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大同有座寺廟,謙稱「老二」,全城無寺敢以「老大」自居。

2024-09-16國風

這就是俗稱「南寺」的善化寺。在大同,早於善化寺的是「北寺」通光寺,它建於漢明帝時期,堪稱大同的「老大」,可惜在文革時期被毀。而現存的善化寺,始建於唐代,由唐明皇賜名「開元寺」,晉初時改名為「大普恩寺」。經歷1122年的戰爭破壞後,金代進行了重修。1445年,明朝再次對其加以整修,並改名為「善化寺」。

寺院內主要看點是遼代建築大雄寶殿,金代建築天王殿、三聖殿和普賢閣。

天王殿

山門天王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金代山門,殿內的四大天王塑像,威嚴中透露著細膩,為明代雕塑。善化寺的山門為金代建築,山門為正門,常閉不啟,遊客進寺院,得從腋門進入。不過山門天王殿絕對是不可錯過的精彩一環,務必駐足欣賞。

三聖殿

供奉華嚴三聖的三聖殿,是善化寺的中殿,建於金天會至皇統年間。單檐廡殿頂,左、右側端檐下有結構復雜的斜拱,碩大似盛開的花朵,既可承重又起裝飾作用的斜拱,是遼、金建築獨有的創新之作。

步入殿內,最初支撐殿頂的僅有四根粗壯的金代原構巨柱,後來雖又增添了四根輔柱,但細心觀察你會發現,這些輔柱並未置於大殿的主梁之下,而是巧妙地移至了後側。

在殿內左側,立有記錄善化寺身世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金代碑碣。此碑文由朱熹的叔父朱弁於1176年親筆撰寫。靖康之變後,朱弁不幸被金人劫留,在善化寺居住了14年。這塊碑文,不僅是珍貴的文物資料,而且也是難得的書法妙品。

大雄寶殿

善化寺的大雄寶殿為遼代遺構,善化寺的核心建築,面闊七間(41.80米),進深五間(26.18米),規模宏大。

殿內亦采用減柱法,空間開闊,頂部為鬥拱敞開的露明造,唯有中央的當心間施有平棋和八角形藻井,這個珍貴的藻井為遼代遺物。

殿內有金代塑像33尊,正面佛台上端坐「五智如來」,兩側塑有24天王像。墻壁上保存有清代康熙年間所繪壁畫190多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大殿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裏,因被用作倉庫而得以僥幸保存下來,成為了歷史的見證者,靜靜地訴說著過往的輝煌與滄桑,迎接著每一位前來探尋歷史足跡的遊客。

普賢閣

普賢閣位於大雄寶殿西側,建於金代,1953年經過重修,也有著別致的古韻,其細部結構許多處與應縣木塔相似。

另外,大雄寶殿東側的文殊閣,原為和普賢閣完全相同結構的閣樓建築。民國年間毀於火災,現在所見為2008年重建。

善化寺位於大同古城內,公交車27路可直達善化寺。出華嚴寺沿仿古街向南,從教場街的小巷也可以通往善化寺。進寺參觀免費,但需要在寺院門口掃碼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