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學習科學要從身邊事開始

2024-03-20辟謠

參考訊息網3月19日報道 【日本經濟新聞】近日發表題為【學習科學知識 追蹤最新動態 讀懂未來趨勢】的文章,作者是竹下敦宣,編譯如下:

當聽到「科學」一詞時你們會產生什麽印象呢?有人可能因為是文科生而與「科學」無緣,但理科生也未必了解詳情。從人工智能(AI)到醫療物資,當代社會充滿了由科學進步帶來的技術和產品。我們要不要嘗試在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所學到的科學知識?

為什麽要學科學?或許很多人都會想到自己高中時代因物理公式太過艱深而受挫的痛苦經歷。

另一方面,致力於成為科學家、每日在大學實驗室裏苦心鉆研的學生也大有人在。政府為鼓勵更多人從事與數碼和脫碳等未來可期的領域相關的工作,提出將擴招理科專業。

據說,「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可能已成常識,但這一學說被人類廣泛接受也不過是距今500年前的事情,即天文觀測技術有所發展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從對天體運動的觀測中,那些對地心說持懷疑態度的人發現了地球繞著太陽執行的真相。

科學就是從對習以為常之事的樸素質疑開始的。產生疑問、想要探尋真相的好奇心就是原動力。學科學也有助於培養好奇心。

我有一個建議,大家在學習科學時可以從身邊事開始。「為什麽會燃燒起火」「流動電話是怎麽實作通話的」「癌癥是如何產生的」,透過提出問題,你將收獲新知。科學就是從產生疑問到一步步經歷假說、求證、觀察,直到獲得新知的歷程。

科學的另一個作用就是利用自然的原理催生新的技術。在始於英國的工業革命中,人類發明了蒸汽機。將蒸汽這種化學反應轉變為動力的技術由此出現,最終誕生了機床和鐵路,人類的生活質素也得到飛躍式提升。

這種科學催生新技術的流變在「科學家」真正登上歷史舞台的20世紀開始加速,20世紀也因此被稱為「科學世紀」。從飛機、電視、半導體到互聯網,支撐當代社會的新技術層出不窮。曾經,環球旅行需要數十天,如今只需要十幾個小時。

大流行期間,疫苗在很短的時間問世,有效阻止了傳染病進一步蔓延。那些為疫苗研發做出貢獻的研究者也獲得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可以說這是新科學的進步為人類社會做出的又一大貢獻。

或許也有學生會對科學的飛速進步感到不安,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可能要算AI。由於輕易能夠寫成堪比內行的文章,能否在授課環節使用AI也在一些大學引發討論。AI一方面便利了我們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被指可能會奪走人類的工作。

雖然不必過分擔憂,但從現在開始,一邊密切關註AI的發展動向,一邊好好經營畢業後的生活還是非常重要的。科學的進步在某種程度上也能讓我們預見未來。新的發現和發明正在不斷進入我們的生活。100年前科幻小說中出現過的太空探索和無線通訊,如今已經走入尋常人的生活,類似的例子不勝列舉。

沒有哪一天的新聞中會少了有關全球暖化、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核電等與科學相關的報道。當你們走入社會、進入各行各業後,可能總會遇到需要科學知識在場的情況。

即便如此,理解科學的全貌也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有些研究領域分得很細、研究得也很深入,若非專家,的確很難弄懂。

所以重要的是做好心理準備,在俯瞰全域的同時持續跟蹤最新動態。我們的資訊源不只有互聯網,不要忘了書籍、報紙和雜誌。希望大家不要對與科學進步相關的資訊抱有偏見,在不斷更新知識儲備的同時主動拓寬人生之路。

從人工智能到醫療物資,當代社會充滿了由科學進步帶來的技術和產品。(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