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我們當地對於春節過年有句俗話;「富盼過年,窮怕過年。」如何說起;從我們那裏春節過年的一些民俗風情中就能看出端倪。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竈開始,到正月二十五老填倉節為止,其中以除夕夜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舉行以祭祀神佛、祭祀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的慶祝活動,形成了以祭竈、除塵、貼年畫、放鞭炮、貼春聯、吃年夜飯、守歲(我們當地叫熬年)、送壓歲錢、祭神、祭祖、拜年、鬧元宵等等許多獨具特色的中國民間春節習俗。
中國地大物博,各民族眾多。而中國有句俗話;千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因此,各地的春節習俗也是不盡相同的。
臘月初一 「咬炒」
其實,我們那裏的春節習俗從臘月初一就開始了。
臘月初一「咬炒」,「咬炒」就是晌月(我們那裏管農歷11月為晌月)二十九或者三十日,將黃豆或者玉米在沙鏊裏炒出來,預備在臘月初一「咬炒」。
人們為了好吃,在早一天就將黃豆泡發起來,在房屋外邊凍上一夜,再用沙鏊炒出來,又香又脆非常好吃。
將當年的新玉米粒曬幹,也是在沙鏊上急火炒出來(那時候我們當地農村還沒有爆炒花機器),就是香噴噴的爆玉米花了。
關於「咬炒」我們那裏有幾層意思;一種「咬炒」,指的就是咬貧,咬窮,將一年來的貧,窮通通咬爛,吃到肚子裏,期盼來年運氣轉來,富貴臨門。
二一個「咬炒」指的是;咬去疾病,災難,將一年來的疾病,災難也是通通咬爛,吃到肚子裏,也是期盼來年時來運轉,通通順順。而且,一直要咬到初七,謂之「咬七不咬八」,咬去貧窮,咬去疾病,咬去災難。
前兩個「咬炒」是人們普遍的期盼,美好的願望。
而再一個「咬炒」就是有點相反的了。它指的是窮人們一年裏最不好過的日子的開始;因為「年關」快到了,以前人們普遍日子不富裕,差不多窮人們都要借錢借債過日月,特別是還要借高利貸。那時候,一到臘月,也就是吃了炒花以後,債主就開始要債了,因此,窮人們的日子就開始不好過了,謂之年關到了。
那時候,我們當地還有一個風俗諺語;「得病的炒花,加病的粥(指臘八粥),要命的粞瓜(指臘月二十三供奉竈馬老爺的供品),救命的角兒(我們當地指餃子,這裏是指過年的餃子)。」
這個也有幾層意思;主要就是以前一到臘月年關將近,債主也就是富人有錢人,就開始向窮人們要債了,因此,窮人們的日子就開始不好過了,也就是得病的「炒花」:到了吃臘八粥的日子,有錢人就加快了要債的步伐,因此就成了窮人們加病的「粥」了;一到了臘月二十三,離過年剩下七八天了,有錢人就更加加緊變本加厲的要債了,因此就更加成了窮人要命的「粞瓜」了;但好像是約定俗成,或者還是潛規則什麽的,反正是一到臘月三十吃過「翻身火燒」以後,吃過年的餃子開始以前,不管欠多少錢,有什麽原因,都不能再要債了。
這可能是歷來人性化的一個規則吧!不管怎麽樣,你總得讓窮人們也過一個平安年吧!誰也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絕,況且,還都是鄉裏鄉親,明年再說。所以,盼到吃角兒的時候,就可以松一口氣了,今年的年關就可以過了。因此這就是「救命的角兒」。
你看吧!多麽形象貼切的比喻,真正是耐人尋味,回味無窮。
臘八粥
而這個風俗諺語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針對患疾病的人,特別是患疾病的窮人的一種說法;因為一到臘月「咬炒」時候,一般正是三九,四九的時候,是一年裏氣候最冷的時候,俗話說;「三九四九,凍死黑狗。」人們普遍感冒患病的比較多,因此是得病的「炒花」;到了吃臘八粥的時候,天氣更冷了。
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蛤蟆。」氣溫更加下降,有病的人如果不註意,貪好吃,吃多了臘八粥,消化不掉,就會加重病情,因此,就成了加病的「粥」;到了臘月二十三,供奉竈馬老爺粞瓜的時候,更是到了快過年了,人們更加忙上了。打掃衛生,預備過年的東西,還要給孩子們做新衣服,大部份人們是忙得頭昏腦脹,有的甚至是精疲力盡。因此,對於有疾病的人來說,就是到了更加要命的時候;再一個粞瓜是甜的,對於有疾病的人來說,是不可以吃的,如果不註意,就怕對身體不好,因此就是要命的「粞瓜」;不過,熬到過年吃角兒(也就是餃子)的時候,也就又算熬出頭了。要債的也不來了,心情也比較好了。過年了,該準備的都已經準備下來。
只要是一到過年,基本上也就離春天不遠了(有時候臘月就立春),陽氣上升,地氣也開了,春暖花開的日子也快到了,對於患病的人來說,陽氣上升,對於疾病是非常好的事情,因此就成了「救命的角兒」了。
總之,不管什麽風情民俗,大多是人們盼望美好,期盼幸福的體現。
臘月二十三,打發竈馬老爺上了天
那時候雖然從臘月初一就進了年關,有了年味,但是年味是逐步顯現的,我們古鎮每年六個大廟會,而且,農歷每個月的二,六,九日是趕大集的日子。
你看吧,從臘月初一「咬炒」開始,初二就是趕大集,下來,臘月裏還有八個大集,以後的大集就是一個比一個紅火,熱鬧,直到臘月二十二日趕過大集,就是臘月二十三,通常人們說的「小年」,也就是竈馬老爺上天的日子了。
從這天以後,飄蕩在古鎮四周,老街道上,各個農家小院的年味更濃了,人們也更忙碌開了。
從臘月二十二日集,到臘月二十三古鎮上到處都有賣粞瓜的,人們不管貧窮富貴,家家戶戶都要購買一些,供奉竈馬爺爺,也就是「祭竈」,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鞭炮齊鳴,打發竈君老爺上天。
而且我們這裏還有一個民謠;「臘月二十三,打發竈馬老爺上了天,貢獻的粞瓜園又甜,請對玉皇大帝進好言。」
這個習俗也是有幾層含義。一個含義是,人們期盼竈馬爺爺上天言好事,道吉祥,所以供奉粞瓜,因為粞瓜是甜的,讓竈馬爺爺吃上一些甜頭(是否神仙也有吃人嘴短的說法,不得而知),到了玉皇大帝那裏說好話,報平安,期盼來年通通順順。
另外還有一個含義,說的是有一些作惡的人,或者是做過一些不人道的事情的人,怕自己做的事情被竈馬爺爺上天匯報給玉皇大帝,所以也是供奉粞瓜,因為粞瓜不僅是甜的,還是粘的,粘住竈馬爺爺的嘴巴,就不會讓玉皇大帝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了。
而且還振振有詞;「今年臘月二十三,打發竈馬老爺去上天,沒有什麽好貢獻,吃個粞瓜把嘴粘。」
不過不管如何,好多民謠都是反映了人民大眾仰惡向上,期盼來年五谷豐登,平安通順的美好願望。
二十四擦抹打掃幹幹凈
那時候,物質雖然不豐富,但富有富的過法,窮有窮的活法,那就是我們當地人們經常說的「窮講究」。
你看吧!一過臘月二十三「小年」以後,人們打掃廳堂,清潔衛生,割肉,置酒,買菜,添衣。
我們當地的一首民謠說的非常貼切;「臘月二十三,打發竈馬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擦抹打掃幹幹凈;二十五買下白菜胡蘿蔔;二十六集上割回豬羊肉:二十七笊了豆芽洗了足;二十八黑的白的(指饅頭,油糕)蒸下兩蔔落;二十九提上壺壺打下酒(也有說,割下對子寫下字);三十門神對子貼到街門;初一打扮起來拜節」。
民謠說得非常形象貼切。
說的是過了臘月二十三「小年」以後,過年剩下七八天了,人們一天比一天忙碌上了,打掃廳堂,拆洗被褥,置辦年貨,加工制作過年的食品,經商做買賣的還要收賬,再一個二十三祭竈,打發竈君老爺上天以後,除夕夜才能迎接回來,這一段時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記敘(我們當地土語,指百無禁忌),每天都是好日子。
因此,娶媳婦,嫁閨女的格外多,人們謂之於;「趕亂歲」。歲末年終,人們趁著至過年的閑暇這幾天,對於平時難得有時間精力操辦婚事的人來說,搭一個過年的順風車,就著給孩子們辦了婚事,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所以,人們都是忙的頭昏腦脹,甚至有的是焦頭爛額了。
那時候人們大多數不富裕,但花上幾毛錢買上幾張富麗堂皇的年畫一貼,家裏頓時亮堂起來了。
題材方面,那時候的年畫迷信成分基本上被剔除了,以新人物、新社會風貌為內容的年畫湧現出來,成為人民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
富麗堂皇色彩明亮的年畫
窗花貼好以後貼年畫。年畫,其構圖豐富,色調艷麗,充滿獨有的精致與秀美。知名的桃花塢年畫是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一幅畫要套四五次甚至十幾次色,還要經過描金、掃銀、敷粉等工序。看著那些純手工的精細制作,深諳了年畫或者說是民間木刻藝術的精妙絕倫。
富麗堂皇色彩明亮的年畫
一張張年畫如一縷縷春風,使平淡的日子一下子變成了色彩斑斕的樣子,也給辛苦奔波一年的人們帶來無限希冀。很少有人計較年畫的內容細節,在意的是它帶來的新氣象、新色彩,誇張也好,渲染也罷,反正使每家每戶都熱氣騰騰,喜氣洋洋。
因為有了年畫,即便春節過去很長時間,喜慶的氣氛和快樂的心情仍會長久延續。
年畫中的仕女畫
年畫有著獨特的藝術特征,內容上喜慶、歡快,色彩對比強烈、鮮艷奪目;格調上則充滿浪漫主義及理想主義色彩;題材上繁復紛雜,如富於喜慶色彩的風俗、生活、傳統戲曲、小說人物、故事、仕女、嬰兒、山水、花鳥、新聞軼事、吉祥圖案等。比之其他繪畫種類,年畫更重視裝飾性與娛樂性,並根據其地區的環境特色,又發展出門畫、歷畫、中堂、四扇屏、窗頂、窗旁、炕圍、福字燈等樣式。
年畫在藝術手法上常用諧音寓意形式,如松、鶴、桃、靈芝象征長壽,蓮花和魚寓意連年有余等。在表現歷史故事及戲曲題材的年畫中,又有單幅畫、組畫連環畫(或稱屏畫)等樣式。年畫還強調人物形象俊美、標題吉利,以表達人們追求幸福的願望。年畫在創作上則密切適應群眾需要,為廣大民眾所喜愛。
年畫中的四扇屏 特別是那些色彩明亮人物俊美的四扇屏年畫更是令人喜愛
到了二十九 ,三十上午,男人們孩子們貼對聯,花紅紙,(花紅紙,我們當地的一種叫法,有的地方叫門吊,門掛),花紅紙與對聯配套貼掛,花花綠綠,內容一般是四個字,國泰民安,歲歲平安,連年有余,富貴滿堂等期盼吉祥,富貴,平安,幸福的字樣。
過年的傳說
舊時春節貼對聯
下來還要貼各個神仙牌位,院落上首正中間供桌是供奉玉皇大帝,院落門上是門神,門洞有個堂堂是土地神位,竈台上是竈馬老爺神位,堂屋裏還有觀世音菩薩,財神神位等,而且,還有供奉黃大仙,狐大仙等的牌位。
各個時期的對聯,也能夠反映了各個時期的社會特點,那個時期的對聯大多是期盼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幸福祥和,喜慶吉祥的對聯,以及辭舊迎新,移風易俗等對聯。
貼門神
貼完了對聯等,下來還有還有祖宗牌位,有的大家族還要掛出來家族神軸(我們當地叫神子,指祖宗神位)。
大家族的神位是用巨幅彩絹精制而成,有的還是清朝服飾,頂戴花翎,莊重肅穆。有的是瓜殼小帽,大長辮子。年三十由家族族長掛到墻壁上,初一的那天讓同族晚輩瞻仰供奉(原來我們古鎮有兩三個家族祠堂,可惜,由於天災人禍等等原因都毀於一旦,至今是蕩然無存了)。
家族神軸
家族神軸
那時候過年各種物質是不能與今天同日而語的。盡管物質貧乏,但各方面還是很講究,要說是就是「窮講究」。大門,房屋都要貼上春聯,插上柏葉,而且,牲口圈,豬羊圈,雞窩,都有小紅紙寫的紅單聯;什麽「膘肥體壯」,「六畜興旺」,「豬羊滿圈」,「雞鴨成群」。連馬車上也是貼的「出入平安」,「一日千裏」等。就連家裏的衣櫃上,面缸上都要貼上紅紙條。什麽「衣裳滿櫃」,「米面如山」,「財源滾滾」等等。而且,放炭的炭倉上還要貼上「炭積如山」等。總之,都是表達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平安吉祥等美好願望。
年畫貼好以後女人們開始刮胡蘿蔔,剁羊肉,制作初一過年吃的餃子餡。我們那裏過年大部份是羊肉胡蘿蔔餡餃子,也有部份是豬肉胡蘿蔔餡或者豬肉白菜餡的。
貼完所有對聯,也就到中午了。年三十,差不多家家戶戶都要吃「翻身火燒」,也有的早上吃,一般是中午吃。
我們那裏「翻身火燒」大部份是羊肉胡蘿蔔的,選擇羊肉的心窩部位,和胡蘿蔔(我們當地產的黃胡蘿蔔,特別是三泉鎮聶生村產的黃胡蘿蔔)剁得細細的,用羊尾巴油焙出來,你看吧!一到那個時候,家家戶戶老遠就能聞到香噴噴的羊肉火燒味道。
那個羊肉火燒,真是一咬一口油,真是香噴噴的好吃極了。而且寓意深遠,「翻身火燒」,顧名思義,表達人們期盼來年富貴敲門,錦上添花,生活更上一層樓。
年三十下午,一般男人們再將水缸挑滿水,幫助女人們整理一下過年的東西,就可以出去逛一逛了。
那時候,也沒有電視什麽的。無非是左鄰右舍鄰居家裏走一走,嘮嘮家常,或者是人們聚在一起玩耍賭博,那時候我們那裏麻將還沒有怎麽玩開,基本上就是玩丟骰子(色子),紙牌,押寶,推牌九,掂錢,(前面已有介紹)丟神神鍋什麽的,大都是小打小鬧,主要是那時候人們普遍不富裕,誰口袋裏也沒有幾個小錢,輸贏也就是幾塊錢,頂多特殊的輸贏幾十塊錢。
而且,大多數傍晚還要回來幫助女人們包初一吃的餃子,另外還要接神。
女人們年三十下午還是不得閑,整理準備過年供奉用品,包初一早晨吃的餃子。那時候人們為了喜慶,吉利都要在餃子裏包上銅錢,或者鋼镚(硬幣)期盼吃出銅錢硬幣的人,來年財源滾滾,萬事如意。
包完餃子還要整理準備一家大小過年穿的衣服,那時候人們衣服都是自己制作,或者縫紉鋪裏加工,做出來以後,還要自己釘紐扣,那時候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們那裏還沒有通上電,你看吧!昏暗的煤油燈下,往往是女人們一針一線釘紐扣的身影。
年三十,孩子們期盼已久的春節就要到了,孩子們都是興高采烈,有的已經將過年的新衣服都穿上了。三個一群,五個一夥,打鬧玩耍,不亦樂乎。
最開心的是放鞭炮,那時候放鞭炮那裏有像現在這麽放鞭炮,一放一大盤,孩子們頂多買上一把,一把一百個,好像是一毛錢到兩毛錢吧,就那個還是不能一下子都放了,而是拆開,一個一個放,而且,如果有不響的,還要掰開了,點那個火藥放。
到了晚上,接神,給孩子們壓歲錢,吃年夜飯,守歲。這個也是那時候春節過年的重要議程。
接神的時候,在各個神仙牌位的前面點燈,然後,燃放鞭炮,迎接臘月二十三上天述職匯報人間狀況的神仙們回到人間。
女人們年三十下午還是不得閑,整理準備過年供奉用品,包初一早晨吃的餃子。
守歲, 熬年,那個真正是熬。那個時候根本沒有現在繁華,富裕,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而且連電還沒有,冬天天黑得又早,如果守歲一晚上,十來個小時,昏暗的煤油燈下,現在的人是體會不到那時候人們的煎熬的。
春節守歲
對於守歲有的地方傳說是;老人們守歲可以益壽延年,孩子們守歲可以為長輩延年增壽。那時候還沒有什麽電視收音機的,別的娛樂活動也沒有;守歲的時候,煤油燈下,全家大小坐在一起,聊一聊家常話,聊一聊全家一年來的生活以及各方面的情況,談一談明年的新打算,這樣全家上下齊努力奮鬥,還可以促進家庭和睦。
總之,不管怎樣,守歲,也是表達了人們期盼幸福,安寧,祥和的一種願望。
孩子們的壓歲錢
那時候令孩子們盼望的就是壓歲錢。那時候的壓歲錢大部份是一兩毛錢,但就是一兩毛錢,孩子們也是非常高興。其實,壓歲錢並不是說錢多就好,它主要是象征意義,得到壓歲錢,象征孩子們又增加了一歲了,也是人們對於孩子們來年平平安安的期盼。
有的壓歲錢是大人們在孩子們拜年的時候當面給與,有的是在孩子們睡覺以後,悄悄的壓在孩子們的枕頭底下。顧名思義是壓睡錢,也是壓歲錢。
據說最早的壓歲錢記載,出現於漢代,傳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祟」與「歲」諧音。因此,壓住「歲」,就壓住邪「祟」。
其實,漢代那個時候壓歲錢也叫壓勝錢,或者叫大壓勝錢,那個錢,不是市面上流通能買賣東西的貨幣,而是為了佩戴玩耍專門制作成貨幣形式的一種辟邪品,比一般銅錢都大。大部份正面鑄有各種吉祥語;「年年太平」,「歲歲平安」,「去邪除兇」,「千秋萬歲」等,背面是靈符,龍鳳,龜蛇,雙劍,北鬥七星什麽。
總之,不管怎麽,壓歲錢也是千百年來人們表達了對於平安,吉祥,喜慶的一種期盼和願望。
那時候我們當地人們有句民謠;「有錢沒錢,歡歡喜喜過年」。那時候,盡管人們不富裕,但是,不管豐盛也罷,不管簡樸也罷,對於過年,人們還是普遍重視的。因此,對於春節過年人們大都是盡力而為,隆重簡樸。
那時候守歲也叫熬年,顧名思義,熬年,熬歲月,何嘗不是熬人生歲月的寫照。
到了初一,人們雞鳴即起,首先燃放鞭炮,謂之;「開門炮」
過年放鞭炮
到了初一,人們雞鳴即起,首先燃放鞭炮,謂之;「開門炮」,鞭炮,也叫炮竹,炮仗,辭舊迎新,驅除邪祟。
古老的時候叫「開門爆竹」,傳說,那個時候一到過年,有個叫「年」的怪獸就出來擾亂民間,侵害人們,但是,「年」有個弱點,害怕較大的聲音,那個時候,還沒有出現火藥爆竹這一類,人們想出辦法,在「年」怪獸來的時候,點燃竹子,於是,竹竿爆裂開來,發出了「劈裏啪啦,劈裏啪啦」的聲音,嚇得「年」不知所措,落荒而逃。
後來,慢慢的有了鞭炮,鞭炮的「劈裏啪啦,劈裏啪啦」聲音代替了燃爆竹子的聲音。同時也起到了驅趕「年」怪獸的目的。
放完鞭炮以後開始敬神,供奉玉皇大帝(我們當地叫天地爺爺),觀世音菩薩(我們當地叫觀音爺爺),財神爺爺,竈馬爺爺,門神,土地以及各路神仙。再還有供奉黃大仙,狐大仙的牌位。
點燈上香,供奉花饅,各類果品,燒金元寶,黃表紙等,期盼今年通通順順,財源滾滾,萬事如意。保佑一家大小平平安安,健康快樂。而且還講究春節過年一天神仙牌位前的香火不能斷,差不多的時候就得接香,點燈。
其次,供奉祖宗牌位,也是點燈上香,供奉各類果品,花饅,燒酒,餃子等。而有的大家族,更是隆重,掛出祖宗神軸(我們當地叫神子)讓全家族老小供奉瞻仰祭奠,期盼祖先保佑全家平平安安,一順百順。
供奉以後,就開始拜年了,依次,家族長輩,親戚,鄰裏。孩子們也可以得到紅包,喜錢。
年夜飯
那時候一到過年,當地社首,就要組織鬧紅火,什麽大頭娃娃,跑旱船,賽推車,高蹺,舞獅子,八音會等等,鑼鼓喧天,挨家挨戶拜年祈福。每到一家,戶主捧出香煙茶水招待鬧紅火的人們,吹吹打打,熱鬧一番,戶主再付給鬧紅火的人們一些錢物。那時候一家就是給個十頭八塊元,或者給上一條香煙。
那時候,春節期間,村莊裏還要制作高大的柏葉牌樓,裝扮的花花綠綠,煞是好看。象征著松柏常青,喜慶吉祥。還要制作兩個高高的大秋千,供人們春節過年期間玩耍。而且,秋千也是寓意深遠,謂之於登高望遠。因為玩秋千要站在秋千踏板上用力蹬才能蕩起來,用力越大,蕩的越高,也就看的越遠。
一過初一,新娶的媳婦們就開始走親戚拜年了,初二拜嶽父母,初三,初四依次七大姑八大姨,各個親戚都要拜到,有的新郎新娘一直到了初七八還閑不下來。每天是雞鴨魚肉,吃的新郎新娘都發起愁來了。
初三,我們當地謂之於「鬼節」,「鬼節」一般不出門,家家包餃子,供奉祭奠祖先給他們過節日,表達對祖先的緬懷和感恩。
初四,是供奉財神的日子,專門供奉各路財神,期盼新的一年裏財源滾滾,錦上添花。這一天也是拜姑姑的日子。
初五, 我們當地還有一個風俗,就是初一至初五各家各戶都不能打掃衛生,一直到了初五早上,家家戶戶才開始過年以後的第一次大掃除。初五我們當地謂之「破五」,也是我們當地稱之為「送窮日」,於是家家戶戶將過年幾天來的垃圾通通打掃幹凈,放在一個簸箕裏,端到屋外,謂之「送窮」也叫「送窮神」。
正月初六,我們當地稱之為「開市日」也就是春節過年期間關門休息了的大大小小店鋪門市,在初六這一天,重新開張;謂之;「六六大順」,這一天也是吃「開市餃子」。
正月初七,是「人日」,也就是人類的生日,從這一天開始,就可以吃家常便飯,過平常的日子了。
正月初八,我們當地稱之為「七時爺爺」(七時爺爺,我們當地土語。指七星爺爺,也就是北鬥七星。當地土語星星叫時秀,所以七星爺爺叫做七時爺爺)生日,家家戶戶設壇點燈,供奉北鬥七星,主要是供奉餃子,而且,還有歌曰;「七時爺爺吃餃子,吃了餃子保小子」(指保佑孩子),以此期盼各路星宿保佑孩子們健康平安。這一天還要吃「祭星火燒」,祭拜諸位星君,避除不祥。這一天有的人家還會搞一些「放生」活動,將自己家裏的魚,鳥類,或者購買一些小動物放歸大自然,也是一種祈福保平安增壽願望。
正月初九日我們當地是「天地爺爺」生日,也就是玉皇大帝誕生之日,這一天專門隆重供奉玉皇大帝。
初十是「石頭」生日,所有石頭用具,石磨,石碾子,石碌墩等石頭制作的用具禁忌動用,甚至有的還燒香點燈祭拜。
正月十三當地稱之為「小人日」,這一天大人小孩都不能使用針線,怕得罪小人,被小人盯上,而且還有諺曰;「初三 十三 二十三,就怕小人瞎隔翻」。
正月十五鬧元宵
到了正月十五,又是一個過節的高潮了。吃元宵,鬧花燈,鬧社火,放煙花,踩高蹺,蕩秋千,人們扶老攜幼,三五成群,走親訪友,遊玩踏春,當地稱之為「十五十六遊百避」。意思是十五十六這兩天遊玩「百無記敘」(當地土語指百無禁忌),什麽也不用講究。
還有一說;十五、十六這兩天郊遊踏春,外出遊玩可以避祛百病,保佑一年裏平安健康。
「十五十六遊百避」
正月二十是當地「小填倉」節,二十五是「老填倉」節。這兩個節日基本上是一樣,只是「老填倉」節比「小填倉」節要隆重一些。
我們當地有句俗話;「十裏習俗不一般」,中國地大物博,而且也有句俗話;千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添倉節也是各地習俗不一樣。雖然有幾個版本,不過也是大同小異。其中,有紀念為民舍命的倉官說;有女媧煉石補天說;謂之「天穿節」。
正月二十是當地「小填倉」節
我們當地填倉這個節日,也是非常講究。這一天,人們早早起來,各家各戶首先添滿水缸。其次,有的還要到野外,撿拾柴火,寓意添薪添倉,期盼豐收年年有余。
人們用軟糕面捏成雞,魚,狗,駝炭毛驢,偷油老鼠,倉官老爺,及包袱,口袋,元寶,還有許多燈瓜瓜。
這一天當地人們用軟糕面捏成雞,魚,狗,駝炭毛驢,偷油老鼠,倉官老爺,以及包袱,口袋,元寶,還有許多燈瓜瓜,將捏好的燈瓜瓜擺到捏好的雞,魚,狗,毛驢,老鼠,倉官老爺以及包袱,口袋,元寶等上面,裏面置上線撚子,倒上麻油,到了晚上通通都要點著。
各種動物等都有各自的擺放地方,倉官老爺擺在天窗上,狗擺在大門口,雞放在雞窩上,魚漂在水缸裏的水面上,毛驢放在牲口圈,老鼠擺在炕上,包袱擺在衣櫃上,口袋擺在面缸上,元寶放在錢櫃上。
到了晚上,所有的燈瓜瓜都點上,明明晃晃,星星點點,非常好看,而且各個燈瓜瓜寓意深遠,不過大都是紀念倉神,表達了人們期盼倉神保佑家家戶戶招財進寶,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富貴有余。
你看吧!一到晚上,孩子們每人手裏都把著幾炷香,三五成群在大街上跑來跑去,口裏反反復復念念有詞;「添! 添! 添倉來!金子錢元寶添到恩行(恩行方言指我家行方言念huo或)來,麥子豆豆添到囤囤來,好面(白面)豆面添到甕甕來,錢銀子添到櫃櫃來。」也是表達了孩子們期盼家裏招財進寶,年年有余的一種祈福心情。
這一天,有的人家還要用燈瓜瓜,預察這一年的雨水;具體是用糕面捏上十二個燈瓜瓜,各個按月作上記號,擺到蒸籠裏,到了約定時間,揭開蒸籠開那個燈瓜瓜裏的蒸汽水多,就是代表那個月裏雨水多,再根據情況安排今年的農作物種植計劃。
老填倉這一天,嫁出去的姑娘,都要回娘家給娘家人祈福添財,表達期盼娘家人這一年裏招財進寶,富貴有余。中午吃油炸糕,寓意今年步步登高,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
一般說來,一過老填倉,年就算過完了,當地也曾有句諺語;「一過老填倉,從頭受棲惶」。說明了一年的春種秋收又要開始了。
網絡圖片 二月二龍擡頭
不過,也有的說,過了二月初二龍擡頭的日子年才能算過完,二月初一我們當地風俗是吃對月餃子,回味這一個月裏的過年快樂生活。
而二月二又是一個節日,當地謂之;「二月二龍擡頭」,是農事節,春耕節。敬龍祈雨,辟邪消災。也是男性剃頭的日子,你看吧!這一天大街小巷的理發鋪大部份是人滿為患,大人小孩都趕的這一天剃頭理發,謂之剃龍頭,預示今年一年裏有個好的開端。
中午一般都是吃煎餅,煎餅象征龍麟,寓意也是期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總之,二月二後地氣開,陽氣上升,氣溫回暖,雨水慢慢增多,新的一年裏各種春耕生產,農事活動也開始了。
因此說來,那時候(指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中期)我們當地的年味,直到「二月二龍擡頭」以後才能夠算過完年。
而我們當地還有一句俗話;「好過的時節(指各種節日),難過的日月」。意思是節日再怎麽樣一年之中也是有數的幾天,打遷一下也就過去了,下來以後的漫長歲月才是需要認真計劃對付的。
那時候雖然物質生活相當貧乏,人們普遍不富裕,過年的各種商品,是不能與現在同日而語的。但是那時候卻是講究頗多,復雜紛繁,熱鬧排場。
回憶起來真是令人回味無窮,耐人尋味。不過各種風俗習慣,都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一種精神寄托,美好願望,以及祈福期盼。
縱觀當地春節過年的各種習俗,主要就是體現了中國數千年來流傳下來的過年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家庭倫理文化等。
同時從臘月初一「咬炒」開始,到二月二「龍擡頭」吃煎餅過完年,大部份民俗,都是以吃為主,充分體現了中華數千年來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豐富多彩的春節過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