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張項軍:科爾沁,我繪畫的生命土壤

2024-03-09國風

藝術中的變化性因素——包括所有的創造法則以及一切可能影響這些法則的運用的情感狀態——是如此之多,所以對它們的研究事實上是無止境的。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藝術,每一個時代都要創造出這個時代獨有的東西,每一個藝術家都會對藝術發展的行程做出改變(蘇珊·朗格)。當代視覺文化具有技術化、媒介化和消費化等特征。如何在民族傳統文化與東西方當代文明交匯融合的大背景中弘揚民族精神、確立審美追求,我認為只有緊緊把握時代脈搏深挖民族精神,守望人與自然、與歷史文明的真切聯系,在傳統視域中賦予其當代人文情感溫度,以人類文明多樣性豐富審美生活,才能促發出強大的藝術生命力,這也是我的思考。

【沙地雲杉】

布面油畫丨30cm×20cm2011年

在藝術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只有植根於民族文化,充分運用民族傳統藝術語言符號來表達自己的精神體悟才能使我的繪畫作品獨具深意和特色。我出生在科爾沁,生長在這片土地的蒙古民族具有豐厚的文化傳統,所處地域風貌獨特自然成為了我繪畫的生命土壤。從1994開始我不斷深入牧區,近三十年間幾乎走遍了國內八省、自治區的蒙古族聚居地,有時是為出版擔任攝影采訪,有時是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的田野調查,有時又是單純的采風寫生……期間體驗各有不同。不同的部落歷史、不同的地理地貌、不同的蒙古語口音、不同的服裝服飾、不同的茶食風味,其分布地域之廣淵源之復雜直讓人唏噓感嘆昔日草原帝國的輝煌往昔……不禁讓人充滿敬意地遐想也讓我深切體驗到牧區生活逐水草而居,或幸福恬淡、或冷寂孤獨,這些經歷為我的繪畫帶來了更加直接和深刻的情感鋪墊,使我找到了充分表達內在真實的路徑。草原的寧靜與高遠、酷熱與荒寒,充滿詩意的遊牧生活與牧人靜穆的面孔也成為我在繪畫中始終追逐和思考的母題。

【小路】

布面油畫丨30cm×20cm2011年

北方草原地域環境獨特,遊牧文化極具魅力。如今生活在這裏的畫家大都熱衷於表現遊牧生活,呈現出高度的文化自覺。他們筆下所描繪的不再是古人所描述的北風卷地、白草連天的景象,而是尊重感受力求將自己的藝術建立在感受的基礎上。他們雖然少有江南新文人畫家那種輕松瀟灑的筆意,也缺乏首都畫家們那樣開闊多變的思路,但他們卻有著對草原生活的獨特理解構建著各自獨特的藝術樣貌。可以說,特定的地域環境造就了特有的民族審美精神,也必然關系著每一個個體的審美意識。遊牧文化其特質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蒙古民族正是基於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形成了他們質樸、熱誠、堅毅、智慧,崇尚英雄、追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民族精神特質,這種精神特質為我的創作帶來了諸多啟示。

【草原人家】

布面油畫丨30cm×20cm丨2011年

烏蘭牧騎1957年誕生在內蒙古大草原,是活躍在草原農舍和蒙古包之間的文藝宣傳隊,隊伍短小精悍,隊員都是一專多能,吹拉彈唱樣樣精通,是我鐘愛的創作題材。近年來我堅持深入基層采風寫生創作出一批以烏蘭牧騎為原型以蒙古族音樂、舞蹈為主題的油畫作品。蒙古民族傳統音樂深厚含蓄、淒壯、節奏感弱而旋律感強、蒙古長調旋律悠揚婉轉、節奏豐富、音域寬廣,呼麥更是能夠達到同時發出四個聲部的聲音神秘而獨具魅力,這些具有傳統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賦予了我無限的創作靈感和激情,是我對蒙古族歌舞和音樂的意象表達。

【勒勒車】

布面油畫丨30cm×20cm丨2011年

近幾年,我又分別在中央美術學院和國家畫院研修綜合材料繪畫,在胡偉、張元二位老師的指導下運用不同材質和媒介進行繪畫實踐,對諸多技法和語言的可能性進行大量實踐和探索。其中中國傳統的潑彩、箔變,拓印、拼貼、歐洲的丹培拉……為我的創作和繪畫技法提供了寬泛的選擇,既掙脫了傳統畫種單一材料的束縛,在挖掘材料的使用範圍和種類過程中,也擴大了畫面飽受禁錮的語言表現空間。綜合材料繪畫借助自然界中的「物」來表現主體精神,對於傳遞,表現地域特點和民族精神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草原之夜】

布面油畫丨30cm×20cm丨2011年

綜合材料繪畫藝術語言、形式的表達,出發點是從自然中挖掘繪畫和非繪畫材料本身的物質美感並結合藝術家的精神訴求創造富於物性美感的畫面作為藝術語言探究的本體,也是現當代藝術觀念進一步拓展的結果,具有不可替代的審美獨特性和精神內涵。每種材料都具有其獨特的顏色、形狀、質地和相應的觸感、形式,能夠承載相應的精神內涵。不同材料的綜合運用,不僅體現了材料本身的形式美,而且表現出一種獨特的精神追求,這恰恰契合了遊牧民族崇尚自然的精神特質。近期創作的【長調】【牧歌行】等作品,就是我堅持借用蒼茫雄渾又不失瑰麗雋秀的遊牧民族視覺文化語言符號在綜合材料繪畫創作領域對少數民族繪畫題材進行的自在表達和大膽嘗試。

【渾善達克草原】

布面油畫丨80cm×50cm丨2018年

創作中我首先考慮的因素是畫面的意境,運用歐洲傳統丹培拉繪畫材料,熱衷於對斑駁肌理的特殊偏好,醉心於半透明、或半不透明乳液多層罩染。意在對繪畫語言本體的深入探究和思考以及對繪畫語言秩序的梳理和重建。在色調的選擇、對比和布局上深入思考對主題的主觀表現,比如蒙古族人們喜歡白色(查幹)和藍色(呼和),蒙古人認為白色代表聖潔、自然,蒙古包、氈、長袍、哈達等都采用白色,白色在生活中又來源於奶食(查幹伊德),每年的正月又稱白月(查幹薩日)等等。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族還特別喜愛紅色,認為紅色象征生命溫暖親切,把它作為本民族的標誌,帽纓等裝飾品大都是紅色的。【蒙古·贊】【長調】運用了紅色調來表現,根據繪畫主題對事物本身的固有色進行誇張的布局,並強調色彩的平面化處理,用自己多年秉承的方式和繪畫語言表達對遊牧生活的切身感受;我將其中的各種透視和分割進行統一處理,放棄傳統透視觀念對空間的建構,使色彩變得更加單純,更好地承載精神意涵;在這裏,物理內容的「固有色」也就成了承載精神的「觀念」。

【長城與黃河】

布面油畫丨80cm×50cm丨2022年

創作過程時刻充滿著思維的阻滯、語言的沖突和層次的混亂,進行中不時回到原點,但是破壞、重建、修補、覆蓋都不是無效的勞動,在這個過程中留下的任何痕跡都會逐漸積澱,在後面疊加的色層之下發揮作用。造型上因為不需要考慮復雜的明暗關系和色彩的立體構成及過渡,線上與色塊的組合中還保持著物體的體積與厚實性。大學期間工藝美術專業學習中涉及到的書法、陶藝、設計、裝飾繪畫等課程培育了我的綜合素養,許多看似龐雜沒有用處的東西開始在頭腦中混合、發酵,因此在創作中嘗試結合中國傳統「拓」法這一具有多重文化觀念內涵的技藝將語言本身的魅力指向語言的本質助力繪畫語言的拓展與轉換,使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煥發出當代精神。

【滿都寶力格】

布面油畫丨80cm×50cm丨2012年

時代召喚我們要在傳承中創新、在堅守中發展,內蒙古的美術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鮮明而獨特的民族性。考量一件藝術作品絕不能僅看它所反映的生活內容是否具有民族特征,還在於是否發掘出強大的外延力和深刻的精神內涵,能否準確深入地闡釋文化精髓、表達民族精神,這是藝術民族性的核心和靈魂。在面對弘揚民族文化和學院派的雙重傳統中,我意識到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割裂的,進一步體驗草原民族文化精神,並從創作中體現自我本質、找尋映照生命感悟的繪畫語言。我會將生活歸宿植根在這片草原,保持鮮活、旺盛的創作生命力,遵從內心深處的呼喚,堅持內在精神自由,重建人與自然的詩意聯系,構築永恒的精神家園。

(文/張項軍)

【雨季】

布面油畫丨60cm×50cm丨2011年

【月夜】

布面油畫丨50cm×40cm丨2011年

【額爾古納】

布面油畫丨50cm×40cm丨2018年

【老牛灣】

布面油畫丨50cm×40cm2022年

【葡萄園】

布面油畫丨60cm×50cm丨2022年

【黃河岸邊】

布面油畫丨50cm×40cm丨2022年

【五台山塔院夕照】

布面油畫丨120cm×80cm丨2020年

【準格爾峽谷】

布面油畫丨120cm×80cm丨2020年

【秋林】

布面油畫丨60cm×50cm丨2020年

【遠望長城】

布面油畫丨80cm×50cm丨2020年

【裏村】

布面油畫丨60cm×50cm丨2023年

【沱川】

布面油畫丨80cm×80cm丨2021年

【敖漢旗寫生】

布面油畫丨50cm×60cm丨2018年

【克什克騰草原】

布面油畫丨40cm×50cm丨2011年

【漳河】

布面油畫丨80cm×60cm丨2023年

【午後】

布面油畫丨80cm×50cm丨2023年

【虹關】

布面油畫丨80cm×50cm丨2023年

【雨後】

布面油畫丨80cm×100cm丨2023年

(來源:榮寶齋呼和浩特)

畫家簡介

張項軍, 1971年生於內蒙古科爾沁,1993年畢業於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2013年獲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碩士學位。

現為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繪畫系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內蒙古美術家協會理事,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主任,內蒙古當代美術學會會長,2013中國藝術研究院「西部之光」存取學者,主持一項國家藝術基金創作專案,主持兩項內蒙古自治區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專案,油畫、綜合材料繪畫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發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