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解碼「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成都:惠民服務可感可及 發展成果共建共享

2024-03-08辟謠

中新網成都3月8日電 (記者 嶽依桐)四川省成都市是一座人口逾2100萬的超大城市。擁有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這座城市仍堅持以人為本,用心用情辦好每一件民生「小事」。在這裏,惠民服務在城市生活各領域可感可及,發展成果也與所有市民共建共享。

在成都,兒童得到了全社會的悉心關愛。小朋友們在青羊區金沙街道金鳳社區活動中心做遊戲。程青軒 供圖

打造全齡友好包容社會

在此前舉辦的成都市總工會女職工流動課堂——關愛護身心情暖「半邊天」職工健康守護活動上,受邀而來的知名專家教授開展面對面義診服務,還提供豐富多樣的健康體驗,並邀請四川省紅十字會為女職工們開展AED及心肺復蘇培訓。

此外,現場還配套開展插花、茶藝公益課程,照片打卡,趣味猜謎贈宣傳文創和「城市職人集」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女職工們興致盎然,爭先體驗喜歡的專案,並相互交流、拍照留念,現場一片其樂融融之景象。

成都市總工會女職工流動課堂——關愛護身心情暖「半邊天」職工健康守護活動現場。成都市總工會供圖

僅2023年,成都市各級工會累計開展女職工流動課堂、講座228期,覆蓋超過20萬人次。該系列活動是成都關愛女性的舉措之一,這座城市一直聚焦女性權益最佳化。此前成都市印發的【成都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提出包括推進宮頸癌綜合防控試點工作、將加大消除就業性別歧視工作力度、促進男女平等分擔家務等方面的規劃。

成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可謂多姿多彩:隨處可見的運動設施、開設多元課程的老年大學、種類豐富的社區活動和修在「家門口」的養老院……

近年來,成都不斷推進全齡友好包容社會營建工程,「一老一幼」是大多數家庭的主要關切。據了解,成都正加速實施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行動,持續推進「養老服務」向「為老服務」轉變。

2018年,成都開始探索推行嵌入式養老服務,將社會專業養老機構的服務引入社區,打造一個個「家門口」的養老院。金牛區營門口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就是其中之一。老人在這裏可以享受到包括助餐、日間照料、醫療護理等在內的專業服務。

比如為了讓老年人安心用餐,助餐點會提供兒童餐及兒童看護服務;針對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誌願者還提供免費送餐上門的服務。「很方便,飯菜好吃,服務也很貼心。」68歲的社區居民羅婆婆說。

金牛區沙河源街道友聯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為當地老年人提供了便捷、專業的服務。程錦供圖

目前,成都兒童友好社區覆蓋率不低於50%,公共場合幾乎都有母嬰友好設施,帶娃出門再也不用全家出動。而在營門口街道花照壁社區,小朋友還以觀察員、參與者等多重身份參與社區建設。

走進該社區兒童之家,嬰幼兒托育、兒童手作工坊、非遺體驗室、兒童閱讀角等一應俱全,為各年齡階層兒童提供交流學習的一方天地。「孩子有了去處,家長也能解放雙手。」社區居民陳先生說。平時經常帶5歲的兒子到這裏來玩,孩子和自己也在社區舉辦的各種親子活動中收獲頗多。

都說成都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不想走」的背後,是男女老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是成都用心用情關愛每一位居民的努力。

多措並舉關愛重點人群

拿起衍紙筆,將紙條輕輕卷進去,做成一個緊卷……溫江區公平街道殘疾人衍匠文創基地內,一群殘疾人正細心制作著專為婦女節設計的「女神」系列衍紙工藝品。一個個形狀不同的紙卷經過組合,成為一件件藝術品,也是殘疾人增收的「法寶」。

「衍匠」殘疾人文創團隊和其創作的文創產品合影。何畔攝

近年來,成都市文創產業持續「蝶變」,也讓殘疾人有了更為廣闊的舞台。2023年起成都大力推動「美麗工坊」殘疾人文創產品精品化發展,引入社會專業機構,透過集專業化管理、精準化服務、社會化營運、公益性助殘於一體的營運模式,助力殘疾人實作就近便利就業增收。

截至目前,成都全市已打造「美麗工坊」生產基地12個,殘疾人文創工作室(工坊)10個,殘疾人非遺及文創專案33個,殘疾人文創手作產品涵蓋瓷胎竹編、雙面蜀繡、剪紙等23類、178種。其中,羌繡、棕編、藤編等7個專案已基本形成產業鏈條,產品遠銷海外。

「成都新十二月市之美麗工坊·幸福集市」系列主題助殘活動現場。成都市殘聯供圖

「感謝美麗工坊就業增收專案為殘疾人打造了如此優質的集市,正是有了大家的支持,我們才能有這樣的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日前,參加完「成都新十二月市之美麗工坊·幸福集市」系列主題助殘活動的聽力殘疾人琳琳如是說。

據統計,成都共有30多萬殘疾人,但在城市發展建設的過程中,沒有落下任何人。無障礙設施不斷完善、各類助殘活動持續開展,為幫助殘疾人更好地生活,成都多措並舉、腳步不停。

為了更好關愛獨居殘疾人、行動不便殘疾人、智力和精神殘疾人等重點特殊人群,成都還依托「微網實格」和殘疾人組織體系,常態化制度化開展「敲門行動」,走訪慰問殘疾人家庭,掌握和解決殘疾人的「急難愁盼」問題。

建成愛心慈善超市100個以上,新建公益慈善基金1000只,完成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2000戶以上,推動「美麗工坊」殘疾人文創產品精品化發展……大城無小事,成都致力於讓每一位市民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溫暖和社會的溫度,而一點點城市微光,匯聚成磅礴的動人力量。

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裏」

菜市場與閱讀,看似不甚搭配,卻在成都實作完美聯動。截至目前,成都已在農貿市場建成開放32個「菜市書屋」,冀在滿足市民休息、閱讀需求的同時,也為鬧市添上一抹書卷氣。

書籍是精神世界,菜市場是填飽肚子,兩個都是人生的必需品。每天都有好吃的,有好書讀,就是人世間最幸福的事兒。目前,成都還有38個「菜市書屋」在建,未來也將按照因地制宜原則持續推進建設。

成都益民菜市東苑店的「菜市書屋」雖面積不大,但桌椅、應急藥箱、飲水機等配備齊全,十分溫馨。書架上的圖書以菜譜、家政培訓、作文寫作、健康養生、文學名著等為主,每日前來閱讀的商戶、市民絡繹不絕。

菜市書屋已成為附近市民、商戶閱讀休憩的好去處。成都益民集團供圖

在該市場賣了3年海鮮的蔣老板只要有空,就會到書屋坐坐,平日裏忙著做生意,他很難抽出時間去圖書館等場所看書學習,建在市場內的書屋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蔣老板熱衷於從書本上學習各類海鮮的處理和烹飪方式,並作為附加服務分享給顧客。「攤位的銷量都提高了。」

小書屋,大民生。一半煙火,一半書香,糅合成這座城市最宜人的幸福溫度。「菜市書屋」只是成都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裏」的創新嘗試之一。圖書館、書店、社區讀書角、小區閱讀室……一個個基層文化設施星羅棋布,將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落實到群眾身邊。

2024年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更是鮮明提出,要推進基層文化設施「親民化」改造,創新實施「菜市書屋」等文化惠民專案,在街區、綠地等建設一批家門口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這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正滿懷溫情,不斷完善、創新基層文化設施建設。

成都已經連續15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幸福是什麽?是一個個向好喜人的數據,是經濟、生態、文化、消費等多個維度的考量,更是普通市民最樸素願望的實作。而這座有溫度的城市,始終用心用情,實作市民們一個又一個關於幸福的願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