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海峽兩岸觀鳥愛好者共聚明溪

2024-06-26台海

東南網6月25日報道(本網記者 肖曉敏 通訊員 雷玉平)「我觀測野生鳥類已經50多年了,我們中國有11種翠鳥,我就差斑頭大翠鳥沒觀測到,追了它十多年,這次終於在明溪看到它,聽到它。雖然只有短短幾秒鐘,已經很滿足,下次還要來。」6月24日,來自台灣北鳥隊的阮錦松在2024年「觀鳥勝地 自在明溪」海峽兩岸(明溪)觀鳥挑戰賽上說。

海峽兩岸(明溪)觀鳥挑戰賽閉幕式。雷玉平 攝

此次比賽,旨在聚焦發展生態觀鳥產業,進一步打響「觀鳥勝地 自在明溪」品牌,增進兩岸同胞交融互動。來自海峽兩岸近百位愛鳥人士匯聚明溪,共23支參賽隊伍展開激烈角逐,其中有3支隊伍來自台灣。經過評委會審定,本次大賽最終有效記錄174種鳥種數。

兩岸同胞因鳥結緣

「我們和台灣一直有很好的交流和交往。」野生動物攝影師和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資深會員陳林說。

活動現場,阮錦松看到陳林,大聲喊「軍長」,陳林回應,「‘阮爸’十幾年不見」,在明溪,兩位「鳥友」再一次握手相擁。

陳林回憶,之前,因鳥與阮錦松結緣,後又因中華鳳頭燕鷗有了更深入的交流。「2008年,我們在閩江河口濕地發現一只下喙被塑膠管套住的中華鳳頭燕鷗,一直想要幫它取下塑膠管。」後來,從馬祖野鳥會得知,他們也曾在馬祖列島觀察到其蹤跡,還為其取名「小管」。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腹角雉。江月蘭 攝

之後,陳林前往台灣,在台灣又與阮錦松有了一段共同觀察野生鳥類的經歷。

鳥的緣分一直延續,緊緊地將兩岸的「鳥友」心「系」在一起。2024年,也是因為鳥,因為「觀鳥勝地 自在明溪」海峽兩岸(明溪)觀鳥挑戰賽,阮錦松來到三明市明溪縣,陳林說,「我在明溪拍鳥拍攝了十幾年,明天我帶你去找斑頭大翠鳥。」

2017年,陳林在明溪第一次拍攝到斑頭大翠鳥。為了這種鳥,他關註明溪,深入明溪拍鳥,有一個月往返福州和明溪14次的經歷,就是為了「追鳥」。

當年,陳林在明溪縣中溪村尋找菖蒲,他說「這個環境和當時在三明將樂隴西山拍攝到斑頭大翠鳥的環境很像」,話音剛落,「嗖」的一聲,他看到一道藍光飛過。一路尋找,「前方好像就是那只鳥」,他拿起望遠鏡觀鳥,「真的是斑頭大翠鳥」。

為了更好地保護鳥種,更好地記錄下該鳥種的繁殖全過程,當年他沒有對外宣傳明溪有這種稀有鳥種。

此後,隨著斑頭大翠鳥訊息的傳出,國內外的鳥類攝影愛好者紛紛來明溪「追鳥」。

據悉,明溪縣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位於國際候鳥遷徙通道中的東亞——澳洲通道上,是亞洲東部鳥類遷徙的重要停歇站和夏候鳥繁殖地,現有野生鳥類344種,有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白腿小隼、斑頭大翠鳥等30多種明星或高光鳥種,獲評「中國黃腹角雉之鄉」等,每年吸引近3萬名遊客觀鳥拍鳥,在全國觀鳥圈打響了知名度,成為國內重要觀鳥基地。

兩岸同胞共觀鳥共護鳥

同則通,交流則情深。以鳥為媒,以鳥會友,兩岸的「鳥友」在攝影技術和保護野生動物方面的不斷交流,讓他們越走越近。

參賽隊觀察野生鳥類。雷玉平 攝

參加此次比賽的台灣選手,沈妤蓮說,自己是做鳥類研究的,這次印象最深刻的是跟大家一起賞鳥、找鳥,沿著溪流慢慢尋找。「很享受這個感覺,一群人沿途一起聊天、分享感覺,尤其是兩岸之間的交流,我個人覺得蠻好的。」

「這次挑戰賽在夏天,時值鳥類繁殖季節,鳥類活動比較隱秘,此次比賽能觀察到174種鳥類,成績非常不錯。借助觀鳥挑戰賽這個平台,兩岸同胞又走到一起,透過觀鳥能有更多的接觸和了解。」西南林業大學教授、雲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會長韓聯憲說。

「全世界的鳥種有1萬多種,我自己已經看了3000多種,我的目標是觀看5000多種。如果只在台灣觀鳥,最多只有600多種,相比去國外觀鳥,當然來大陸更方便,話講得通,成本也更低。」「一個鳥種的消失,緊接著一定會有很多種物種的消失。」「台灣和大陸同屬於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需要大家一起來保護。」阮錦松說。

保護生態,愛鳥、護鳥一直在路上……將來會有更多的鳥群飛翔在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和海峽兩岸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