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讀完這一章,我的內心瞬間通透了|【道德經】第20章(下)

2024-01-26國風

作者:一粟

悟道者有7個很顯著的外在特征,擁有這樣心境的人,在面對名利,財富、心計等世俗時又是怎樣應對?

本章老子集中用了3個比較來看世俗,看完以後內心真是通透無比。

01

經典重現

先看一下原文回味經典,也可以略過,這篇原文比較難理解。

【原文】

望呵,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若享於太牢,而春登台。

我泊焉未兆,若嬰兒之未咳。

纍呵,如無所歸。

眾人皆有余,我獨遺。

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呵。

沕呵,其若海,望呵,其若無所止。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鄙。

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譯文】

寬闊遼遠啊,像沒有邊際一樣。

他們都光彩照人,像神一樣享用大家進貢,像在春天登台參加盛大的祭祀一樣。

我淡泊名利,沒有顯示行跡,像嬰兒還沒學會笑的時候。

淡然漂泊啊,好像沒有皈依的樣子。

大家都想著自己的財產有余,而為自己撈取,而我不斷向外付出。

我的心看起來很愚鈍,像混沌無知一樣。

普通人都很明亮、高明的樣子,我看起來很昏暗、平凡。普通人都明察秋毫,我倒是笨笨的。

心胸深遠啊,像大海一樣寬闊無比。寬闊遼遠啊,沒有停止的地方。

眾人都有他所執著的目的,我不同於世人忘本逐末。

我的取向不同於他人,因為我慎重地以道為根本。

先解釋幾個關鍵點:

【道德經】是寫給領導者的治世之書,牢牢把握住這一點,理解【道德經】就不會出現大的偏差。

「眾人」和「俗人」指的並不是普通人,而是沒有悟道的領導者。

「我」也不是指的老子自己,而是指有道的領導者,如果把「我」理解成了老子自己,那這章就成了老子的自賣自誇了。

雖然是寫給領導者的,但對我們普通人來講,學完依舊大有裨益。

02

對於名利,淡然才能坦然

現在的人最喜歡的就是拋頭露面,各種紅毯、盛會、論壇、直播。

隨著流量經濟的興盛,拋頭露面越多賺取名利就越多,各種公眾場合、社交平台成了離普通百姓最近的名利場。

老子對這些人的形容就是「眾人熙熙,若享於太牢,而春登台。」。

「熙熙」不是熙熙攘攘熱熱鬧鬧的意思,而是說光彩照人的樣子。

「太牢」是指古時祭祀的犧牲,牛、羊、豕(豬)都用叫太牢,是最高級別的祭祀規格,主要用於天子祭祀社稷。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用於諸侯祭祀。還有一種叫特牢(包括特牛、特羊、特豕),用什麽作為犧牲就叫特什麽。

「春登台」,作為以農業為主的大國,在周朝有春分祭日的儀式,天子、諸侯都要登台祭祀,祈求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祭祀的時候要築祭祀壇,所以叫春登台。

咳,古時通「孩」,未咳指嬰兒還沒長大,還不會笑的樣子,大概就是一兩個月的時候吧,這時候的嬰兒很純潔,什麽都不懂,只需要吃奶飽了就行。

想想我們現在的一些人,趕場、通報、直播PK不就是不斷露臉,不就是春登台的樣子嗎?

有些網紅蹭流量無下限,被美團起訴的「網紅外賣援」,在8·15這一天穿和服宣揚「穿衣自由」蹭熱度的。

竭盡全力利用網絡熱度流量為自己撈取名利,提高自己的曝光度,這些不是春登台的天子,而是登台的戲子。

一切為了名利的曝光終將被名利湮沒。

一部份人因觸犯法律被封禁,還有一部份人因為曝光度降低而整天哀怨不已。

但當我們坦然面對一切以後,內心就是另一番天地。

不去在乎就不會受傷,放下曝光度對自己的約束,放下名利對內心的舒束縛。

華為從來不在媒體曝光自己有多厲害,直到美國制裁,鴻蒙突然問世,震驚了世界。

華為的底氣就是低調做事,高調研發,一心一意幹自己的主業,做到這一點就能坦然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

不去在乎名利,就不會因為名利得失感到驚喜和失落。

保持淡泊恬靜的心才能練就精湛的藝。

03

對於財富,付出就是收獲

財富是社會地位的象征。所以,很多人為了撈取財富不斷使出了渾身解數。

馬克思的【資本論】中有這樣一段話:資本如果有50%的利潤就會很大膽,有100%的利潤就會踐踏一切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潤就會甘願冒生命危險。

財富有時候並可能並不是最好的,隨之而來的可能還有滅亡。

老子說:「眾人皆有余,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

這句話有兩處比較難理解的地方。

行「余」是余下的意思,這個比較簡單。

「遺」讀匱,也通「饋」,是饋贈的意思。

「惷惷」,又做「沌沌」,老子在形容道的時候,也用過這個字,意思就是混沌無知的狀態。

在這裏,我想問廣大朋友一個問題,我們看到報道的這些首富就真的是首富嗎?我們看到的最大的企業就是真實中最大的企業嗎?有高見的可以留言探討。

真正的財富擁有者不會去炫耀財富,因為他的內心已經不再去看中財富,財富只是表示自己擁有過。

掙了10億、100億甚至1000億,是花不完的。

看看【西紅柿首富】,花10億有多難,買10輛豪車、10艘豪華遊艇、10棟豪宅,一個人根本住不完,用不完。

人不到百年壽命,這些東西最終都會離開,人空手而來,也會空手而去。

被譽為「第一大善人」的陳光標,除了捐款的時候能看見他,他不出現在任何場合。

曾經的影視明星周傑,因為一些原因淡出影視圈後,改做農產品,疫情時候捐出2萬斤大米被網友質疑,他沒有辯解而是說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過好自己的一生,活出意義,對得起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92歲的煙台老人劉盛蘭,90歲的浙大退休教師王坤森,堅持數十年拾荒捐贈,資助貧困學生。

這些人這就是饋,是老子口中的悟道者。

當所有人都執迷於聚攏財富的時候,悟道者卻能饋贈財富。

「非以其無私也?故能成其私」。他們對財富沒有執著,散盡家財,內心坦然,是俗人眼中的笨人,可卻在不經意間收獲了名聲。

這些「笨人」心靈空虛,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放下財富,才能卸下負擔,就能收獲無邊的內心沈靜。達到「笨人」的心境,成就真正的人生大業。

04

對於算計,心胸寬廣就能躲過

聰明反被聰明誤,這是我們常說的話,算的太精可能把自己算計進去。

做人也不能什麽事都斤斤計較。

老子說「俗人昭昭,我獨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呵。」

「昭昭」是明亮的意思,也作精明。

「昏」是昏暗,也做平凡,就是看起來不太聰明的樣子。

「察察」,明察秋毫,很精明的意思。

「悶悶」,悶著不說話,形容看起來很笨。

在這段話中,老子向我們說其實是「大智若愚」,可不是大愚若智。

大智若愚的人不是不鯨魚算計,而是不想去同你去算計。

在他看來,算計就是在浪費自己的智慧和生命,而自己的智慧是要服務於世界的。

看看很多大學者,從來不與別人爭論,不掉進別人的圈套,而是前潛心研究學問,用研究成果來為自己發聲。

越聰明的人看起來越愚鈍,反而越愚鈍的人看起來越聰明,這就是聰明人的智慧和愚鈍者的愚蠢。

聰明人在愚鈍的掩飾下,反而不會受到算計的攻擊。

愚鈍者在自作聰明的張揚下,往往受傷更多。

這究竟是誰更聰明,誰更明察秋毫,誰更能看清算計?

在單位上班,鋒芒畢露的人也往往是被攻擊最多的人,鋒芒畢露最終的結果就是鋒芒暗淡。

當笨人,獨自昏昏,何嘗不是一種最強的保護機制。

做一個惷惷、昏昏、悶悶的人,追求一種淡泊、寧靜的境界,追尋自己的大道,自然就會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坦然面對、逍遙自在。

在這種順其自然、順道而行中成就不一樣的人生大業。

可見, 「道」不是領導者專用的,「道」是眾人之道,普世皆有用 ,這就是【道德經】為什麽能成為全球發行量最大的文字著作的玄機。

作者簡介:

一粟:滄海之「一粟」,一個國學歷史書蟲,喜歡讀歷史故事,分享生活心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源遠流長的歷史傳承,是我們成長進步最好的老師,關註【一粟】,每天帶給你不一樣的生活思考,讓人生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