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是一首愛情詩嗎?

2024-03-31國風

【詩經】裏,有很多詩是寫男女之情的。那些朱熹說是寫「淫奔」的詩,否定性的表達是淫奔,肯定性的表達自然就是愛情。

在古代,讓一對相愛的年輕男女不能在一起的最大阻力,是家族。因為古代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牽涉到很多的家族之間的資源交換,家族和家族之間透過聯姻成為利益共同體。簡單跟著感情走,是對家族不負責任的行為。所以當時的傳統雖然對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的境遇也會表示一點同情,但同情完了還是希望按照家族需要做出自己的人生選擇。

在家族擁有巨大影響力的社會裏,愛情就只能處於邊緣地位,愛情一旦成了主題,那就一定是悲劇主題。

然而世事流轉,現代社會最歡迎的基本社會單位,是一對夫婦帶著幾個孩子的核心家庭。這樣,更方便國家收稅,也更方便企業招工。

年輕男女想自由戀愛,需要反家族;現代社會需要更多納稅人、打工人,也要反家族。看似不相幹的目標,卻有了共同的批判物件。所以,追求愛情的年輕人,不再是孤軍奮戰了,得到了現代化潮流的強有力的支持。

愛情成了一種思想鬥爭的武器,鼓吹愛情神聖,目的之一是否認家族神聖。我們知道,愛情故事裏,家族往往是以反動勢力的面目出現的。

因此現代文學特別喜歡愛情主題。一方面現代作家大力創作這方面的作品,另一方面傳統文學的許多作品,會被盡量從愛情的角度來解釋。包括【詩經】裏那些情歌,也就成為格外被重視的優秀傳統文學代表了。

還有一些從來和男女之情無關的詩,一不留神也就變成了情詩。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風·蒹葭】。有研究者做過專門的整理,匯總了古代有影響力的上百種解釋,沒有人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

【毛詩】解釋【蒹葭】,認為是諷刺秦襄公的。關中本來是周天子的王畿,西周末大亂,天子跑了,秦人雖然重建了關中的秩序,卻不再是周禮的秩序。詩人看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心裏十分悲涼,因為白露凝結為霜,然後才是一年收獲的季節,一個統治者,只有采用周禮,才能把國家治理好。可是秦襄公用周禮了嗎?沒有!所以這個國家怎麽好得了。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毛詩也好,朱熹也罷,都認為伊人是指懂周禮的賢人,可是在這個不懂周禮的國家,顯得如此可望不可即。有意思的是歐陽修認為,伊人是指秦襄公,這句是說秦襄公都到水邊了,卻不知道如何是好,真叫人看著就著急,看著就來氣。按照歐陽修這個理解,伊人似乎該轉譯成「丫挺的」。

不過,【蒹葭】的風格,渺遠空靈又柔婉纏綿,確實很有單相思的感覺,這就有了被當愛情詩解讀的基礎。然後,一個轉譯問題,又非常有力地推了一把。

要理解現代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的很多變化,不能忘了這個問題,面對西方的時候,中國人有很多焦慮。

英文當中,有he有she,男性和女性的第三人稱代詞不同。而中文,不管是男是女,都是「他」,單人旁的他,不分男女。

如果是現在,這個差別大概不會被當作多大的事,但當時的人不是這麽想的,而是覺得,西方有的,我們也要有,於是就想創造一個專用於女性的第三人稱代詞。

當時方案也是五花八門。有說,還寫單人旁的他,然後在他字右下角,寫一個小小的女;也有人說,就用「伊」,這是魯迅、周作人兄弟的主張,以周氏兄弟的文壇地位,他們的主張一定會被重視的;而最終方案,是把「他」的單人旁,換成了女字旁。這本來有點尷尬,因為女字旁加也,這個字本來念jiě,意思就是姐姐的「姐」,而「姐」本來是四川方言,意思是媽媽,你就說這通亂吧。但反正最終定下來也就定了,女也念她,是女性第三人稱代詞。

雖然「伊」字最終落選了,但是不管怎麽說,周氏兄弟的作品裏,一度大量使用「伊」來稱呼女性。於是這個字,變得女性化了。

於是,「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理解成男子思慕女子,簡直再順暢也沒有了。

這就是:【蒹葭】裏本沒有愛情,現代社會要有愛情,於是就有了愛情。

•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劉勃

責編 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