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 文史新韻 】「後庭花」為什麽是亡國之音的代稱?

2024-09-03國風

歡迎您點下「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評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送人玫瑰,留有余香

「後庭花」何以成為亡國之音的象征?「商女猶唱後庭花」,這句千古絕唱不僅勾勒出了一幅歷史畫面,更讓「後庭花」成為了亡國之音的代名詞。那麽,這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與深意呢?一切還需從【後庭花】的誕生地——十裏秦淮、石頭城說起。

秦淮河,作為長江下遊右岸的一條重要支流,其大部份河段悠然流經南京市,於城東南的通濟門外九龍橋處分流為內、外兩支,再於西水關外匯合,最終向北穿越石頭城,匯入浩瀚的長江。內秦淮以其獨特的九華裏長度,被賦予了「十裏秦淮」的美譽,這裏不僅是秦淮河風情的精髓所在,也是南京古城風貌的重要組成部份。

古人曾以詩詠嘆:「十裏秦淮勝,偏能悅客遊。家家憑水檻,處處上蘭舟。簫鼓時相應,壺觴夜不休。絕憐城郭裏,弭棹得臨流。」明代詩人盧龍雲的【夏日泛舟秦淮】生動描繪了十裏秦淮的旖旎風光與繁華景象。而唐代詩人杜牧在夜泊秦淮河時,更是被一曲【後庭花】深深觸動,留下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千古絕唱,讓這曲哀歌在歷史長河中回響不絕,成為了亡國之音的象征。

秦淮河不僅是南京的母親河,更是這座古城的繁華見證。作為中國南方的重要都城,南京自古便是東吳、六朝及明朝的建都之地,其歷史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的金陵邑。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在此築建石頭城,使之成為控江守險的軍事要塞。及至南北朝,石頭城更是南朝宋、齊、梁、陳四朝的京都所在,見證了無數歷史的滄桑變遷。

而「後庭花」的典故,便源自南朝陳朝的最後一位君主——陳後主陳叔寶。他雖精通文學音律,卻沈迷於酒色之中,荒廢朝政,最終導致了國家的覆滅。【玉樹後庭花】這首曲子,便是他親手創作並流傳下來的亡國之音。

據【南史】記載,陳後主在位期間,寵幸貴妃張麗華等嬪妃,整日縱情聲色,不理國事。張貴妃不僅姿色出眾,且工於心計,常伴後主左右,共決朝政,導致朝政混亂不堪。陳後主更是在光昭殿前建造了臨春閣、結綺閣和望仙閣等豪華宮殿,與寵妃及賓客們日夜宴樂,創作出大量贊美寵妃容色的靡靡之音。【玉樹後庭花】便是其中之一,其辭句輕浮哀怨,預示著國家即將面臨的災難。

公元588年,隋文帝楊堅發兵伐陳。當戰報傳至石頭城時,陳後主卻仍沈迷於享樂之中,不思禦敵之策。他自恃石頭城天險可守,對隋軍的進攻不屑一顧。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因個人的意誌而停留。公元589年1月20日,隋軍攻克石頭城,陳朝滅亡。陳後主與張貴妃等人躲入井中避難,最終難逃被俘的命運。

後世因此將【玉樹後庭花】簡稱為【後庭花】,並將其視為亡國之音的代表。這首曲子不僅是對陳後主荒淫無度的控訴,更是對歷史上那些因沈迷享樂而導致國家滅亡的君主的警示。正如詩中所言:「狎客淪亡麗華死」,「簫鼓鳴兮發櫂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在歷史的長河中,【後庭花】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深刻的歷史內涵,成為了永恒的文化符號。

註釋: [1] 【陳書.卷二七.江總傳】:「總當權宰,不持政務,但日與後主遊宴後庭,共陳暄、孔範、王瑳等十余人,當時謂之狎客。」[2] 出自宋人郭茂倩所著【樂府詩集】卷四十七。[3] 見【隋書五行誌】。主要參考書:【南史‧陳書】、【隋書】

鑒於平台規則,只有您點了「關註」,與我互動才會成為鐵粉。可以享受第一時間收到文章的推播。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