒有說話,等到那個強盜離去以後,他滿臉疑惑地問禪師:「你為什麽要這樣說?我很了解你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生中從未殺過生。你為什麽要把自己說成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呢?難道你沒有從那個強盜的眼中看到他已經對你失去信任了嗎?」

禪師說:「他的確已經不信任我了,但是你難道沒有從他的眼睛中看到他如釋重負的感覺嗎?還有什麽比這更能讓他棄惡從善呢?」

年輕人激動地說:「我終於明白了什麽叫做美德!」

遠處傳來那個強盜歡樂的叫喊聲:「我以後再也不做壞人了!」這個聲音響徹了山谷。

強盜的「魔心」變成了「佛心」,禪師亦成就了人世間最大的善。

佛教裏推崇人善良的本性。只要你能夠一念回轉,放下一切感受,不再執著於邪念,那麽你的心靈仍然會像以前沒有汙染過一樣。不僅如此,還可以立即成佛得道,解脫痛苦與煩惱。「千古善惡由一心,心若無時罪亦空。」禪師正是相信垢衣可浣,人能夠棄惡從善,所以才甘願自毀名譽來拯救強盜那顆已棄惡念的凡心。

心是一切的根本。每個人的心,都是最善巧的工匠,可以把自己雕刻成佛,也可以雕刻成魔。何謂佛心?何謂魔心?佛心,教你看什麽都順其自然;魔心,教你看什麽都不順眼。讓魔心變成佛心,是最大的善。

(3)大象從善

善非善,惡非惡,一位得道高僧曾給弟子講了一個關於大象的故事,正所謂良師益友,指點教誨,脫離惡道,受用無窮。

從前,印度的一個國王飼養了一頭大象。它力大無窮,勇敢兇悍,在戰場上能一舉打敗敵方的進攻。如果處決罪犯,它會去執行踏死對方的任務。

一次發生了火災,大象的住所被燒毀,只好搬遷到另一個住處。在新住處附近有一座寺廟,裏面的和尚常常念經,經文裏有一句話說:「行善者超升天堂,作惡者下沈深淵。」

大象不分晝夜都聽到這句話,感動肺腑,以致性情漸漸溫和,甚至起了慈悲之心。

一天,國王命令大象去踏死一名重大罪犯,罪犯被拖到大象的住地。不料,大象只用鼻尖輕觸了幾下犯人,就自行離去了。後來凡是被拖來的罪犯,大象全都用這種方式處理。國王看了大為發火,召集一群大臣訊問原因。

群臣議論紛紛,有一位大臣稟告說:「這只象的住所旁邊有一寺廟,所以,大象必定是朝夕聽聞禪的教誨,心生慈悲。如果現在把它放在屠宰場,讓它日夜看見屠宰的情形,必定會再起惡心。」

國王覺得有道理,立刻派人把大象牽到屠宰場附近,讓它每天都看到斬殺、剝皮等殘忍的事情。大象果然又恢復了昔日的惡性,殘忍兇猛的動作愈來愈厲害。

天下一切蒼生,既非善,也非惡,是沒有定性的。全都因環境和物件的不同,才會產生善惡的行為。畜生尚且如此,人類也不例外。尋求良師,聽聞禪的教理,實在很有必要。

如果遇到外道邪見的惡知識,就會長期在三惡道裏流轉不息,始終不能脫離;如果常懷信敬之心,遇到良師益友,得到奧妙的指點教誨,就能脫離惡道,獲得無窮受用。

(4)讓惡人改惡向善

一念善,皆是善;一念惡,皆為惡!

能讓惡人改惡向善,是最大的慈悲最大的善。能讓別人和自己活得坦然,是一種大慈悲。

有一天晚上,七裏禪師在禪房裏念經,突然闖進來一個強盜,他用尖刀威逼七裏禪師,七裏禪師卻鎮靜地說:「不要打擾我念經,你要的錢,就在抽屜裏放著。」然後又聚精會神地念經,不再理會他。

那個強盜正要把抽屜裏的錢全部拿走,七裏禪師說:「你多少給我留一些,我有用。」

那個強盜感到很驚奇,又想既然這麽容易就拿到了錢,那就留下一些錢吧。就在他要走的時候,禪師說:「拿了我的錢,至少應該說聲謝謝呀!」

那個強盜於是開玩笑地說了聲「謝謝」,然後開啟門,飛快地跑了。

可是才走沒多遠,他就被路過的官府的人抓住了,強盜對搶七裏禪師的錢一事供認不諱。官府的人找到禪師,對他說:「這個人可曾搶劫你的財物?」

禪師說:「沒有呀!錢是我給他的,他已經謝過我了。」

官府的人沒有辦法,只好將強盜放了。強盜感激萬分,拜倒在七裏禪師腳下說:「求禪師收我為徒。」禪師看他誠心悔過,於是就收他為徒了。

當強盜用刀抵著七裏禪師的時候,禪師用一種只有禪宗才會采用的方式,指點強盜「改邪歸正」,這是禪師的本性。在他看來,度人是他的責任,也是他的義務。

一個人要活得不窩囊、不暗淡、不委屈、不晦澀,才能擡頭挺胸,盡到應盡的責任。人應當活在義務裏,才能通暢光明,坦然無愧。

佛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他慈悲地教導眾生,而從不控制眾生。

若能慈、悲、喜、舍,即近佛。心懷一念慈悲意,空靜靈明入菩提。

心正才能證菩提之道,心歪則萬事皆空。寬心待人,人人自能相助,慈悲為懷,天地助你成功。

禁止殺生

眾生的類別雖有高低不同,但眾生的生命絕沒有貴賤、尊卑之分,如果人人持守這種平等、慈悲的精神,我們的世界一定是和諧、和平、互助、互敬、互愛、融洽無間,將沒有一人會受到故意的傷害。屠夫謝罪無德禪師教徒非常嚴格,在他座下,有一位沙彌在走夜路時,不小心踏死了一只青蛙。

無德禪師知道了以後,就非常嚴厲地教訓道:「你怎麽可以隨便踩死生靈呢?這是犯了殺生根本大戒,為免業報輪回,你應該到後山跳下懸崖去舍身謝罪!」

沙彌一聽,剎那間猶如五雷轟頂,這才知道闖下大禍,只好拜別師父,萬分傷心地走到懸崖邊,預備殉身謝罪,但往下一看,唉喲!峭壁懸崖,只要往下一跳,立刻粉身碎骨,此時命在須臾,沙彌心想:跳下去,必死無疑;不跳呢,違背師父的指示,這可怎麽辦呢?沙彌左思右想,真是進退為難,忍不住掩面痛哭了起來。

就在他哭得傷心的時候,有一個殺豬的屠夫剛巧經過此山,看到沙彌跪在路旁哀哀痛哭,便上前問道:「小師父!你為什麽在此哭得如此傷心?」

沙彌回答道:「我踏死一只青蛙,師父要我跳崖自殺,懺悔謝罪!」屠夫一聽,頓時悲從中來,悔恨萬分道:「小師父啊!你不過無心踏死一只青蛙,罪孽就這麽重,要跳崖才能消業。我天天殺豬,屠來宰去,滿手血腥,這罪過豈不無量無邊,不知有多深多重。唉!小師父呀!你不要跳崖自殺,讓我跳吧!讓我來代你謝罪赴死!」

屠夫一念懺悔心起,就毫不遲疑地,縱身朝懸崖一跳,正當他隨風飛墜,眼見就要命喪深谷時,一朵祥雲冉冉從幽谷中升起,不可思議地托住了屠夫的身子,救回了他的生命。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個典故,大概即源於此!罪孽並不是嚴重的問題,更嚴重的是造了罪孽而不肯懺悔!

(1)每個生靈都值得珍惜

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個男人來到海邊散步。他註意到,在沙灘的淺水窪裏,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卷上岸來的小魚。它們被困在淺水窪裏,雖然近在咫尺,卻回不了大海。被困的小魚,也許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用不了多久,當水窪裏的水被沙粒吸幹、被太陽蒸幹時,這些小魚都會窒息而死。

男人繼續朝前走,忽然,他看見前面有一個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把地上的東西拋向海裏。他走近仔細一看——原來小男孩在撿起水窪裏的小魚,並且用力把它們扔回大海。

男人停下來,註視著這個小男孩,看他快活地拯救著小魚們的生命,就像做遊戲一樣。

終於,這個男人忍不住走過去:「孩子,這水窪裏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擡地回答。

「哦?那你為什麽還在扔?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魚扔進大海。

「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

生命需要相互支撐,每個人都很渺小,力量也很有限。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都會遭遇各種挫折坎坷,都會有力不從心、無能為力的時候,沒有誰能夠只憑一己之力扭轉乾坤。

(2)菩薩殺生嗎

一個小和尚問師父道:「菩薩殺生嗎?」心中卻在想:師父一定回答不殺,哪有菩薩還殺生的呢?卻不知師父十分嚴肅地回答:「殺!菩薩經常殺生,且還忙不過來呢。」

「什麽!」小和尚瞪大了眼睛,豎起了耳朵,好像聽到了天外來音。「菩薩怎麽會殺生,還經常會殺生呢?」

「為救度眾生,為降妖除魔!」老和尚平靜地回答。

「那麽,菩薩豈不是犯了殺戒了嗎?」小和尚困惑地問。

「犯戒又不犯戒,」老和尚耐心解釋,「犯戒是因為有殺生之相,破了戒的形式;不犯戒是因為菩薩心中根本沒有殺念,所以符合戒的精神。」

「那麽,菩薩於殺生之時,心裏是怎樣想的?」小和尚好奇地問。

「菩薩殺生時,當作此念:救助被害眾生使他們免於水深火熱,救助害人惡魔讓他們免於萬劫沈淪!」

「菩薩殺生,會不會下地獄呢?」小和尚追問。

「菩薩常入地獄。」師父回答著。

「為什麽?」小和尚不解。

「菩薩救助眾生從來沒休息過,所以降妖除魔也永遠不會停下來啊,又怎能不常下地獄呢?」

「菩薩明知會下地獄,為什麽還要殺生呢?」小和尚越發不解。

「這恰好是菩薩的精神所在。」師父莊嚴地說:「為救度眾生,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能為別人設想的人,永遠不寂寞。給予,永遠比索取愉快,其實替別人著想,就是替自己著想。

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就是慈悲。「肯替別人著想」的細心、耐心、關心、愛心和尊重,可以換來別人的信任和認同。

(3)送你一碟稀罕菜

隋代障洪山智舜禪師,原籍趙州(今河北趙縣)。他平凡普通,並不是一位著名人物。然而,他走在大街上,很能吸引人們的視線,因為,他的光頭太光了,比一般和尚的頭還要光——連耳朵都沒有。他之所以沒有耳朵,是因為他將自己的耳朵當一盤鹹菜送人了。

那年,智舜禪師開悟之後,一雙草鞋,一頂鬥笠,一只瓦缽,一條禪杖,開始了雲遊生涯。一日,他走到贊皇縣(今河北省)許亭山,愛其幽靜,便在樹下坐了下來,進入了妙不可言的禪定境界。

忽然,一陣「咯咯」的鳴叫聲,一只身受箭傷的野雞落在了智舜禪師面前。禪師急忙用衣袖遮藏住這個危在旦夕的小生命。天曉得野雞是否通靈性,它真的感受到了禪師的善意,俯在他的袖中一動不動。

然而,目光銳利的獵人還是從地上的血跡察覺到了獵物所在,伸手向智舜禪師索要:「被你藏起來的那只野雞,是我射中的。請和尚還給我。」

禪師不願意破戒撒謊,勸說獵人道:「它雖然弱小,可也是一生命,您大慈大悲,就放過它吧。」

獵人振振有詞:「我也是生命,它不過是一盤菜。我正需要用它維持生命呢!」

智舜禪師耐心說:「老僧身上的袈裟,大概也能換來一盤菜,你拿去吧。」

獵人搖搖頭:「山裏沒有買東西的,就算是黃金,也換不到食物。」

智舜禪師見獵人不肯罷休,便抽出了鋒利的戒刀。獵人馬上跳開,拉弓搭箭,喝道:「你要幹什麽?它不過是一只野雞,值得你為它拼命嗎?」

禪師一笑,手中的戒刀沒有砍向獵人,而是揮刀割下了自己的兩只耳朵,遞給獵人:「你吃過豬耳、羊耳、牛耳,一定沒吃過人耳。我這兩只耳朵,雖然不如一只野雞肉多,但也能做成一碟稀罕菜。」

獵人望著那兩只鮮血淋淋、尚在微微顫抖的耳朵,大驚失色,繼而幡然頓悟,折斷弓箭,「撲通」一下跪倒在地。

佛陀曾經舍身飼虎,割肉餵鷹,而今智舜禪師削耳代雞,送與獵人,這正是「但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佛教何以激烈反對殺生害命?因為在佛教看來,眾生平等,「眾生」並不僅僅是人類,而是包括一切有生命的物體,它們都有佛性,都是可以度化的物件。佛家常講,我佛慈悲,普度眾生。因此,我們對於眾生應該尊重,更應該珍惜它們的生命。

(4)聽不見的哀號

宋朝的黃山谷,曾作了一首【戒殺詩】,詩曰:

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元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苦惱從他受,肥甘為我須,莫教閻老斷,自揣看如何?

這首詩,以簡短的字句,如當頭棒喝般地表達了一個非常重要、但常為人們所忽視的事實和觀念,那就是:所有的動物,不管體形大小,盡管在外形上和人類有著不同的形體外貌,盡管無法如人類般能自由地表達它們的思想,但它們都和人類一樣,有著本質上的相同,那種相同的本質,不管我們以「佛性」或什麽樣的名詞來稱呼它,在任何動物身上,和在人類身上,是絕對相等和平等的!

但可悲的是,人們不只無法證實,甚至無法「理解」或相信這種本質,當然,也就無法去理解或相信,所有動物身上都有這種相同的本質。

所以,我們看到了因目光短淺、有限的「同理心」所顯露的矛盾與諷刺的行為,人們可以懷抱寶貝似的愛犬大啃牛排,而絲毫不曾察覺牛被宰殺時的嘶叫與泣血!

可以為寵物的喪命而飲泣終日,卻看不到身上高貴皮草裏所隱藏的血腥與殘酷!

這一切,都因欠缺真正的「博愛」,所以人們只狹隘地選擇自己所能愛的,這一切,也都因欠缺真正的「同理心」,所以人們只能體會自己的痛苦,而不能體會動物也有痛苦,也會痛苦。

而能真正體會動物痛苦的,除了那些具有真正博愛胸懷和有著高度「同理心」的人們外,就是那些輪回為動物,且刻骨銘心地記得「前世」的人們!

因果定律是不能消滅的,佛經中有一首偈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逢時,果報還自受。」意思是說:即使過了百千劫那樣久的時間,各人所造的罪業也是不會消滅的。須知道因與果的中間有個「緣」,因與緣會逢的時候,果報還是自己要受的。

(5)斷緣獲福報

從前,有一個人搭了一條船出門,在船內看見船主的木桶中有兩條魚,在水桶裏活潑地遊來遊去,可能中午就要殺了佐膳,此人就對船主說:「你這兩條魚賣給我好嗎?」船主說:「好啊!但是此魚價錢很高,兩條要300塊錢,您什麽時候要吃,就什麽時候給您烹煮。」這個人就拿出300塊錢給船主買了魚,一時不忍吃它,就說:「我今天不吃,不要烹煮。」隔了一天,船主又問他:「您今天要煮魚嗎?」那個人就答:「不要,不要!我今天吃觀音齋。」其實這個人並不吃觀音齋,他是眼看兩條魚在木桶水中遊來遊去,不忍吃它,殺了烹煮更覺得很可憐,所以撒謊說吃觀音齋,最後,他終於把魚放入江中,使它們獲得了自由。

又隔了一天,船正在大江中行駛,忽然之間,狂風大作,波浪滔天,滿船的人都驚恐萬分,在跪跪拜拜喊救命的時候,忽然在雲中現出「假齋」兩個字來,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有人問道:「船中什麽人吃假齋?」問了好幾聲,這個人想道:「我假吃觀音齋,一定犯了天條,假若隱瞞不說,豈不害了大家。」即時高聲應道:「是我是我!」眾人就說:「你下去吧!」於是把他推下水去。說也奇怪,不知從何處漂來了一塊木板,那個跳下水去的人抓住了木板。一陣大風把他刮到岸邊,這個人因此得救,再看那只船卻經不起那陣狂急的風浪一吹而翻了身,船中的人統統沈入江底餵魚了。

一念慈心起就救活一條命。因是因,緣是緣,果是果。因由緣而生果。什麽叫緣呢?且問大家:「刀兵劫會來面前嗎?」諸位必定回答:「不會來。」這是刀兵劫的緣還未到,在此緣未成熟的時候,才可轉變因果。假若斷掉了刀兵劫未成熟的緣,就可能轉變刀兵劫的果報,一旦緣成熟了就沒有辦法補救,因為過去共同造的業緣已成熟,即使你再神通廣大亦沒辦法解決。

(6)豐子愷護生戒殺

豐子愷是篤信佛教的,他是一位虔誠的居士,一生都勸人們護生戒殺。他也因放生而傳下了一則趣聞。

抗日戰爭 之前,在蘇州緣緣堂期間,有一次,豐子愷先生從石門灣攜帶一只雞,要到杭州雲棲放生。但是他對雞也起了惻隱之心,不忍心像常人一般在雞腳的部位捆縛起來把雞倒提著,於是撩起自己的長袍把雞放在裏面,外面用手兜著。由石門灣乘船經崇德,到長安鎮轉乘火車。因為他用手兜著的布長袍裏面鼓起了一團東西,看過去這個怪模樣很可疑,在長安鎮火車站引起了一個便衣偵探的懷疑,便一直追蹤著,同車到達杭州,一出站門便衣偵探便把他捉住,恰巧站外早有人迎候豐子愷,於是彼此說明原委,偵探才知跟錯了人。豐子愷捧著要放生的母雞,引得在場眾人大笑不已。

豐子愷為什麽篤信佛教呢?他既是受了弘一法師的影響,而更主要的是受了父親的熏陶。他父親豐斛泉在1902年中了舉人,但是因故未去北京趕上最後一科的科舉會試,眼看清朝已在風雨飄搖,仕途無望,只好在家設塾授徒,維持生計。豐斛泉為人平易可親,熱心助人。鄰裏親朋故凡有婚喪之事,都請他撰聯題書。他也為人代筆書信,或代書契約等,都從不計較酬金。

豐斛泉一次為漁人代筆,知道漁人窮苦,沒有接受酬金。一天,漁人送來大小水魚7條,水魚亦即是鱉。豐斛泉平素誠心信佛,好為善舉。當夜,他夢見有7位穿著裙子的女人向他跪拜求救,大呼「老爺救救,老爺救救」,豐斛泉猛地醒來,深感夢境奇怪,反復思量,不得其解。檢點平日自己所作所為,也未見有愧於心之事,但是夢境使他整日坐立不安。忽然悟到水魚四周有一圈軟皮,俗稱作「裙」,因此相信是7條水魚托夢向他求救,便立即全數放生。

豐子愷幼承家教,在成為佛教居士之後,更加虔心放生。他繪有【護生畫集】6集,流傳於世。每年陰歷四月初八相傳是釋迦牟尼佛誕日,豐子愷在每年這一天,買來螺螄蜆蚌魚蝦,帶領子女一同去放生,平日也經常親自放生。

真誠悔過

由於我們各自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就必然會犯錯。

無論是聰明的人還是愚蠢的人,都不可能不犯錯誤。明智的人能夠改正過錯而移心向善,愚蠢的人恥於改正過錯而因循前非。

移心向善,人的德行便會日日更新;因循前非,人的缺點就會越積越多。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曾經有一個小和尚,極得方丈的寵愛。方丈將畢生所學全數教授給他,希望他能成為出色的佛門弟子。沒想到小和尚在一夜之間動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睛,從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20年後的一個深夜,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灑在他的掌心。他忽然懺悔了,披衣而起,快馬加鞭趕往寺裏請求師父原諒。方丈深深厭惡他的放蕩,不願再收他為弟子,說:「你罪孽深重,必墮地獄,要想佛祖饒恕,除非佛桌開花。」浪子失望地離開了。

第二天,方丈踏進佛堂時,看到佛桌上開滿了大簇大簇的花朵。方丈在瞬間大徹大悟,連忙下山尋找弟子,卻為時已晚,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墮入荒唐的生活,而佛桌上的那些花朵只開放了短短的一天。是夜,方丈圓寂,臨終遺言:「這世上,沒有什麽歧途不可以回頭,沒有什麽錯誤不可以改正。」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世界上沒有什麽過錯是不可原諒的,每一顆悔過的心都值得我們去珍惜,每一個真心向善的念頭都能創造奇跡,好比佛桌開花。

(1)先退一步,凡事講理

有個寺院的小沙彌,在化緣的時候與一個農婦發生了爭吵,最後兩個人互相撕扯起來,結果兩個人都把對方的臉給抓破了。後來,寺院的其他和尚趕來,把他們勸開,並把受傷的小沙彌送回寺院。

老法師了解了情況後,對小沙彌一句教訓的話也沒有,就張羅著在供品裏為那個農婦尋找布匹,並親內建著小沙彌去給農婦賠禮道歉、送布匹。

這樣一來,那個農婦也變得知情達理了,她還在老法師面前說這個事情都怪自己,不該和來化緣的小沙彌爭吵直至動手。

從農婦家回來的時候,天已經很黑了。老法師一個沒註意,被一塊石頭絆倒了。小沙彌扶起法師後,狠狠地朝那塊石頭踢了幾腳。老法師對小沙彌說:「石頭本來就在原地,它又沒動,是我不小心踩上它的,一點兒也不能怪它啊,這次磕絆是自找的,我理應向石頭道歉的……」

小沙彌楞了一陣,終於領悟了法師的開導,自責而歉疚地說:「對不起,師父,是我錯了,今後我一定註重個人的修養,學會尊重他人,感化他人,盡量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

(2)弘一大師改過十訓

弘一法師是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藝術全才,在書畫、詩文、戲劇、音樂、金石、教育各個領域都有極深的造詣。1918年入杭州虎跑寺出家,從此精修佛教律宗,又成為佛門一代高僧。以下是他提出的「改過十訓」。

1虛心

常人不解善惡,不畏因果,絕不承認自己有過,更何況論改?但古聖賢則不然。今舉數例:孔子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又曰:「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蘧伯玉為當時之賢人,彼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聖賢尚如此虛心,我等何以貢高自滿乎!

2慎獨

吾等凡有所作所為,起念動心,佛菩薩乃至諸鬼神等,無不盡知盡見。若時時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為。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又引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數語為余所常常憶念不忘者也。

3寬厚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聖賢處事,惟寬惟厚。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4吃虧

古人雲:「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時有賢人某臨終,子孫請遺訓,賢人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5寡言

此事最為緊要。孔子雲:「駟不及舌,可畏哉!」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6不說人過

古人雲:「時時檢點自己且不暇,豈有工夫檢點他人。」孔子亦雲:「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以上數語,余常不敢忘。

7不文己過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我眾須知文過乃是最可恥之事。

8不覆己過

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處,即須發大慚愧,生大恐懼。發露陳謝,懺悔前愆。萬不可顧惜體面,隱忍不言,自誑自欺。

9聞謗不辯

古人雲:「何以息謗?曰:無辯。」又雲:「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余30年來屢次經驗,深信此數語真實不虛。

10不嗔

嗔習最不易除。古賢雲:「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但我等亦不可不盡力對治也。【華嚴經】雲:「一念嗔心,能開百萬障門。」可不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