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啥年代了,咋還停電?唉~
之前總是看網友們胡侃,說統一後要在台灣海峽修建至少3座跨海大橋,或幹脆填平海峽算了。
如今看來,頭等大事還是先拉幾條海底電纜過去吧~
7月9日,據「TVBS新聞網」訊息,金門在當日中午發生全島大停電。涉及辦公機關、民間企業、居民共計4萬多戶;甚至於影響到交通訊號燈和「小三通」。
作為台灣省與大陸的最「前哨」,金門地方小,供電能力弱、保障能力差也就罷了。關於停電這件事,在台灣島內竟然也是屢見不鮮。例如僅比金門島停電晚半小時,高雄市的鳳山區、小港區、前鎮區及大寮區等地也在當天停電了,造成20248戶受影響。雖然在8分鐘之後恢復供電,依然引起了市民的強烈不滿;追問「這次又什麽理由了」?大罵「熱死人了!怎麽大熱天正午停電?!」更有市民給出原因說「一定是松鼠」……
金門和高雄的民怨還沒平息,7月17日,台北市的湖區大湖山莊街、內湖路二段、成功路四段、大湖街一帶又在當晚21時41分突然停電。共有3279多戶受影響;還造成2男3女受困2部電梯內,不得不由台北市消防局人員救出。
根據「台灣電力公司(以下簡稱:台電)」對上述停電事故給出的解釋,金門是因為金門塔山電廠一機組故障;高雄市的停電原因是某「變電所保護開關動作」(跳閘);而台北市「主因為地下出口電纜不良,導致民權變電所饋線跳脫…」。
綜合以上3起事件,表面上是酷熱天氣下,用電需求猛增,路線負荷大,路線及器材老化造成的;與台電對外「一再宣稱不缺電」相吻合。可實際上,這與國民黨民意代表陳玉珍所質疑的——台灣到底缺不缺電?又不謀而合,台灣島內就是缺電!不然也不會喊出「用愛發電」!也可以說,民進黨當局的黑歷史,幾乎與停電相輔相成,被「缺電」揭示得淋漓盡致!
例如在2022年3月3日上午,美國前政府官員蓬佩奧竄台時,蓬的專車剛一駛入台北市,就被四周如熱鍋螞蟻般亂轉的車流所裹挾。行程瞬間打亂,蓬蔡之約遲到,打了臉不說;起因是交通訊號燈停擺,根本原因竟然是——全台又雙叒停電了!
台當局在需要長臉時都保證不了不停電,那還有什麽能阻止停電呢?
除7月份的這幾次停電事故,今年4月以來,僅桃園市就累計發生40多次停電事故。自本世紀以來,全島上規模的停電已發生過5次了,其中去年和今年就有三次。除了2022年3月3日,在「蓬蔡之約「期間造成的12小時大停電;2021年5月13日的1010萬戶斷電,以及12月12日的「1212大停電」;還有2017年8月15日,史稱「815大停電」的停電事故,波及17個縣市共99個鄉鎮區的600萬戶,占全島面積的3/4以上,甚至造成醫院手術無法進行,居民供水停止,銀行、手機服務業務癱瘓;發生在1999年7月29日的「729大停電」,更是導致台灣鐵路中斷、台股重挫;以20億新台幣的損失和「經濟部長」下台而終了……
在資深的電力人士眼中,停電和缺電是兩碼事;這其中牽扯的原因方方面面。比如一個區域電網的冗余,就有觀點認為,台灣電網本質上就是一個孤島電網。其全年尖峰負載約37070MW,基本是北京+天津的負荷總和。但是呢,卻受限於不能像北京、天津那樣,在「飽和時」分流,在不足時聚力,好壞全靠一網承擔。而且台灣電網的備載容量平均值只有6.86%,不及北美電力可靠性委員會(NERC)推薦的一半(15%)。
以被譽為台灣工業明珠的「台積電」為例;其2021年的耗電量191.9億度,占台灣總售電量的7.2%;2025年或將占到全台的12.5%。台積電若根據生產調整用電或離線,居民夏冬用電量的不同,很容易給台電網造成沖擊,釀成電網癱瘓或全島停電……
而島內停電事故頻發,又不全是大戶擠兌、季節性供需矛盾、海島型電力系統的局限性所致。上述多起事故中,只有3起與發電機組故障有關,哪怕是「萬隆變電所爆炸」這類的惡性事故,都不是主要因素。更多的是台灣電力公司作為全島電力的壟斷資本,是徹頭徹尾的「球員兼裁判」。經營中存在系統管理、應急管理和救援能力不足;業務能力欠佳造成的操作失誤比比皆是。例如2022年3月3日,在斷路器絕緣氣體不足的情況下操作開關;2021年的器材驗收疏忽;甚至於因供應商傳輸天然氣延誤而造成停電……
另外,器材陳舊老化、投資不足、產業結構調整不及時,政策執行不力與政治因素的影響,讓人的因素占到了大頭。可以說,造成台灣大停電的根本原因,是「三分短板 七分人禍」。
對於一個面積只有3.6萬平方千米,要養活大小若幹工廠和2341.9萬人口的封閉區域而言,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就是你說你不缺電,可是——電從哪裏來?果真是靠點滿「用愛發電」科技樹發的電嗎?
台灣作為一個化石能源極其缺乏的海島,其電業歷史最遠可追溯到清光緒14年(1888年)。日據時期,可供發電的最優能源依舊是水力。
上世紀70-80年代,島內步日本的後塵,陸續建造了3座核電廠。這也是梳理台灣的停電史,也只截止至上世紀90年代的原因。因為截止2016年, 由3座核電廠(第4座封存)、11座水電站、11座火力發電廠共同組建的發電設施,以年4213.25萬瓦的發電量,極大保證了台灣省的電力穩定和能源安全。
然而,1986年的「切爾諾貝爾」核事故,為島內後來「倒核」埋下了種子。蔣公子死前「開黨禁」,以及後來民進黨為打擊國民黨和攫取支持率,開始組織各種「反核電」遊行,成了台灣缺電的幕後推手。民進黨以近似洗腦的方式,向台灣普通人灌輸「核電有害」的觀念,使民眾「談核色變」,最終釀成遊行示威。2013年的「三零九反核大遊行」,有「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150個民間團體共計22萬人參加;2014年的「308全台廢核大遊行」;2014年4月26日的凱道反核、忠孝西路反核遊行等,導致台灣籌建的第4座核電廠淪為黨爭犧牲品。
所謂的「核電有害」,從2021年數據上看,其核發電占比也不過是9.6%,遠低於天然氣與煤炭兩種火力發電81.5%的占比,基本站不住腳。
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後,民進黨鼓動的「反核電」遊行,又演變成只要是「發電」就反對!例如核電廠不安全,反對!水電站破壞水文環境,反對!火電廠汙染大,反對!風力發電影響鳥類棲息,反對!太陽能發電存在光汙染,反對……
如今,在「核四廠暫時封存停工」,民進黨重拾「2025年完成非核家園」計劃,賴上台後未及時調整「非核」政策;以及「核三1號機」在7月除役等事件疊加在一起,台灣未來大停電的事實已坐實。絕非民進黨一句,不會讓民眾只能在「缺電」與「核電」之間二選一所能改觀!
事實上,台灣真的陷入了不得不「用愛發電」的怪圈中!「用愛發電」在島內由來已久,還在「815大停電」中,被蔡某人用來求原諒的借口。近年來,隨著島內因缺電而頻繁停電,「用愛發電」逐漸淪為民眾表達不滿的調侃,早已失去了「倒核」時的神聖感。
面對台當局能源轉型政策和實際情況脫節,「非核家園」政策關於到2025年,實作能源結構以燃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僅完成了15.1%)的「532」架構已很難完成。
核電和火力發電減少導致的供電空缺,未來或只有等大陸的電力供應才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