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誰造就了統一的中國?(一)

2024-06-26台海

哪個歷史人物推動了中國的統一?答案顯然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他帶領秦國人民創造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自此以後,各個朝代都采用了「皇帝」制度,並建立了統一國家,這似乎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對於漢朝的再次統一,其制度大多繼承了秦朝的制度。歷史學家將秦漢並稱為中華第一帝國。雖然對於漢朝在中國統一歷史上的重要性沒有像秦朝那樣被充分強調,但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地考慮漢朝初期的統治者們的奮鬥和選擇,我們就能明白漢朝再創統一的偉大意義,其實並不亞於秦朝開創統一的功績。總體而言,不論是秦始皇還是漢朝的統治者們,他們都在為了中國的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每一個時期的統治者們都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和選擇,他們的決策和努力都為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無論是哪個朝代,都應該被視為中國統一的重要裏程碑。

【秦的滅亡是咎由自取嗎?】

關於秦朝的統一,歷史教材已經做了詳盡的闡述。的確,秦朝的統一使得「統一」的概念在接下來的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中占據了主導地位。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當時的秦朝人民並未意識到這一點。對於那些親身經歷了秦朝從統一到滅亡的人來說,他們深感秦朝的壽命太過短暫。雖然首次嘗試統一難免會有不足,但人們還是期待更好的未來。然而,秦朝的問題在於其殘酷的統治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這種痛苦在陳勝、吳廣等人的吶喊聲中達到了頂點,人民因此奮起反抗,討伐無道的暴政。最終,這個大一統的國家僅維持了十二年便崩潰了。經過長時間的勞苦和殺戮,人們得出一個結論:秦朝無法拯救中國,皇帝的統治辜負了中國。這種痛苦和失望是如此深刻,以至於秦朝的統治者們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錯誤,這也導致了他們的統治無法長久維持。

在秦朝末期的起義中,陳勝率先挑起了「張楚」的旗幟。隨著趙、燕、齊、魏、韓等國的舊貴族紛紛復國,各路勢力再次並立。反秦的軍隊中,有三個主要力量,那就是陳勝、項羽和劉邦的集團,他們都以「楚」的名義進行戰鬥。楚國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王國之一,代表著與秦國不同的社會制度。在滅秦戰爭和楚漢戰爭中,不僅是統治權的爭奪,更是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較量。六國反抗秦朝的本質是諸侯制度對皇帝制度的反抗和挑戰。到了前207年,秦二世在起義的浪潮中不幸身亡。繼任的子嬰放棄了皇帝的稱號,重新稱自己為秦王,這象征著對諸侯制度的妥協。然而,反抗的聯軍並未停止鬥爭。

劉邦與項羽的軍隊相繼進入關中地區,成功占領了秦朝的領土,徹底結束了秦朝的統治。此時此刻,站在昔日秦帝國廢墟之上,項羽開始以實力為根基,與各路諸侯商議戰後的新秩序。項羽並非沒有想過成為皇帝。他年輕時曾見過秦始皇巡行的壯觀場面,曾說過他有這個能力取代秦始皇。然而,當他真正接近這個夢想時,他並沒有以皇帝自居。因為當時的社會輿論普遍認為,天下人已經苦於秦朝的暴政很久了。秦朝的統一和國家制度沒有經過歷史的檢驗,被視為歷史的慘痛教訓。秦朝的統治僅僅持續了14年,而周朝則延續了800年。在這種形勢下,項羽並未選擇重蹈秦朝的覆轍,而是采取了分封諸侯的策略,自封為西楚霸王來領導各路諸侯。這種做法似乎回到了春秋五霸的老路,周朝與戰國時代的列國制度再次出現。總的來說,項羽在新的歷史時期重新安排了國家秩序,透過分封諸侯來維護穩定。他雖然沒有成為皇帝,但他的領導地位和影響力依然不可小覷。

在秦朝的統治倒塌之後,項羽的霸權主義逐漸嶄露頭角,成為新的沖突焦點。按照反秦公約的約定,率先進入秦國腹地關中的諸侯本應被封為關中王。在這場爭奪中,劉邦先行一步,順利接受秦王的投降。他廢除了嚴苛的法律,提出了「約法三章」,意圖平息民心。與此同時,劉邦集團中的關鍵文官蕭何,迅速收集了秦朝的地圖文書和法律檔,為統治關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項羽的決策卻反復無常。他並沒有按照約定將關中封給劉邦,而是將劉邦遠封至遙遠的巴蜀漢中地區,這一地區的交通條件極為惡劣,仿佛與世隔絕。相反,他將關中分割成三部份,分別封給了三位秦軍降將。這樣的安排既能使他們互相制約,又能有效防備劉邦的勢力擴張。這種做法無疑加劇了各方的矛盾和沖突,也預示著未來可能出現的更大紛爭。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歷史過程呢?歷史中存在武王戰勝紂王後設立「三監」來管控殷商遺民的制度。就像劉邦一樣,對此制度的不滿之聲也層出不窮。燕王被項羽更改封地到遼東,導致他和他的老部下新燕王之間爆發了沖突。同時,齊地也被項羽分裂成三個國家,這激怒了齊相田榮,他透過武力統一了齊地,並成功擊敗了前來幹預的楚軍。趙國的情況也相當復雜,原趙王被改封為代王,而趙國的核心地區則被授予常山王。這讓許多趙國人民感到困惑和痛苦,他們甚至發出了「趙國在哪裏?我找不到那塊地方」的疑問。於是,他們驅逐了項羽任命的常山王,重新擁立了舊趙王。最令人震驚的是項羽對待韓王的冷酷態度。他輕視了韓王在滅秦戰爭中毫無戰功的事實,竟然廢黜並處死了他。當時的項羽,就如同不受歡迎的西楚霸王,人們都對他感到反感。這種混亂僅僅維持了不到半年,山東諸侯間的戰爭再次爆發。當項羽忙於在東線扮演國際警察的角色時,劉邦抓住了機會,迅速襲擊了三秦王並重返關中。

【劉邦為什麽能贏?】

劉邦在鴻門宴上「尿遁」後,是如何戰勝實力強大的項羽呢?歷史學家們常常從性格和領導能力方面去解釋。盡管這些個人因素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忽視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兵源和體制。這就像一個強大武器,大大提高了劉邦軍隊的戰鬥力。雖然秦國已經滅亡,但它曾經成功打敗過六國,這證明其體制在戰爭時期具有巨大優勢。秦國的體制可能無法長期守住江山,但它在攻打江山時卻非常強大。劉邦集團在重回秦國故地後,開始在關中實施「新秦國」的計劃。這個計劃的核心就是恢復了秦朝的法制體制。比如蕭何收集了各種律令圖書,根據這些建立了新的法制。同時,為了增強軍隊實力,他還下令讓從軍的秦人家族免稅一年,大大鼓勵了秦人參與軍隊的積極性。這就像是重新啟用了秦國的戰鬥力基因。原本就兇悍的兵源加上高效率的耕戰體制,使得劉邦軍隊變得更加強大。因此,盡管劉邦和項羽的實力對比懸殊,但因為有了秦國體制的加持,劉邦最終成功戰勝了項羽。

在楚漢相爭的時期,韓信將軍成為最閃耀的軍事巨星。

韓信軍事策略神奇,屢次使用奇特的戰術策略,先後擊敗了項羽旗下的魏國、代國、趙國、燕國以及齊國,最終在北方形成了對楚國的戰略包圍。到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在垓下展開決戰,項羽四面楚歌,無奈之下只能逃走。在烏江邊,他被追兵追上,最終悲壯地選擇了自刎。劉邦則效仿秦始皇,重演了秦朝滅掉六國的歷史。這場戰爭,繼秦朝統一六國及秦朝滅亡之後的又一次關鍵戰役,最終決定中國社會制度的漢朝取得了勝利。在這次戰役中,劉家與項家之戰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韓信如神的戰術及劉邦成功之軌跡令人難忘。在決戰之時,四面楚歌下的英雄面對壓力卻逃脫不成,終究只能無奈的投下他悲壯的一劍。最後劉邦所建立的漢朝成為我們現在的社會制度的基礎。

「漢朝繼承秦朝的制度」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占據秦朝的土地、任用秦朝的人才、以及沿襲秦朝的制度。這三個方面共同構成了「漢承秦制」的核心內容。

劉邦是否有膽量公然恢復秦制,就不怕民眾反抗嗎?他在推行統一的過程中,可謂是小心翼翼,他主要做了三件事。首先,在別人對帝業不抱希望的時候,他堅決地重建了秦國的軍國體制。其次,他以黃老思想為指導,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最後,他還推動了社會經濟的流動,這是漢初統治集團所做的微小但重要的工作。他如此行事,難道就不怕激起大規模的反抗嗎?

秦朝的統治表現出了高效率、嚴格集權和法制化的特征。其戰爭機器一旦啟動,展現出的威力非常強大,而在進行勞民傷財的活動時,效率也極高。關於秦朝的人口資訊,現代學者只能進行大概估算。這裏參照權威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的估算數據,秦朝統一時大約有4000萬人口,而且驚人的是,曾有高達2000萬的人口被征發去服各種兵役和勞役。在沈重的稅收之上,還有近一半的人口被迫承擔額外的苦役,如果民眾不反抗,那簡直是不合常理。

秦朝統一全國後,進行了大規模的建築工程。在北方修建了長城,南方則駐守五嶺。同時,還建造了阿房宮和驪山墓。此外,還修建了直馳道和離宮別館等設施。由於這些工程需要大量勞動力,所以兵役的起役年齡並沒有推遲。據【日漢儀】記載,秦朝的免役年齡大約在六十歲左右,但大部份人卻因服役而死亡,這表明當時役使的繁重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的負擔。

劉邦曾經是秦朝的基層官員,擔任過亭長一職,他對於征兵和勞役的工作有著深刻的理解。他明白秦朝滅亡的原因,因此,他在建立漢朝後,並沒有完全復制秦朝的國家機器。相反,漢政府減輕了稅收,致力於恢復經濟,而不是大規模地開展工程。漢長安城的規模相對較小,旨在盡量減輕人民的負擔。這被歷史記載為「使用秦朝的制度但改變其政策」。漢朝以此證明,那種短暫而殘酷的秦朝統治模式是特殊的,而統一的大帝國也可以與民休息。他們強調,「皇帝」並不一定要是暴君,也可以是一位仁慈的統治者。這種政策使得漢朝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也使得漢朝成為了一個長期穩定、繁榮的朝代。

漢朝的興起不僅是一個朝代更叠的過程,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在秦朝滅亡六國之後,雖然六國貴族的勢力仍然存在,但他們趁反秦大起義的機會迅速復興,最終導致秦朝的覆滅。在漢朝穩固建立後,那些曾在戰國時期身為貴族的人們失去了昔日的權勢。然而,跟隨劉邦征戰天下、立下赫赫戰功的人們,國家賜予了他們爵位,並分配了田地和住房。這使得他們的生活水平糊社會地位迅速提高,形成了所謂的「軍功受益階層」。這一階層大約占據了漢族人口的五分之一,成為了漢朝熱情的支持者和建設者。漢朝的聰明之處在於,它並沒有簡單地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同時保留了郡縣制和分封制,逐漸向大一統過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郡國並列」制度。關於漢朝為何保留分封制,有一種解釋是為了團結像韓信、彭越這樣的實力派人物,防止他們自立門戶或投奔敵對勢力。另一種說法則是為了吸取秦朝的教訓,避免再次出現諸侯孤立無援的局面。總之,漢朝的建立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它不僅改變了政治格局,也提升了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糊社會地位,為後來的繁榮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

除了上述的兩條因素外,還有另一個關鍵原因讓分封制得以保留。這個觀點曾被韓信提出,但被許多人忽視了。韓信在平定齊地後,派人向劉邦傳達了他的想法,他表示齊國地理位置重要且水深,而且離楚國很近。若不設「假王」來穩定局勢,可能難以掌控。為了確保占領區的安寧,他自願出任這個「假王」之位。然而,劉邦聽到這個訊息後非常生氣,大罵韓信忘恩負義。他抱怨說,自己都快被項羽殺了,韓信卻無動於衷,反而想自立為王。劉邦身邊有見識的人見狀急忙踩他一腳,低聲勸道:「你現在全靠韓信翻盤了,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劉邦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利害關系。雖然罵人的話已經出口,但他馬上改用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口氣說,假什麽王啊,大丈夫平定諸侯應當真王。隨即,劉邦宣布立韓信為真正的齊王。簡單來說,韓信的建議雖然一度引起劉邦的憤怒和誤解,但在身邊人的提醒下,劉邦迅速調整態度並認識到其重要性。為了大局考慮,他最終接受了韓信的提議,並立他為真齊王。

在思考這段歷史時,我們不禁要贊嘆,劉邦真是精明,即使責罵他人也能巧妙地轉換話題。韓信也十分含蓄,不直接要求分享江山,而是找了一個看似高尚的理由。看似他不是為了個人的權力,而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但深入研究發現,這個以假王鎮守齊國的設想並非只是找個封王的借口。它揭示了重要的歷史資訊:為何強大的秦朝會迅速崩潰?為何西漢不得不實行分封制度?為何統一的大業如此艱難?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隱藏在這段歷史的深處。

你好,我是鳳葉子來。接下來我會再討論相關問題,並且未來我會和大家一起探索歷史,從中學習並借鑒。期待與你們共同分享知識的旅程。

邀請兩位好友,遊覽江南的名勝古跡,共享萬卷書籍的博大精深,同時我們探討一下未來的人生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