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書體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無數的變遷,到了清代初期,由於金石考據學的蓬勃發展,許多被埋沒的珍貴碑刻終於有機會重見天日。這些碑版的發現,為書法家們提供了寶貴的藝術資料,更重要的是,它們打破了此前帖學一統書壇的局面,為書法藝術註入了新的活力。篆隸古體,也因此重新為書壇所重視。書法家們開始重新挖掘這些碑刻的藝術價值,將其融入自己的創作中,從而推動了書法藝術的創新和發展。這一時期,隸書和篆書等古體得以復興。
何紹基最初深受顏真卿書法的影響,他的書學之路便是從學習顏體開始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書學思想經歷轉變。何紹基不再滿足於單一的帖學風格,他的審美視野開始拓寬,逐漸崇尚起碑學來。何紹基追求古老漢代碑版中所蘊含的隸書遺韻,試圖從中尋找書法創作的新思路。
學古自化,追隸書遺韻。本文所錄,為何紹基臨古之作,隸書墨跡【臨西狹頌】,卷前跋有引言:「庚申正月初一、二、三、四日字課。新歲湖山遍雪光,已聞吉語說豐穰,寒齋剩有臨池興,煩到家童炙硯忙。」。
【更多精彩,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