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從「香餑餑」到「往死裏整」,搞不了中國就搞印度?美國對印下手

2024-08-28台海
影片載入中...

印度,這個名字在過去幾年裏頻繁出現在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伴隨著「人口紅利」、「世界工廠接班人」、「下一個超級大國」等標簽,風頭一時無兩。華爾街的金融巨鱷們對這片土地充滿期待,仿佛看到了下一個金磚閃耀。

然而,國際政治舞台的風雲變幻莫測,前幾天還是座上賓,轉眼間就可能淪為棄子。最近,一股微妙的變化正在美印關系間蔓延,曾經被視為「香餑餑」的印度,似乎正在變成燙手的山芋。

美國,這個習慣於在國際舞台上呼風喚雨的超級大國,近年來卻在「去中國化」的迷局中越陷越深,可謂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中國經濟的韌性、科技的進步、軍事實力的提升,都讓美國倍感壓力。意識到「去中國化」這條路走不通,美國便開始調整戰略方向,將目光投向了正在崛起的印度,試圖復制「去中國化」的劇本,上演一出「去印度化」的鬧劇。

美國對華戰略目標清晰明確:遏制中國崛起,維護自身霸權地位。為此,美國不惜動用各種手段,從貿易戰、科技戰到地緣政治博弈,可謂無所不用其極,試圖將中國排除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之外,阻礙中國的發展行程。

特朗普政府時期發起的貿易戰,以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為主要手段,企圖透過經濟手段迫使中國屈服。然而,這一招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中國不僅沒有被壓垮,反而在壓力下加速轉型升級,不斷增強自身經濟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更重要的是,中國積極倡導「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國家加強合作,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有效地打破了美國的封鎖企圖。

在科技領域,美國對中國采取了技術封鎖、芯片禁運等一系列措施,試圖扼殺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然而,這些打壓反而激發了中國自主創新的決心和能力。華為公司在5G技術領域的突破,以及中國芯片制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快速發展,都證明了美國的技術封鎖不僅沒有奏效,反而促進了中國科技實力的提升。

在軍事領域,中國近年來不斷推進軍事現代化建設,在東海、南海、台海等敏感地區展現出強大的軍事實力,有效震懾了域外勢力的挑釁行為。中國軍力的提升讓美國在處理台灣問題、南海問題等問題時不得不更加謹慎,也讓美國意識到,依靠軍事手段來遏制中國已經越來越不現實。

而言之,美國的「去中國化」戰略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反而讓自身陷入困境。中國經濟的韌性、科技的進步、軍事實力的提升,都表明中國有能力應對來自美國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去中國化」戰略損害了美國自身的利益,導致美國企業成本上升、市場份額減少,甚至引發美國國內的反對聲音。

進入21世紀以來,印度憑借著「人口紅利」、英語普及率高、IT外包服務快速發展等優勢,經濟發展迅速,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逐漸成為國際舞台上不可忽視的力量。

印度的崛起自然引起了美國的註意,但與對中國的態度不同,美國對印度采取了一種更加復雜微妙的策略,可以概括為「拉攏-遏制」兩面手法。

一方面,美國試圖將印度打造成遏制中國崛起的一枚棋子,在地緣政治博弈中利用印度來制衡中國的影響力。因此,美國在資訊科技、軍工等領域加強與印度的合作,向印度提供技術支持和武器裝備,並積極拉攏印度加入「印太戰略」等地緣政治聯盟。

另一方面,美國對印度的崛起也抱有一定的戒心,擔心印度最終會成為第二個中國,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因此,美國在與印度合作的同時,也設定了重重限制,尤其是在高科技產品和核心技術轉讓方面,美國始終對印度保持高度警惕,生怕印度獲得關鍵技術後擺脫美國的控制,成為另一個競爭對手。

盡管印度在表面上對美國表現出合作姿態,但印度在骨子裏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並不會輕易成為美國的棋子。 印度積極參與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多邊機制,並加強與俄羅斯、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合作,試圖在國際舞台上構建更加多元化的外交關系, 以此來提升自身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避免過度依賴美國。

印度的「不確定性」讓美國感到不安, 也讓美國開始重新審視對印戰略。 美國意識到, 印度並不想成為第二個中國, 更不想被卷入中美之間的對抗。 印度的目標是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全球性大國, 這與美國維護自身霸權地位的目標顯然存在沖突。

在這種背景下, 「去印度化」的苗頭開始在美國政界和商界浮現。一些美國政客開始鼓吹印度「靠不住」, 指責印度在貿易、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損害美國利益。 美國政府也開始采取一些實際行動, 限制對印度的高科技出口, 並收緊對印度公民的簽證政策。

面對美國日益明顯的遏制企圖, 印度並沒有選擇坐以待斃, 而是積極尋求應對之策, 試圖在中美之間找到一條平衡之道, 維護自身的利益。

在外交方面, 印度繼續奉行「多頭下註」的策略, 不與任何一個大國結盟, 也不與任何一個大國為敵。 印度積極發展與俄羅斯、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關系, 以此來分化美國的壓力, 並在國際舞台上爭取更大的發言權。 例如, 印度在俄烏沖突中拒絕譴責俄羅斯, 堅持從俄羅斯進口石油, 並拒絕跟隨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制裁, 這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美國的權威, 也展現出印度維護自身利益的決心。

在經濟方面, 印度正在大力推行「印度制造」計劃, 試圖擺脫對外國資本和技術的依賴, 提升本土制造業的競爭力。 印度希望透過發展制造業來創造就業機會, 提升經濟實力, 並最終實作「印度夢」。 此外, 印度也在積極發展數碼經濟, 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並加強與俄羅斯、中東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 以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在軍事方面, 印度一方面繼續從美國、俄羅斯、法國等國購買先進武器裝備, 另一方面也在積極發展自身的軍工產業, 試圖實作武器裝備的國產化。 印度的目標是打造一支能夠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強大軍隊, 並以此來提升印度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

美國從「去中國化」到「去印度化」的戰略轉變, 反映出美國維護自身霸權地位的焦慮和困境。 然而, 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 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 更無法透過打壓其他國家來維持自身的優勢地位。 美國「去X化」的思維是逆時代潮流而動, 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只有摒棄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 倡導合作共贏, 才能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