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什麽是大道?
大道 ,其實就是每個人內心本來就有的良知 ,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做的事情,它非常貼近我們,一刻都不能離開。
如果我們離開了大道,那就等於失去了做人的道理,也就不能稱為 真正的人 了.
那還說什麽呢?雖然大道的內容可能很多,成千上萬,數都數不完,但這些都是貼近人心、貼近日常生活的,並不難理解,也並不難實踐。
可是為什麽天下的人都不理解也不實踐呢?難道是老夫子的內容不容易理解、不容易實踐嗎?
其實, 說話是要有宗旨的,那就是我們不用學習就能知道的良知;做事是要有原則的,那就是我們不用學習就能做到的本能。 只要知道說話的宗旨、做事的原則,那麽從自身就能找到好的言辭,從內心就能找到好的行為。
大道就像一條大路一樣 ,哪裏會難理解和難實踐呢? 只要我們能真誠地反省自己,那快樂就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如果我們不知道說話要有宗旨、做事要有原則,而去追求那些高遠廣博的東西,那就是玩物喪誌,越學越雜亂,反而被外物所役使,被情緒所拖累,從而迷失了本來 天性中的良知 。
雖然這樣,但別人知不知道大道,對我來說又有什麽影響呢?我仍然是我。知道我的人少,那我珍視自己的價值也不會改變。因此,聖人穿著最卑賤的衣服,內心卻懷有最寶貴的品德,他們隱居山林,藏身洞穴,只是順應生命的本性,探求天地的規律,來修養自己的身心,至於別人是否理解、是否跟隨,他們一概不管。
這就是為什麽聖人越來越聖明,而愚人越來越愚蠢的原因。
太上老君的話,每一句都是道理,每一字都貼近我們自身。
用道來解釋人,用人來解釋道,沒有比這更容易的了。那還有什麽難理解和難實踐的呢?然而,人們之所以感到困惑,主要是因為道就在身邊卻去遠處尋找,事情本來容易卻去追求復雜的解決辦法。
他們不追求真正的大道,反而去追求那些糟粕和殘余。比如詩詞文章、刑名律法、數學技術之類的學問,學得越多心越亂,事情越繁雜本性越惡劣。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太上老君的道言在當時能被人們普遍接受,而在後世卻成了獨特的觀點。
這主要是因為人們不明白「 言有宗,事有君。」
這個宗旨和原則,就是人自身的「中」。
堯舜傳授的心法 ,無非就是 「允執厥中」 這四個字。後來像 周文王的「純一」、曾子的「慎獨」、王陽明的「良知」,無非都是指人身的這個「中」。 這個「中」字包含的內容很廣。在人身上,一方面是要守住有形的「中」—— 朱熹說:「守中制外」。守中,就是回光返照,註意力集中在臍下一寸三分的地方,保持不即不離的狀態。 另一方面是要守住無形的「中」—— 【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 羅從彥教李延平: 「在靜中觀察喜怒哀樂未發時的狀態,這時沒有聲音沒有顏色,保持警惕和謹慎,自然就能心性安定、神清氣爽,才能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然後人的欲望就容易凈化,天生的理性就會恢復光明。自古以來的聖賢仙佛,都是把這一步作為最初的工夫。 但 開始時需要勉強自己保持中道,最終就能達到自然的中道。 」
三位聖人的名目雖然不同,但總的來說都是 把「中」作為宗旨和原則 。就像我們道教以凝神調息為主,然後回觀本竅,使心達到無心的狀態,氣達到無氣的狀態,這樣才能達到心平氣和。
心不起波瀾就是平,能執守中道就是平,平就在這個「中」裏面。 心在這個「中」裏,就是 丹經裏說的玄關一竅。 當神氣相依,玄關之體已經確立,這就是大道的根源,金丹的開始。至於進火退符、搬運河車等有為有作的行為,總的來說 都要保持謙虛、和順、從容不迫,既不要急於求成,也不要忘記自己的目標。
從有到無,從無又到有,直到有無都不存在,才符合天然的道理。 這就是得到一就能萬事畢,也就是我們 道教的「一以貫之」的宗旨 。學者如果能這樣理解並實踐,那麽太上老君的話就容易理解了,也就不會被旁門左道所迷惑了。如果不知道 「言有宗,事有君。」那就不能算是真正入門,反而可能迷失方向。 如果人們能知道並實踐這些,自然就能從內心得到滿足,而不會向外追求,就像聖人穿著簡陋的衣服卻懷著寶貴的品德,內心始終平靜快樂一樣。
經典參照: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揭懷玉。
「允執厥中」 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yǔn zhí jué zhōng, 意思是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 這個成語出自【尚書·大禹謨】,原文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它是中國古代的修身治國之道,強調內心要中正平糊,行為要不偏不倚,以達到和諧穩定的目標。
【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 這句話完整內容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曾子的「慎獨」: 最早出現在【禮記·中庸】中:「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段話的意思是,道(即真理或道德準則)是不能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不要因為是在別人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而放松自我要求,也不要因為細小的事情而不拘小節。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無人監督時,總是小心謹慎,自覺遵守道德準則。
王陽明的「致良知」 認為每個人都生來具有「四端」,即四種善良的傾向: 惻隱之心(悲憫心)
羞惡之心(羞恥心)辭讓之心(謙讓心)是非之心(對錯判斷力)
【大道至簡】
作者田玄德
大道良知本自存,言行宗旨不離身。
世人迷遠求復雜,忘卻初心失真純。
守中制外心自定,凝神調息氣自勻。
一以貫之得真道,不逐外物自心寧。
大道至簡人易行,良知為基道自明。
言行宗旨心為本,守中調息道自生。
遠離紛擾求清靜,內觀本心見真性。
一得永得道源在,何須靈山菩提僧。
接下來我將繼續以我的淺陋理解,解讀道的秘密一一並公之於眾,有緣人可以關註一下,以防找不到。也請師者多多提出寶貴建議與意見。讓更多人受益。一起見證道對我們的改變。這裏再三謝謝師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