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馬上評|虛構「遼寧理工大學」的學術騙子為何一路暢通

2024-06-29辟謠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接獲多個領域的學者爆料,一名自稱「遼寧理工大學教授魏新河」的人士,近年來頻頻參加多地高校的學術會議,疑似身份造假。

「遼寧理工大學教授魏新河」「遼寧理工大學魏鑫」,這樣的頭銜和身份,看起來比較常見。然而,只要稍加查詢,就能發現中國並沒有「遼寧理工大學」。與其名字相近的遼寧理工學院和遼寧理工職業大學也證實,兩所學校不存在名叫「魏新河」「魏鑫」「魏新」的教職人員。

杜撰一所子虛烏有的大學,還使用多個名字當馬甲,這個「魏教授」恐怕屬於徹頭徹尾的學術騙子。透過混跡於各類學術論壇、研討會,不斷撈得參加「學術活動」的聲譽,更加鞏固了自己「大學教授」的地位。不難想象,這背後蘊藏著不容忽視的不當利益,比如利用學者的身份撈取講課費、咨詢費、顧問費等。

很多領域都存在編造虛假身份的騙子,但學術領域騙子招搖過市,無疑更容易讓人產生「斯文掃地」之感。「魏新河」混跡於傳統文化、思政教育、新聞理論研究、法學等多個領域,相關活動被正規學術機構公開宣傳,這樣的學術騙子所過之處,汙染著學術圈的風氣,損害著學術共同體的聲譽。

如今,揪出「魏新河」這樣的學術騙子,令其所作所為在陽光下曝光,是阻止其繼續行騙、維護學術交流秩序的必要之舉。與此同時,也應該反思,看似高門檻的學術活動,騙子何以混入其中?怎樣避免類似學術騙子換個「小號」屢次行騙?

從「魏新河」被打假的過程,或特許以窺得一二。2023年,自稱「遼寧理工大學教授魏新河」的人士在向某高校學術會議投稿,經稽核發現,其投稿存在嚴重抄襲嫌疑,且其所在機構均查無此人。主辦方的調查在學術圈內傳播後,「魏新河」涉嫌偽造多個身份的惡劣行為才為人知曉。

由此可見,如果學術活動的主辦方盡到責任,對送出的論文、發言稿嚴格稽核,確保基本的學術水準和規範,本不應該有學術騙子的容身之地。其實,對於「魏新河」這樣的騙子,只要查查其工作單位是否存在、過往的學術發表記錄是否真實,也就不難發現造假的端倪。

騙子固然可惡,但如果相關學術活動「摻水」,也在無形中造就了虛假學術活動的土壤。舉辦學術會議等活動,為學術交流創造了便利渠道。但是,不少學術會議頂著高大上的名稱,實際內容卻乏善可陳。一些發言只有學術腔的套話,缺乏真知灼見,甚至個別會議對發言人員「來者不拒」,這才讓騙子有了可乘之機。

現實中,有的學術會議還成了「堂會」,學者透過出席會議「混臉熟」「攀交情」,為的是拓展自己在學術圈的人脈。「魏新河」這樣的騙子之所以熱衷參加學術會議,就是瞅準了這樣的活動並不認真稽核與會者的背景、經歷,相反,只要成功混入其間,還能讓自己得到背書,得到參加更多學術會議的機會。

還有高校人士指出,假冒學者參加的多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術活動,線上參會人員透過分享連結、二維碼等形式就能登入線上會場,這就給了學術騙子濫竽充數的空間。因此,不管學術活動采取怎樣的形式,都要制定嚴謹的會議章程、確保學術水準不下降,從而避免無關人員渾水摸魚。

「魏新河」的「學術活動」橫跨多個學科領域,這讓有關會議主辦方感到「汗顏」的同時,也給學術界敲響警鐘:一些「學術會議」是否有充分的舉辦意義?這些學術活動的參加標準和稽核依據又是什麽?希望這起事件的曝光,不光激發人們對騙子的一致聲討,也能推動學術圈深入內省、完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