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老祖宗留下的「按輩分取名」,為什麽現在不流行了呢?過時了嗎

2024-04-08國風

«——【·前言·】——»

【「未經授權, 禁止搬運 ,違者必究」】

在一些電視劇當中,經常出現長輩對著後生教育道: 「你對得起老祖宗嗎?對得起你的姓氏嗎?」

這種場面一點也不誇張,時代雖然經歷數次變遷,但我們內心中對輩分、家族的敬畏,是刻在基因裏的。

就連名字,都是老祖宗早就在族譜中為大家選好了的字輩, 這樣後代就算是天南海北各自成家後,也可以根據名字來判斷彼此之間的輩分。

可隨著新時代的全面前進演化,字輩似乎正在逐漸雕亡, 越來越多的家庭會按照自己的心意,為孩子自由的取名, 莫非是字輩過時了?還是大家正在做一個「對不起祖宗」的決定?

何為姓

就像字面意思所說的那樣, 姓加名構成了一個人的「社會程式碼」,這是人們身份的標識。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百家姓】的前幾句話,就連幾歲的孩子都能背上幾句,但對於這個排名來說,很多人的認知是有誤解的。 那它究竟是如何排序的呢?

首先要明確一點,百家姓並不是按照人口基數來做列序的,此書編撰時正值宋朝的統治, 皇帝的「趙」姓不用人口普查,也必須是當仁不讓的第一大姓。

緊隨其後就輪到皇親國戚,滿朝文武了,從這兒我們就能看出: 社會地位越高,跟皇帝繫結的關系越硬,百家姓也就越往前排名。

在我看來,姓的由來更像是群體、部落時期慢慢衍化留存下來的,他代表著群體意識的誕生。

何為名

【說文】一書中這樣解釋了名的由來,「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意思是天黑了大家看不到彼此,便會說出自己的名字來判斷身份。

由此可見,名更像是個人意識的覺醒,歸於群體,但又剝離出群體成為個人。

起名如今是門學問,放當初更像是一門學科,而 在不同朝代的背景下,起名也有著不同的「原則」。

就比如戰國時興蔔卦天賜,不興以朝代、官職、山川、疾病、牲畜和貨幣為名,到了君主權力更加集中的秦漢時期,更是把內涵天子皇權的字眼變成了「禦用」。

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每朝臣子確實是在名字上花了不少功夫。

有流行用僧侶名的,也有流行用五行偏旁部首的;有流行追慕先聖的,也有流行渴望長生的。

就拿父母或者爺爺奶奶一輩來說,很多都是以出生地、季節、天氣或者時令花卉為取名依據的名字, 如今看來可能難免有些落入俗套,但放在當時,這就叫一個文字大流行。

那如今流行的又是什麽呢?生僻字?還是不循規蹈矩的大膽創新?

新時代新規則

還記得字輩意味著什麽嗎?意味著血親不斷,家族後代有熟識的「標誌」,但在這個越發疏離的社會環境下, 大多數人們似乎已經稀薄了宗族的概念,崇尚自由個體的主流風氣更是讓人們願意追求生僻、個性的名字。

每次身邊朋友從起名館回來,我都能認識一個新的生僻字,良好的寓意加之「以稀為貴」的思想,讓起名高手瞬間高大上了起來。

名字從「規律」發展到如今的無序可循,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就是思想的解放。

「字輩」血親的宗族體系已經落後於這個時代, 破舊不堪的族譜都已經變成了線上的excel表格,傳統需要打破,新時代也需要新的規則。

還有一個更現實的問題,社交的自由、交通的便利乃至工作的安排,都註定了現代人不能同古代一樣,生老病死都在同一個無聊乏味的大院裏,走出這個大院,我們每個人都是家族的符號,這樣又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字輩」也並非沒有缺陷

比如上學時就遇見過兩個同學互相欣賞,但仔細一盤, 身份上甚至有隔代的輩分差距,即便放在當下,也會難免讓人望而卻步, 身為同齡人,這種「代差」也著實讓人感到尷尬和遺憾。

乾隆曾為孔子後代定了三十代「字輩」,一百七十四年後,孔子的後代又添了二十個字,這讓人不由得想到,有多少氏族能像孔氏一樣源遠流長而又沿襲傳統呢?不停加字的族譜會不會有一天無字可用呢?

當然了, 維系家族和打破常規都沒有錯,有人淡忘也會有人抓得更緊。

中國南方一些地區仍然把宗族的理念看的很重,相信這也是歷經五千年,泱泱大國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吧。

文化的魅力就在於他的遍地開花,每一種顏色都是最美的結果。

那麽,這種不循規蹈矩,摒棄「字輩」的起名方式,您們又怎麽看呢?

歡迎關註@觀今言史

下期給您帶來更精彩的內容!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註」 ,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