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不爭辯,是一種通透

2024-03-03國風

【莊子外篇·秋水】曰:

「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凡夫不可語道。」

人這一生,能碰到是緣分,能說話說到一起是幸運。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相同的認知和想法,誌同道合純屬偶然,觀點不同才是常態!

王誌文曾說過:

「我現在已經不和別人爭吵了,因為我開始意識到,每個人都只能站在自己的認知角度上考慮問題。有錢把事做好,沒錢把人做好,你的好就像一顆糖,吃完就沒了,而你的不好,則像一道傷疤,它會永遠存在。」

愚者好爭高低,智者以退為進。

不爭辯,並不意味著怯懦和軟弱,而是一種通透。

生活中,90%的爭辯都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意見分歧就爭個不停,爭得面紅耳赤,不僅浪費口舌,更是浪費生命和體力。

古語說:「是非曲直苦難辨,自有日月道分明。」

遇到跟自己看法不一致的人,實在沒必要唇槍舌劍地爭論一番,尊重對方的不同,求同存異,方能各自安好。

【論語】裏有這麽一個故事:

有人問子貢一年有幾個季節?

那人說有三個季節,子貢說有四個季節。

兩個人你一句我一句地爭論起來,一時間氣氛緊張,一直僵持不下,子貢就想著讓孔子來裁斷。

兩個人約定:如果那個人說得對,子貢給他磕三個頭;反之,則那個人向子貢磕頭。

子貢本以為孔子一定會站在自己這頭,誰知孔子說,一年只有三季。

無奈之下,子貢只能向那人磕了三個頭,那人贏了,於是高高興興地離開了。

子貢不解,問孔子:「老師一直教我們要誠實做人,我再次請教老師,一年到底有幾個季節?」

這個時候,孔子回答道:「四季。」

面對子貢的疑惑不解,孔子又說道:

「那人一身綠色,你不知道他是螞蚱嗎?螞蚱春生秋死,一生只能經歷三個季節,他根本不知道冬天為何物。你如果跟他爭論下去,何時是個頭呢?」

認知不同,不必爭辯;三觀不同,不必同行。

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不爭辯,不爭不代表理虧,不辯不代表心虛,反而是問心無愧,不屑與之相爭,是非全憑對方定奪,落個逍遙自在。

【道德經】曰: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那些高人很少與人爭辯,因為他們明白,辯是謀事的手段,而不辯是頂級的智慧。

成年人的世界,只篩選,不教育,是非曲直自在人心,只與和自己意見一致的朋友同行,與意見背道而馳的人保持距離,才是真正的社交禮儀。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重要的是彼此舒服。

當一個人在另一個人面前不停地輸出自己的想法,對方如果是個愛爭論的人,那麽一場爭吵就不可避免。

陳果曾說過:

「余生不要和任何人爭辯,哪怕別人說一加一等於七,你都要笑著說你是對的,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寬了,煩惱就沒有了。余生短暫,不要和任何人計較,因為和任何人計較的人,自己先不快樂,所以你要好好的愛自己。」

倘若你提出的意見是正確的,對方心裏未必舒服,倘若你的觀點是錯誤的,難免會令對方怨氣叢生,傷了和氣。

所以說,交往中,不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不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學會保持沈默。

生活應該是開心快樂的,不應該處處計較,處處爭辯,那樣就會錯失美好,只能讓生命留下遺憾。

生活不是辯論場,不需要事事爭個清楚明白。

每個人因為教育背景的不同,家庭環境的不同,註定會造成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觀,能理解對方,能接受不同的聲音,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

任何時候,都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低估別人,你我所有的觀點,都是基於當時的生活環境所產生的。

一旦改變了環境,改變了心境,想法也會跟著改變。

到了那個時候,你再去回想曾經與人因為一點小事爭得不可開交的場景,是那麽的滑稽可笑。

豐子愷曾說:

「心小,小事也會變大;心大,大事也能變小。」

不爭辯,是一種通透。

人生苦短,實在不能將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爭不辯,才是大格局的體現。

生而為人,當擁有智慧,看透不說透,看破不說破,凡事一笑而過,沒必要較真,與人和善就是放過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