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膠州畫家冷枚筆下的中秋

2024-09-16國風

□鄭學富

冷枚(1669年—1742年),字吉臣,號金門畫史,山東膠州人,清代宮廷畫家。冷枚的祖先是元末著名畫家冷超巖,由於他為元順帝畫肖像有功,元順帝賞給他膠州黃埠嶺土地若幹頃,於是後人世代在此居住。

冷枚師承清初宮廷畫家焦秉貞,頗得師傳,並能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畫作吸收了西洋畫法,工筆中帶有寫意,筆極精細,亦生動有致,古人曾以「工丹青,妙設色,畫人物尤為一時冠」來評價他的畫作。

康熙二十七年左右,在老師焦秉貞的介紹下,冷枚進入宮廷,受到康熙賞識。在康熙五十年左右,他已成為內廷畫院的領班人物。

有一年中秋節將至,康熙皇帝下旨令冷枚繪制一幅玉兔之作,這是因為玉兔在古時被稱為瑞兔,是祥瑞之兆。冷枚接到任務後,只用幾天時間便完成了一幅【梧桐雙兔圖】,康熙看後大為贊賞,贊道:「兔為明月之靈,世間能繪玉兔祥瑞,靈氣者唯冷枚也。」

【梧桐雙兔圖】,絹本設色,縱176.2厘米、橫95厘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該圖是一幅中秋節題材的畫作,圖中梧桐挺拔、桂花飄香,梧桐葉綠中泛黃,使人感覺到秋風蕭瑟,亦可看出冷枚觀察生活細致入微。

梧桐是秋天的象征,又寓意高潔美好的品格。【詩經·大雅·卷阿】說:「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在【梧桐雙兔圖】中,梧桐樹下,兩只白兔正在興高采烈地嬉戲玩耍,雙兔工筆寫實,造型準確生動,細膩的白兔絨毛被逐根勾勒出來,幾塊山石點綴得恰到好處,於堅硬中見峻峭之美。整幅作品構圖疏密有致,冷暖色調對比融洽,盡管表現的是仲秋時節的景致,卻讓人感到節日的融融暖意。

在清康熙年間,冷枚還畫了一幅【賞月圖】。中秋賞月是中國流傳幾千年的傳統習俗。【晉書】記載,早在晉代就有中秋泛江賞月之俗,中秋賞月繁盛於唐代,並演繹出許多傳奇故事,使中秋文化充滿瑰麗多姿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賞月圖】描繪了一位文人靜坐獨賞明月的場景,展現出一種別致的情趣,描繪了寂寥、冷清、沈靜的中秋之夜。

【賞月圖】,縱119.8厘米、橫61.2厘米,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畫中文士頭戴烏紗帽,身穿紫色朝服,懷中放著一柄如意,正坐在桂花樹下,仰望著天空中的明月,若有所思。一童子站立在他的身旁,手中捧著一個白瓷蓋碗,白瓷蓋碗與天上一輪皎月相得益彰,更趁出賞月之人的玉壺冰心;另一童子手執飾有雙鳳紋的障扇,立於身後。在【賞月圖】中,文士身後的桂花樹高大挺拔、樹葉蔥綠、桂花盛開,仿佛可以聞到一陣陣幽香,平添一份清涼之意,也使月光顯得分外皎潔。畫中明暗對比的表現手法,巧妙借鑒了西洋光影技法,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

冷枚在康熙時期受到重用,到了雍正時期卻被冷落,還被逐出宮廷畫院,乾隆慧眼識才,登基後又將冷枚招進宮中。乾隆很喜歡冷枚的【賞月圖】,他令畫師臨摹此圖,將畫中的文士換成自己,並將畫作取名【弘歷賞月圖】。畫中,明月高懸、湖水清清,一棵桂樹下,乾隆模仿士人裝扮,懷抱如意、側身蹺腿,悠閑地坐在檜木椅上,舉頭望向明月,臉上充滿了興致。身後一個童子手捧朱漆茶盤,上置青花蓋碗,另一小童持扇而立,場面愜意、舒暢。因乾隆有喝茶的嗜好,畫中旁側的雙層斑竹茶架中整齊擺放著茶具,有不同尺寸的茶罐、茶壺、茶碗、水盆和茶箱。乾隆帝對這幅仿品很滿意,還饒有興致地賦詩【弘歷賞月圖】。

冷枚在宮廷供奉了近半個世紀,有人稱他為「以畫供奉內廷最久」的清代畫家。冷枚晚年在乾隆造辦處內創作的作品與畫稿有五六十件(套)以上,其題材非常廣泛,有人物、佛道、鳥獸、馬龍、建築園林、宮廷器皿、歷史故事等等。令人遺憾的是,冷枚當年在圓明園的眾多精心創作都隨著英法聯軍的搶掠和焚燒而化為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