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宋瓷雅韻走進尋常百姓家

2024-04-08國風

宋韻雅器

2024/6#

宋瓷雅韻

走進尋常百姓家

文房|鬥茶|

TEA

宋代器物具有「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趨勢特點,在這一時期,昔日唐代精美、奢華的銅鏡、金銀器、瓷器等雅器也紛紛走進尋常百姓家,這些紮根於生活的藝術,展現出淡泊、自然、雅致,生機盎然的宋韻底色。

在宋代,無論是貴族階層還是平民百姓,都能夠在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審美體驗。這些體驗不僅蘊含在門檻較高的文學和藝術中,更體現在尋常生活的一事一物裏。

01

山形筆架

2023年,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還原了宋代風行的點茶場景。

筆架是文房四寶之外較早出現的文房用具之一,是文人墨客案上的常客。在筆架中,有一種形似波瀾起伏的山形筆架頗受宋代文人的喜愛,如宋末的魯應龍在誌怪小說集【閑窗括異誌】中所言:「遠峰列如筆架」。這種形制的筆架也被稱為「筆山」。

浙江衢州南宋著名易學家史繩祖墓出土了一件水晶「筆山」,現由衢州博物館收藏。筆山長12.5厘米 寬2.1厘米 高6厘米,由透明水晶制成——這也是南宋時期非常流行的一種材質。水晶筆山被雕作五峰山形,中央主峰最高,側峰對稱地向左右遞減,兼具了實用性和觀賞性。

兩宋時期,在「文人治國」的基本國策下,文房用具得到了迅速發展。宋代筆架的材質逐漸豐富,銅、瓷、石、水晶等材質易於保存,因此宋代筆架的傳世品和出土量也相較前朝多了許多。

水晶筆山

宋代筆架形制多為以下三種:一種大體呈長方形但上窄下寬,上面有幾個圓形凹孔;第二種同樣也是上窄下寬的長方形,上面除了幾個圓形凹孔之外,還多了一個長方形的凹孔用來放墨;而第三種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山形筆架,也稱「筆山」,山峰或陡峭,或平緩,峰巒少則五個,多達二十。為什麽古人如此偏愛山呢?

對於古人來說,山的另一邊意味著未知,令人心馳神往。宋代理學家劉子翚在【書齋十詠】中如此描繪筆架:「刻畫峰巒勢,屍功翰墨余。鎖窗閑晝永,高臥數中書。」他所描寫的就是一件山形的筆架。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無數文人墨客將心中的「山」作為遠離喧囂、世俗的一個符號。

宋人愛山,對山的喜愛也代入到文房用具中。文房之物雖然小,但是精致又易於把玩,是實用性和娛樂性的完美結合。「筆山」使用起來極為方便,加之兩宋時期對於奇石的賞玩盛極一時,用天生奇石雕刻而成的筆山流行起來在當時可以說是「幾無可避」。或許文人們在選用自己偏愛的筆山時,將自己對山的無限遐想與向往,也傾註到了這件小小的物件身上吧。

02

宋人「鬥茶」趣味多

宋人愛茶,可謂是「愛到癡狂」。詩人陸遊曾寫過:「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竈就烹煎。一毫無復關心事,不枉人間住百年。」這便是宋人愛茶之縮影。

宋代【鬥茶圖】

除了對好茶情有獨鐘以外,宋人對茶器的追求也是至精至美。茶道興起於漢唐而鼎盛於宋,所用的器具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唐代喝茶的器具叫作「茶碗」,是人們對大口、矮足的喝茶器皿的統稱,形制類似我們現在的敞口大碗。

到了宋代,對「茶碗」的稱呼變成了「茶盞」。「盞」的本義是盛液體的小杯子,宋代的茶盞較唐代的茶碗尺寸更小,一種盞口和盞沿相對較直,微微收口;一種則延續了茶碗的敞口,並將敞口做得更大,形似喇叭。

定窯旋紋笠式盞

笠式盞是敞口茶盞的重要代表,也是宋代茶盞中獨具特色的一類。顧名思義,笠式盞的形狀像一個倒扣的鬥笠,口大足短,腹部不深。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定窯旋紋笠式盞,高3.8厘米,口徑12.2厘米。在這件笠式盞內部,有許多從茶盞中心向口沿方向劃出的S形線條,每條線的形狀都有所不同,整體呈順時針旋轉,形如菊花花瓣,又如太陽,頗具異域風情。這種紋樣源自西域地區,但到了宋代已經很常見。在遼代和南宋的墓中出土了許多類似紋樣的器皿,同期的耀州窯瓷器的紋飾中也有旋轉式的荷葉、龜等圖案。

宋人究竟為何要將茶盞做成這種敞口形狀呢?這就要說到宋代流行的飲茶方法了。唐人飲茶,用的是「煎茶法」。煎茶法需要把茶葉炙烤、冷卻之後碾碎成末,加入沸水中煎煮,並加入大量的調料。宋人則更註重品味茶葉本身的香氣,因此發明了「點茶法」。這種方法是將茶餅焙烤過後研磨成末,再將茶末放入茶盞之中,先加入少量的沸水,調制成濃稠的糊狀;再將大量的沸水註入茶盞,使用特制的工具——茶筅不斷地擊打水面,同時轉動茶盞。這時茶盞中的茶湯會泛起朵朵雪白的「湯花」。宋人為之取了個名字「戰雪濤」,極具風雅之味。同時盞中的茶末也會上浮,形成「粥面」,飲用時隨茶湯一起喝下。

這就是點茶法的程式。蘇東坡在【送南屏謙師】一詩中寫到的「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中,所謂的「三昧手」指的就是點茶大師。在宋代,上至朝廷官場,下至市民茶坊,都在使用點茶法飲茶。宋徽宗趙佶還專門寫了一本【大觀茶論】,記述了當時的茶文化。

方便茶筅於茶盞中擊打茶湯表面,這是宋代茶盞設計為敞口的原因之一。除此以外,茶盞的設計還和「茶界」的比賽有著緊密的聯系。這種比賽稱為「鬥茶」,唐代就已經出現,稱為「茗戰」,到了宋代在各個階層都非常流行。鬥茶的評判,主要是從茶湯、湯花的顏色和水痕出現的時間三個方面來看。茶湯以純白為最好,青白、灰白、黃白則相對劣勢;湯花的顏色也是鮮白最好。點茶之後,茶盞內的湯花在停留一段時間後會消失,茶湯重新出現在表面,這就是「水痕」。因此,誰的水痕出現得晚,誰就能夠獲勝。鬥茶的場所一般選在比較知名或規模較大的茶葉店,有些人家也會在自家內室或庭院鬥茶,總之是需要一處環境清雅的場所。鬥茶者一般兩人或多人共鬥,由參加鬥茶的人輪流品嘗來判定勝負,一般是三鬥兩勝。鬥茶對於茶葉的品類、質素,點茶的技藝,使用的茶器等各個方面都有極為苛刻的要求。茶盞這種敞口的茶器,便於人們觀察茶湯、湯花及水痕,因此在鬥茶活動中也是非常流行的。

在點茶過程中,運用高超的技巧,能夠透過點茶,在茶面上畫出各種圖案花紋,有點類似於咖啡師在制作拿鐵咖啡時用牛奶在咖啡表面拉花的樣子。這種遊藝被稱為「茶百戲」「水丹青」「湯戲」等,又稱「分茶」,陸遊在【臨安春雨初霽】詩中的名句「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所指的就是這種遊藝。敞口的茶盞也為這種技藝的實作提供了便利。

茶盞除了這種笠式盞,還有兔毫盞、鷓鴣斑盞、油滴盞等多種款式。因為點茶後湯花為白色,所以黑色釉面的茶盞也盛極一時。宋代的茶文化可謂是將茶玩出了新花樣。

03

鎏金雙龍紋銀盤

說到盤子,人們的第一反應是盛菜、盛果的白色瓷盤。但是在追求至精至美的宋代,盤子在設計和用途上玩兒出了新花樣。

1984年,在武漢市江夏區寧港鄉東陽山的一處窖藏中,出土了一件宋代的直徑16.5厘米,重108克的鎏金銀盤。這件銀盤通體以鎏金工藝打造,呈對稱的六瓣葵花形。腹部較淺,圓心和外形一樣呈六瓣葵花狀,周圍以細線刻有花葉的圖案。銀盤中間的兩條龍最為突出,一左一右對稱分布,龍頭則一上一下,龍身蜿蜒盤旋,於雲紋中翻飛,正在輾轉騰挪、追逐嬉鬧,此盤被稱為鎏金雙龍紋銀盤。

在宋代,隨著技術和工藝的不斷發展,金銀礦的開采量更大,一些地方的年產量甚至能超過唐代全國的年產量,再加上社會經濟的發展,金銀器逐漸商品化,且進入民間,成了普遍的日常用具。【東京夢華錄】中就曾經記載,在宋代,上至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富商巨賈,下至秦樓楚館、酒肆茶坊,都使用了大量的金銀器,可見其普及的程度。金銀器的工藝也更加完善,錘揲、浮雕、鎏金等技藝的進步降低了鑄造成本,並為器形和紋樣的設計保留了更大的空間。像這件鎏金雙龍紋銀盤,就采用了錘壓、鏨刻、鎏金等多種技法,將六瓣葵花形的器型與雙龍紋飾結合起來,充分展示了宋代金銀器高超的制造工藝。

宋人用盤,除了日常餐飲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用途,就是「擺果聞香」。著名的才女李清照在她的【念奴嬌】詞中寫道「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遊春意。」這裏的「冷香」指的就是花果的清香。除了焚香、插花聞香之外,宋人常常將一些香果擺在盤中用來聞香,所用的果大多是蕓香科柑橘屬的香櫞、木瓜、橙子、柑橘之類。宋人還常常用它們為衣服和床帳熏香,宋詞中對此的描寫不少,比如「紅綃帳裏橙猶在」「曲屏深幔綠橙香」「夢回橙在屏風曲」等。後來宋人還專門培育了香櫞中的佛手,佛手香氣更加濃郁,而且可以久放,外形又很特別,深受宋人喜愛。宋代的【證類本草】就曾說佛手「香氛大勝柑橘之類,置衣笥中,則數日香不歇」「人愛其香氣」。因此,盤子也成為宋人擺果聞香的載體,在餐飲之外發展出別樣的用途。

這件鎏金雙龍紋銀盤,最引人註目的便是雙龍騰雲的紋飾。【周易】中有「雲從龍,風從虎」的說法,意思是說龍出現的時候會有雲相伴,老虎出現的時候有風相隨,意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所以出現龍紋時,大多伴隨著雲紋。我們現在熟知的龍的圖案也是在宋代定型的。

作為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的象征,龍紋自然只能由皇室成員使用。這件鎏金雙龍紋銀盤出土於窖藏,雖然不知道它的主人為什麽要將如此精美的器物藏於窖內,但或許正是因為這樣,這件銀器歷經八百余年,雖有部份氧化變黑,但整體卻仍保留了最初清晰的紋理和華麗的色澤,也算是「因禍得福」吧。

以上內容來自【世界博覽】2024年第6期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