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為什麽國民黨沒有把瀘定橋的鐵索炸斷?

2024-09-06台海

如果1935年5月劉文輝果真炸了瀘定橋,恐怕14年後他也就不敢跟鄧錫候共同起義了,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白瀘定橋當時位於「西康」省境,並且是川康之間的重要交通要道。

駐守大渡河沿岸和瀘定橋的雖然也是川軍部隊,但這支川軍屬於西康省主席劉文輝的第24軍,跟劉湘的川軍不是一回事,那麽劉文輝又是怎麽跑到窮山惡水的西康呢?只因二劉爭川時被劉湘所擊敗。

這個事對大渡河之戰的影響挺重要,也算是老蔣自己釀出來的苦果,四川的軍閥混戰打到1929年左右時,劉文輝、劉湘已經成為勢力最大的兩支。

其中劉文輝的勢力達到全盛期,所部第24軍擁有七個師20多個旅140個團12萬人以上的兵力,還控制著人口稠密、物產豐饒的70余縣,占到四川全境的半數以上。任何一個軍閥,在這樣的狀態下都會有稱霸全川的念頭,劉文輝當然也不例外。

於是劉文輝和劉湘這對「叔侄」就把親戚之情拋在一邊,開始了一山不容二虎的廝殺,從表面上看,劉文輝占據較大的優勢,兵多地廣。然而在地利和「外交」上,實則劉湘更具優勢,因為劉湘控制著重慶和川東,方便得到川外的軍火物資供應,畢竟長江航道在他手裏。

比如1931年,劉文輝以200萬元巨資購進的國外武器裝備,從上海起航經萬縣港時,即被劉湘第21軍的部隊扣留,這就極大影響了劉文輝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

最關鍵的因素是二劉對南京政府的態度不同,劉文輝第24軍的主要將領都是保定系的,在寧漢對立和中原大戰期間,劉文輝要麽支持汪精衛、要麽擁護馮玉祥,總之就是反對蔣某人,換句話說,劉文輝的政治野心要更大一些,希望統一四川軍政之後,還能在全國政治舞台上有一席之地。

而劉湘第21軍都是「速成系」(四川陸軍速成學堂)出身,劉湘也只想當個「四川王」,所以很早提出的「擁蔣統川」口號,取得了老蔣的支持。

簡短截說,二劉大戰的結果是劉文輝大敗,部隊也紛紛倒戈,最終只剩下20000來人的親信隊伍,而劉湘擔心鄧錫侯等其他軍閥完全吞並劉文輝的部隊後難免坐大,決定放劉文輝一馬。

不但停止追擊,還托人給劉文輝捎話:「我幺爸腰桿不能硬,硬就要出事。我不是要搞垮他,主要是壓壓他的氣焰。一筆寫不出兩個劉字,總是一家人嗎。我還是讓他保留部份軍隊,以待西康建省由他任省主席」。

就這樣,曾經是王者的劉文輝瞬間淪落為青銅,1933年帶著20000多殘兵退守川藏交界地帶,也就是後來的西康省,這已經是劉文輝最後的地盤,所以他是認真經營的。

同時也帶來了兩個後遺癥:第一,劉文輝骨子裏面恨死了老蔣,沒有老蔣的幫忙,他不會慘敗到這個境地,第二,西康不容任何勢力染指,誰都不行,一直到抗戰末期,中央軍的勢力都很難滲透進西康。

劉文輝剛剛在西康紮下根來,紅軍長征就路過了這裏,因為紅軍是從滇北的金沙江南來的,一家夥就插入了大渡河左岸,若想透過天全、蘆山前往懋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就必須透過劉文輝的防區。

老蔣在整個長征期間第三次興奮起來,打算讓石達開的事件重演,所以一邊命令薛嶽加緊追擊,一邊命令劉文輝據河死守,必要時一定要炸掉瀘定橋,可是他忘記了,劉文輝最煩的就是他。

因此瀘定橋能夠保全,其實最大的因素就是劉文輝執行老蔣的命令不堅決,對這個曾經幫助劉湘打敗自己的家夥,他有本能的逆反心理,如果是中央軍或者是劉湘的部隊守橋,恐怕兇多吉少了,這是後遺癥之一。

另外一個後遺癥引發的問題是,炸掉瀘定橋,紅軍主力將無法前往四川腹地,難道留在西康跟自己的部隊死磕嗎?前面說了,這是劉文輝最後的老巢,如果紅軍跟川軍第24軍在西康打得兩敗俱傷,當薛嶽的中央軍到來時,西康還能姓劉嗎?

還有一個因素劉文輝也必須考慮,瀘定橋建造起來非常不易,因為大渡河水急浪高,根本無法打樁架橋,而這個鐵索橋是清初時期,集合半個四川的能工巧匠,才利用「索渡原理」造出來的。

全橋鐵件總重達到40余噸,其中鐵鏈重量21噸,13根鐵鏈平均每根重1600公斤,不僅耗資巨大而且工程難度極高,再造一座,在民國時期也極其不易。

因此這樣一座橋炸起來容易,將來重建誰出錢?作為茶馬古道的咽喉之處,一旦交通截斷,西康與四川的貿易將陷於停頓,吃虧的肯定是他劉文輝嘛。

所以在紅軍強渡安順場之時(只有一條船),劉文輝已經判斷出紅軍的前進方向是四川,在西康省境只是路過,既然如此,為什麽要炸橋?所以對老蔣炸橋的命令,劉文輝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認真執行。

地方軍閥是受夾板氣的,雖然劉文輝打定了主意不炸橋,但是瀘定橋卻又必須真守,為什麽呢?因為如果放水明顯的話,老蔣是饒不了他的,王家烈就是前車之鑒。

在劉文輝看來,以一個營加機槍一連、迫擊炮一連死守橋東,同時拆掉鐵索橋上的木板,紅軍沖過來的機率是零。瀘定橋全長不到104米,紅四團奔襲到橋西頭時,橋板已經拆掉80多米,以尋常的軍事眼光來看,武裝過橋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紅軍也做了最壞的打算,在薛嶽追兵甚急的情況下,中革軍委命令已從安順場渡到河右岸的紅1師和幹部團為右縱隊,由劉伯承、聶榮臻指揮北上包抄瀘定,紅軍主力為左縱隊,以紅四團為前鋒奔襲瀘定橋,以奪橋為第一要務。

那麽一旦劉文輝炸橋、或者奪橋不能成功,主席以並不輕松的口吻命令說:「假如兩路不能會合,被分割了,劉、聶就率部隊單獨走,去四川搞個局面」,言外之意,紅一方面軍主力將不得不在康藏邊區堅持鬥爭。

這恐怕也是劉文輝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所以他對阻截紅軍的態度是非常矛盾的,個人判斷,劉文輝當時的真實想法應該是:橋不能炸,炸橋的最大損失方是他自己,老蔣最後一定是卸磨殺驢。

橋還要守,對方方面面都有個交代,如果紅軍奪橋失敗,劉文輝的部隊將坐看紅軍與中央軍決一死戰,如果紅軍奪橋成功,更說明其戰鬥力的強大和自己判斷的正確,而自己的責任也大大減輕,後果並不嚴重。

正是在這樣復雜心態之下,劉文輝的部隊表現出「驚人的」戰鬥力,在安順場,紅一團17個勇士用一條小船強渡大渡河成功,這就是一個加強班的兵力,劉文輝的兵就是用人堆,也應該守得住吧?

結果是潰散了,而這條船最多能裝40人,往返一次需要耗時一個多小時,一晝夜最多能渡過去600人左右,近30000紅軍從這裏過河在時間上已無可能,因為薛嶽的追兵已經進至西昌以北的禮州,距離安順場只有三天的行程了。

然後是在瀘定橋,紅四團22個勇士在沒有橋板的情況下攀索攻擊,兵力也不到一個排,戰鬥中僅犧牲4人,劉文輝的部隊最終還是沒能守住,紅軍突擊隊的戰士們固然英勇,川軍士兵難道都是泥捏的?

在接到命令堵截紅軍之時,劉文輝的部隊已經恢復到六個旅的兵力,如果是全力以赴,守個渡口守個鐵索橋真的非常困難?所以說,川軍第24軍出工不出力,也是紅軍創造戰史奇跡的原因之一。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註意紅軍的前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