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體育

鄭欽文澳網奪亞再次證明:越商業化的體育專案越不適合中國

2024-02-12體育

作為一名籃球迷,我經常會關註和解讀各類體育賽事。最近,Australian Open女單決賽中,中國選手鄭欽文奪得亞軍,令人驚喜。多年來,我們習慣看到中國選手在這類世界頂級商業賽事中難有建樹,這一次鄭欽文的突破,足以煽動每一個中國球迷,也引發我對中國體育發展模式的思考。

我們知道,無論是足球、籃球,還是高爾夫、網球等商業氣息更濃的體育專案,中國運動員的表現都較為堪憂。那麽,中國體育的發展道路該何去何從?我們又該如何提高運動員的競技水平?這是本文打算探討的話題。

鄭欽文的成功來之不易。與中國網球傳統的集中式培養模式不同,她走上了商業化的培養道路——脫離國家隊系統,選擇個人訓練方式,持之以恒地在國外接受專業教練的指導,透過參加商業賽事磨練自我。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商業化培養模式的力量。

事實上,中國網球史上最成功的兩位選手李娜和鄭欽文,均是透過這種「半商業化」路徑崛起的。

由此,我們不禁要問,缺乏商業化機制的國家隊體系,是否還適合當今中國體育發展的需要?

這並非個案。我們發現,一系列商業氣息更濃的體育專案,如足球、籃球、高爾夫、橄欖球等,中國隊和運動員的表現都十分令人失望。

反觀那些商業氛圍較淡的專案,如舉重、射擊、乒乓球等,我們的運動員則繼續保持著強勢。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傳統體育體制與當下商業化浪潮格格不入。這也是中國運動員在商業專案上表現堪憂的根本原因。

究其原因,中國的體育體制與商業化運動的需求之間存在著結構性的矛盾。比如在選材方面,中國的體育系統更看重運動員的身體條件,而非專項技能;在培養模式上,集中統一的訓練難以激發運動員的個性和潛力;在組織形式上,封閉的國家隊體系拒絕汲取會資源......

正因為這樣的體制僵化和自我封閉,導致中國運動員在商業化的競技領域裏再難有建樹。

所以,我認為中國體育如果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因應形勢,改革現有的體制與機制,與商業化的潮流相適應。

具體來說,在選材方面,應更看重運動員的專項技能,而不僅僅是身體條件;在培養模式上,應該鼓勵個人化發展,開拓多種商業化的培養途徑;在組織形式上,則應打破封閉,大力吸納社會資源和力量,創立多種運動員商業化的培訓基地......

只有這樣,中國體育才能實作傳統優勢的繼承和商業化的融合,最終推動中國運動員的整體實力不斷增強。

當然,如何在傳承優秀傳統與商業化發展間找到平衡,實作科學有序的改革,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努力和討論。

在這一行程中,你認為中國體育的改革應該遵循什麽樣的原則和方向?歡迎你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