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道德經】:是什麽,居然能讓聖人都為難?

2024-09-12國風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本章的字面意思。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呢?人的勇氣作用在敢之上,會產生相殺的效果。人的勇氣作用於不敢之上,則會產生相活的效果。

此兩者,或利或害。這兩種狀態都有利有弊,並沒有絕對的哪種好,哪種不好。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道對什麽東西產生厭惡,人是搞不清楚原因的。所以聖人在面對這兩種狀態時,也是很難處理的。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道的基本規律是,不爭卻善於取勝,不說話卻善於回應,不用召喚而自動到來,非常的寬松,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世間的一切。繟,這個字不常見,念chan,第三聲。繟然,是舒緩的意思。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道就像一張非常宏大的網,大到看不見,卻把一切都凝聚在這個網中。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們來深入探討本章【道德經】有哪些深意,能給到我們哪些啟示,提升我們哪些方面的認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讓我們在實踐中去運用。

世界上永恒不變的東西,就是變。老子在前面章節中講到,不知常,妄作,兇。常是道的一種規律,這個規律就是變。道由陰陽兩個內容構成,常道就是陰陽不斷的互動,互動就是不停的變化。

不論是觀察天,觀察地,還是觀察人,我們人類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掌握變化的規律。誰掌握變化的規律,誰就能成為引領社會發展的人。透過對自然規律的掌握,我們人類從幾萬年前躲在洞穴裏面瑟瑟發抖,到現在能上天入地,已經有了很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雖然我們對自然規律理解得很深入,很透徹,但是在本章,老子認為,聖人也有覺得難以處理的地方,就比如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這兩個規則。有人說,勇於敢則殺,就是勇於堅強就會死,而勇不不敢則活,就是勇於柔弱就可活,事實很清楚嘛!哪有什麽不好處理的!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老子接下來講到,此兩者或利或害。因為任何事物都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天道會對什麽東西產生厭惡,人是搞不清楚原因的。

為什麽老子這樣說呢?我們先對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這兩個規則進行深入的了解。

這句話有兩個「勇」字,什麽是勇?清段玉裁【說文解字註】:「勇者,氣也。氣之所至,力亦至焉。」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依靠氣活著,而勇氣是人的先天之氣。先天之氣藏在我們的腎裏,叫腎精,是消耗一點,少一點。先天之氣所在的地方是一陽,就像一根蠟燭的火焰在烘烤很多水,蠟燭一天熏一點,產生的氣供應我們的迴圈。除了先天之氣,我們還有後天之氣,我們大部份是靠後天之氣輔助,這裏不多講後天之氣。

如果我們有太多的負面情緒,氣不夠的時候,就會動用先天之氣,勇氣一上來,能量爆發,力量暴增,什麽都不怕。但是,這就有很大的問題,腎所在的地方是一陽,陽氣本來說就弱,就像原本只有小火苗的地方,突然有大太陽在烘烤,火焰大,恐懼是沒了,但是經常使勁燒,先天之氣也就沒了。先天之氣消失的後果,就是死亡。

所以,我們人不能有太多負面情緒,負面情緒會傷腎,傷我們的先天之氣。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這裏的敢就是我們的情緒因素。從心理學上我們知道,情緒有喜怒哀懼,中醫上有喜怒悲憂恐。所以我們要修煉自己的情緒,保持恬惔虛無的狀態,真氣才能執行順暢。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在生活中非常常見,這裏舉兩個典型的例子。

很多人都知道狄仁傑,狄仁傑一生剛直不阿,不畏權勢,正因為他的性格,武皇帝對他是既依賴又不滿。他在武則天身邊的時候,因為會和皇帝爭辯,引發皇帝的不滿,因此,皇帝會貶謫他。可是一到有案子發生,棘手的時候,馬上就會想到,懷英這個時候在,就好了!

也正因為狄仁傑的性格,他得罪了一些權貴,經常被人明裏暗裏針對和陷害。

長壽元年(692年)正月,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

唐朝當時律法規定,一經審問即承認謀反的人可以減免死罪。狄仁傑當場認罪道:「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來俊臣得到口供,將狄仁傑等人收監,只待來日行刑,不再嚴加防備。

狄仁傑得到了機會,他向獄吏借來筆墨,從被子上撕下一塊帛,書寫冤屈情況,塞在棉衣裏,請求送回家中。負責看守的王德壽並未起疑,讓人送交給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狄光遠持帛書向武則天訴冤。武則天召來俊臣前來質問。來俊臣辯稱:「臣並未對狄仁傑等人用刑,連他們的冠帶都未曾剝下,飲食寢宿也一切如常。假如沒有謀反的事實,他們如何肯承認謀反?」武則天便派人到獄中檢視。來俊臣先給狄仁傑等人穿戴齊整,才讓人入內檢視。但是,這人因為怕來俊臣,甚至都沒有看狄仁傑等人一眼,便回去向武則天復命。膽大妄為的來俊臣還命人假冒狄仁傑等人的名義,偽造【謝死表】,讓人呈給武則天。

幸好,武則天決定親自過問狄仁傑謀反案。

她召見狄仁傑,詢問他為何承認謀反。狄仁傑道:「我如果不承認造反,已經死於酷刑了。」武則天又問為何要作【謝死表】,狄仁傑否認。武則天讓人拿出【謝死表】,才知道是偽造的,因此免去狄仁傑等大臣的死罪,全部貶為地方官。其中,狄仁傑被貶到彭澤,擔任縣令。此後,魏王武承嗣多次請求誅殺狄仁傑,都被武則天拒絕。

狄仁傑在病逝之後,武則天為他廢朝三日,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被唐中宗追贈為司空,被唐睿宗追封為梁國公,後配享太廟,又被後晉朝廷追封為太師。狄仁傑一生起起落落,算是完美謝幕。

這麽一個受人景仰的人把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演繹得淋漓盡致。如果因為來俊臣這一次陷害,狄仁傑就暴跳如雷,動用上了先天之氣,拒絕認罪,這就是勇於敢則殺,造成最可能的後果就是自己和其他大臣受酷刑而死,因為他們的死亡,酷吏猖獗、反動勢力壯大、外族入侵,中國的歷史可能走向另一條道路。

狄仁傑有沒有勇氣?他的勇氣比誰都強。但是他選擇的是勇於不敢則活,先把自己的性命保存下來,再想出去的對策。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狄仁傑實際上是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否則,他無法在這麽復雜嚴酷的環境下生存下來,更別說繼續遊刃有余地當宰相。

狄仁傑對於什麽時候勇於敢,什麽時候要勇於不敢,處理起來遊刃有余。我們現代人站在事後和高處去看,會認為狄仁傑處理得太恰當了。但是,當一個人身處情境當中,在情境的驅動之下,很難有清晰的大腦,會依靠過去的經驗行事,這個時候,勇於敢,可能會占上風,就比如關羽。

想當初曹操約漢獻帝在圍場狩獵,皇帝根本沒有能力,連射不中,氣的要曹操來射獵。而曹操一把奪過皇帝的金仳箭,一箭命中獵物。遠處的探官一看是皇帝的箭射中的獵物,就高喊,天子射中了,天子射中了。群臣齊呼萬歲,曹操很得意,連連揮手。

曹操的這個行為在關羽看來是大逆不道。關羽是個武將,武將最不缺的就是勇氣,他手按劍柄,要沖上去誅殺曹操。劉備連忙沖他搖頭示意不可。於是關羽放棄了這個念頭,心中卻很不服氣。回到家中,關羽就問,曹操忤逆,我欲殺他除害,兄長何故攔阻?劉備說,我何嘗不想扶正朝綱,可是皇帝和曹操只有一個馬頭的距離。如果擊殺不成,反而害了皇帝,倘若傷了皇帝,曹操卻將罪名歸咎於你我身上,投鼠忌器啊!

劉備這個人有沒有勇氣呢?當然是有的。可是他和關羽的勇氣不一樣,關羽是勇於敢,劉備是勇於不敢。

我們來分析一下關羽和劉備的兩種行為方式,都是有利有弊。關羽沖上去殺曹操,是勇於敢則殺。那麽就會發生兩種可能,一是曹操被殺,劉備、關羽等人可能也會被殺,整個朝廷陷入到更大的混亂當中;二是曹操順利殺死獻帝,把刺殺皇帝的罪名放在劉備等人身上,利用關羽的這個行為,順利完成自己的目標。

關羽被劉備阻止,是勇於不敢則活,也會發生兩種可能,一是曹操沒有機會對皇帝下手,也沒有機會對劉備下手;二是曹操的權勢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朝廷內反抗的聲音會更小。

關羽如果沖上去,歷史也會被覆寫,從此沒有了三國演義。事實證明,劉備的這一次勇於不敢,給自己和團隊爭取到了發展的機會。

但是,如果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界限這麽清晰,聖人也不會為難的了。

因為,勇於敢則殺,一方面可能會攻擊到別人,也有可能會攻擊到自己,另一方面,勇於敢則殺並不是完全負面的。戰場上的士兵要有勇於敢則殺的狀態,才能奮勇殺敵,危急關頭奮不顧身救人的人,有可能只有完全表現出勇於敢則殺的狀態來,才能力挽狂瀾。

而勇於不敢則活,有可能是很有智慧地靈活,也有可能是比較屈辱地靈活。這裏的殺和活,並不僅僅是生命意義上的死活,而且是心理學意義上的攻擊性和靈活性。

老子在前面講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當一個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時候,就有勇氣敢於承認自己還有認識不清楚的地方,就更有可能從整體看問題,從而使自己的思維趨近多維度的整體,保持一份靈活性。而當一個人不知知的時候,更容易從當下所發生的事件來判斷,依據情緒做事情。經常會腦袋一熱,認為自己所做的都是對的。

勇於敢則殺,多是描述一個人在不知知狀態下的行為。我們知道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不能說這樣的行為就是完全不好。勇於不敢則活,多是描述一個人在知不知狀態下的行為。古代有很多關於敢的成語,敢作敢當,敢怒敢言,勇猛果敢,人們會認為敢,才叫勇氣。但是,更多時候,不敢才叫勇氣。承認自己不敢,需要很大的勇氣。

韓信受胯下之辱,情緒上來,動刀子很容易,可是你要他做到掌控自己的情緒,承認自己不敢,就會很難。我們大多數人做不到什麽時候都保持這一份知不知的理智。

所以關羽看問題是只看局部的某一個點,而劉備就能從整體全面的看事情。狄仁傑也是從整體看事情,才能保全自己。

然而,勇於不敢都好嗎?未必。我們中國人從來不乏錚錚鐵骨,為國家、為民族犧牲的英雄,也不缺軟骨頭。就像汪精衛,他認為和日本硬杠,是打不過的,幹脆當了漢奸,美其名曰曲線救國。可是,這樣的人活是活了下來,卻活成奴隸。當時跟汪精衛想法差不多的人也不在少數,有人甚至要把東北三省送給日本人,以求中日關系徹底調整。即使現在,中美打貿易戰,有些人說,何必跟美國硬剛呢?美國那麽強大,吃苦的不是我們自己嗎?有說不在乎大國崛起,只在乎小民尊嚴的,有說褲子和原子彈,兩者不可兼得,要褲子,不要原子彈的,還有說餃子比軍艦更重要的……

所以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這兩種狀態都有利弊,看人怎麽用而已。

天道就是陰陽在不斷互動,此消彼長,此長彼消。此長時,看起來形勢一片大好,可是內在的消極因素也在不斷的擴大。彼消時,看起來身處逆境,可是反抗的力量也會不斷地得到強化。

我們人學的就是善於抓住這種變化的規律。但是人在道中,天道永遠大於人道。天道輪回,善惡有報,誰也無法徹底搞清楚原因到底是什麽。就算所謂的古之聖人也是一樣。

天道很大,我們人類仍然在不斷探索。怎麽樣運用好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這兩個規則呢?老子在接下來提到一部份天道的規則,讓人們去遵循。我們從中可以學習到。

【道德經 】第七十三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