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對著超清拓本精讀這篇文章,能很快領悟到王獻之玉版十三行精髓!

2024-04-23國風

以古為師,悉心交流!敬請關註收藏「大成國學堂」!

在我們深入探索書法藝術之林時,王獻之的【玉版十三行】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其藝術風格擺脫了隸書和北魏書法的剛硬與挺拔,以及隸書筆法的明顯特征,轉而追求字形的自然賦予和楷書點畫的和諧結構。

我們必須謹記,在學習楷書之初,不宜以小楷作為入門教材。小楷雖小,卻蘊含著豐富的技術內涵,王獻之和王羲之的技術體系復雜而精深,這些都在一公分左右的字形中得以展現,再經過刻帖,筆觸的細節被進一步簡化,呈現出光潤的點畫形態,而非墨跡的細膩變化。

對於【玉版十三行】,歷史上的評價是體勢秀逸,虛和簡靜、靈秀流美,與文章內涵相得益彰。體勢秀逸展現了其唯美的造型,虛和簡靜體現在點畫的運動態勢中,流動感強烈,點畫之間和諧相生,沒有多余的技術賣弄,簡潔而內涵豐富。靜,則表現在其風神靈秀流美,與秀逸形成呼應。【玉版十三行】的點畫珠圓玉潤,精力充沛,真氣彌漫,每個點畫都醇厚飽滿,字與字之間和諧過渡,錯落有致。整體字勢正面為主,輔以欹側變化,在王獻之的楷書中,我們看不到過於強烈的粗細對比,這體現了晉代文人的自在、自由和自為,以及他們灑脫的風采,充分展現了晉代書法家和文人雅士的筆墨韻味。

在書法的藝術世界裏,王獻之的【玉版十三行】以其獨特的筆墨風格獨步書壇。其筆墨之輕靈、空靈、虛和並非體現在點畫筆觸在紙上的外部躍動,而是深藏於線條中段的實在感。這一點,與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即線條中段的實在性。這種實在性是王獻之楷書區別於隋代楷書的重要特征,它不在於線條中段的起伏變化,而在於點畫交接時的空間處理和用筆的內斂收斂。這正是王獻之與智永【真草千字文】的顯著區別,後者筆觸筆勢外露,明顯展示出毛筆在紙上的映帶技術和轉換技術的細節,而王獻之則將其處理得極其收斂。

在行草書中,由於筆觸的映帶,筆勢的連貫相對容易實作。然而,在內涵豐富、含蓄的楷書中,要做到氣脈貫通則是一大挑戰。在這方面,【玉版十三行】與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有著相似之處。虞世南的書法直接繼承了晉人的韻致,因此在楷書創作中,尤其是基層作者,應多加體察古人點畫交接時的空間關系,遵循「寧斷勿連,寧虛勿實」的原則。

在臨摹王獻之的【玉版十三行】時,可以不使用橫格,以便更自由地感受書寫的節奏和氣息。然而,在深入研究和體察單個字的空間結構時,使用方格輔助則有助於更準確地把握字型的體勢結構。

在臨寫過程中,對筆尖的使用至關重要。我們需要細致觀察每個點畫的形態、疏密以及字勢,同時感受書寫過程中線條的彈性。點畫書寫的起伏賦予作品以韻律感,而字形的圓勢與方勢則是其獨特之處。線的彈性和舒張需透過點畫的生動映帶展現,這種映帶不僅是點畫之間的表象連線,更是勢態上的呼應與生發。在書寫時,點畫內的提按處理得較為弱化,沒有大的起伏,這體現了晉代楷書傳承自隸書的意蘊。例如,其撇畫不像【董美人墓誌】那樣浮華,而更顯質樸。

臨寫【玉版十三行】需在富有節奏的過程中完成點畫的形態和書寫過程。在流暢的圓轉過程中展現豐富的技巧,要求我們對王獻之楷書中的點畫技術有精熟的把握,以便自然流暢地表達。筆墨的運動與人的情緒律動需高度統一,這是達到書寫境界的關鍵。在臨寫時,我們要註意用筆的基調,即點畫的完成需在行書的節律下進行,這樣才能體現出其流美的感覺。這種勢態和節律需要在一定的書寫速度下完成,要求我們對點畫的表達準確,對字形結構和字勢有熟練的掌控,才能在運動中完成書寫。如果書寫過程中過於緩慢或擺動,則無法展現其生動性。因此,我們需要充分體察王獻之如何調動筆墨,完成整體書寫的節律。

在深入探索王獻之的書法風格時,我們需關註其書寫狀態的本質。王獻之的書寫狀態表現為自然流暢,這是在技法、技巧、結構、章法等方面高度熟練的基礎上自然流露出的風格。以此為出發點,我們再來研究【玉版十三行】,便能更深入地理解其內涵。

在臨寫【玉版十三行】時,不應僅僅停留在對單個點畫的刻意塑造上。實際上,【玉版十三行】的點畫並無特殊的形態講究,其獨特之處在於整體的流暢與自然。在不同的部位,折畫的表達方式雖異,但都共有一個特征:平壓。這種技術在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在【董美人墓誌】、在【龍藏寺碑】中均有體現。換言之,唐以前的楷書普遍采用平壓作為轉折的技術。在小楷中,這種點畫內的平壓技術,盡管範圍較小,卻能展現出強烈的力感。點畫與點畫之間的轉折技術,是體現字型構形力量感的重要技術之一。透過這樣的技術處理,王獻之的書法在保持簡潔的同時,也展現了深厚的力量感和結構美。

王獻之的【玉版十三行】在快速的流暢書寫過程中,靜態之處的處理顯得尤為關鍵。初看之下,字型仿佛飛動流轉,但仔細觀察,每一個轉折處都是其骨架結構的重要支撐。特別值得註意的是他的撇畫。在王獻之的書法中,如果存在重與輕、粗與細的對比,那麽這種對比主要體現在撇捺之上。捺畫雖粗,卻以輕快入筆,呈現出動態之美。而撇畫則既有靜態的粗細對比,又在流暢的書寫過程中展現出飛動的態勢。

在王獻之流暢的書寫中,除了轉折處找到了靜態之點,我們是否在撇的起筆前半部份也找到了靜態之點?因此,在運動的趨勢中尋找對應的靜態元素,尤其是撇的起筆處,都是靜態之點。撇畫的靜與動對比在所有點畫中最為顯著。撇畫需要迅速出鋒,但其入筆處必定緩慢,停留時間較長。因此,在撇的靜與動對比之間,因其點畫自身的對比關系,撇的靜態在所有點畫中顯得尤為突出。這時,撇的入筆處便成為與轉折處呼應的重要部份。當兩條線相交,即兩個點畫相交處,便成為最實在的交接,也是靜態之點。

【玉版十三行】的結字遵循自然的收放原則,即根據字的自然造型來完成。與之相比,隋代的【董美人墓誌】雖然也有自然的伸縮,但其整體字形仍保持方形結構,變化後不失字的方正。【玉版十三行】則不刻意將字局限於方形之內,其舒展與舒張的處理更為自由。透過這種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王獻之在處理字形時,對結構的緊與放做了非常恰當的對比處理,這是他在字形伸縮上的巧妙之處。每一個字的字勢都經過了精心的對比變化,相同的點畫書寫結構不同,反映出的神采也就各異。

在王獻之的【玉版十三行】中,除了其獨特的收放關系,對空間處理的巧妙運用也尤為顯著。例如,"嗟"字在左右結構上拉大了點畫間的距離,創造了寬敞的空間感。同樣,"佳"字也是空間處理的佳例,增加了字形的錯動感。盡管王獻之的點畫本身並無奇特之處,但他對字勢的處理卻極為講究,這些都是他在字裏行間展現起伏感的重要元素。

在行與行的空間處理上,王獻之選擇了與字與字之間相近的空間處理方式,使得整體章法看起來既茂密又疏朗,平均而透氣。這是透過對字的大小伸縮、左右挪動以及字本身的空間處理變化實作的。因此,【玉版十三行】雖為小品,卻氣象萬千,為楷書書寫提供了經典的範式。

王獻之用筆的流轉自如、點畫的飛動飄逸、勢態的舒展,加之線條內部平實與中實,共同構成了【玉版十三行】古雅、飄逸、秀麗的藝術風貌。學習【玉版十三行】需要深入理解傳統技術體系,並在隋、唐技術體系的基礎上進行昇華和提升。這對我們書寫楷書、表現楷書藝術風格,乃至提升書寫者的藝術狀態,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們將【 王獻之洛神賦玉版十三行宋拓孤本 】精確復制,作為極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饗書友!請註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無限接近原件超精復制品,不是網上通行的嚴重調色的低精度圖片印刷形態!

欲購專業級【 王獻之洛神賦玉版十三行宋拓孤本 】超清復制件的書友,可點選下面商品卡,品鑒與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