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你不曾真的離去——知名眼科醫生楊帆離世,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2024-08-09辟謠

沒掛遺像,沒設靈堂,沒開追悼會,甚至於連骨灰都沒有留下。7月5日,眼科專家、桂林愛爾眼科醫院院長楊帆因病醫治無效離世。

桂林愛爾眼科醫院醫務部主任呂珍覺得,楊帆的離開,如同那句詩一般,「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楊帆工作期間的照片

但是,楊帆的生命在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他現在是大體老師。不留骨灰,不留墳墓,捐獻遺體全部用於醫學研究,這是他最後的遺願。」呂珍說。

在人生的終點,他把生命化作光明和希望。

生命短暫,但大愛卻永恒。

獲柬埔寨點贊的「最美光明使者」

呂珍記得,她第一次見到楊帆,還是在2018年,「當年,桂林愛爾決定開設疑難眼病特約專家門診,需要有頂級專家坐鎮。楊院長當時在南溪山醫院眼科工作,我們求賢若渴,向他投擲了橄欖枝,邀請他到愛爾‘多點執業’,因為他太厲害了,不論是醫術還是醫德,都讓人欽佩。」

楊帆出生於1961年11月21日,1983年從原廣西醫學院(廣西醫科大學前身)醫療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南溪山醫院,成為一名眼科醫生,之後又再到桂林愛爾眼科醫院工作,自此直到離世,從醫41年。

與朋友們聊天時,楊帆曾如此講述自己的初心,「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有許多命運多舛的人,或因先天疾病關閉了那扇窗,或因後天病變讓窗蒙了塵。開啟認識世界的那扇窗,抹去窗戶塵灰,把光明還給眼睛,是眼科醫生的神聖職責。我希望盡己所能,為患者擺脫黑暗和痛苦。」

「41年間,他幫助多少患者擺脫了黑暗和痛苦,這是一個不計其數的數碼」,呂珍說,她早就聽聞楊帆的名氣。1995年,時年34歲的楊帆走上南溪山醫院眼科主任崗位,此後主持開展的多項眼科新技術填補了南溪山醫院的空白,比如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白內障摘除聯合功能性人工晶體植入手術等等。

楊帆為柬埔寨患者輪流做入戶檢查

她還經常在公益醫療隊中見到楊帆的名字。1997年,中國啟動實施「視覺第一中國行動」,楊帆帶領的醫療隊積極參與該項行動,深入廣西各貧困地區開展白內障手術,幫助數千名患者重見光明,因此榮獲「全國殘疾人康復先進個人」稱號。2019年的「一帶一路」柬埔寨磅湛省消除白內障致盲行動中,楊帆帶領的醫療隊在20余天內,為571名柬埔寨病人實施了白內障手術,被柬埔寨人民親切稱贊為「最美的光明使者」。

援外期間,楊帆的父親不幸離世。妻子羅媛回憶,她在電話中告訴楊帆這個噩耗時,這個堅強的男子漢淚流滿面,「他很難過也很糾結。他很想送父親最後一程,但是老人生前就交代過,走後不設靈堂,不開追悼會,不通知親朋好友趕來,特別是外地的親人。他內心很清楚,父親更願意他留在當地,因為他是援外團隊帶頭人,因為還有很多手術等待著他們去完成。」

掛掉電話後,楊帆一直流淚。同事勸他休息兩天,他強忍著悲痛說:「還有很多病人等著手術,我要與你們一起奮戰,我們要讓世界看到中國醫生的力量。」

從醫41年,楊帆多項榮譽加身,有多個頭銜,廣西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桂林市醫學會眼科分會主任委員、桂林市政協常委等。2021年11月退休時,南溪山醫院一位領導評價說:「楊帆已經把醫院眼科水平帶上了一個很高的台階,在桂林市聲名鵲起。」

零代溝的「大咖」院長

對於退休生活,楊帆早就擬定好了人生規劃。「他說只要自己能動,只要條件允許,還是要繼續工作,發揮余熱。他是個非常熱愛工作的人,在他心裏眼科事業重於一切。所以退休後他很忙,出任桂林愛爾眼科醫院院長。」妻子羅媛說。

「絕對的權威,真正的‘大咖’」,桂林愛爾眼科醫院青白科副主任潘冬梅回憶,開始時年輕醫生們有點緊張,可很快發現,「楊院長完全沒架子,很平易近人。而且非常樂於接受新鮮事物,也會刷短影片,認為這是了解社會的一個渠道,跟我們這些年輕醫生打交道一點代溝都沒有。」

不過,楊帆也很嚴格,「對我們的基本功抓得特別緊,一份小小的病例,楊院長就下了大功夫。」潘冬梅說,不少剛開始從事臨床工作的住院醫師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病歷書寫相關訓練,但楊帆認為,病例書寫能展現出醫護人員的專業素養和責任意識,所以手把手教導每一位年輕醫生書寫病例,「不僅關註病歷的格式、內容和邏輯性,還註重病歷中反映出的臨床思維、診斷依據和治療方案等方面的合理性和科學性。2023年8月,他還牽頭組織了我們桂林愛爾的優秀病歷評選比賽。」

呂珍認為,病例書寫只是楊帆用來提升醫護人員醫療水平的一個切入口,「楊院長非常重視醫院的標準化、規範化、科學化建設和精細化管理,尤其重視臨床技術人員的醫療水平糊能力。他常說,醫療質素是醫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是醫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醫療質素管理工作需要不斷持續改進。因此他定期組織系統培訓、技能考核,全面組織醫療質素評估,不斷加強臨床技術人員醫療水平糊能力。他擔任院長的時間不長,滿打滿算兩年多,但得益於他的大力支持和殷切教導,醫護人員特別是年輕醫生普遍獲得了一定成長。」

2023年9月,呂珍參與了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的持續改進案例競賽並行表了論文,「正因為有楊院長一直的支持和指導,我才能有這樣的成長和進步。」

楊帆 正在 為患者實施 眼底 手術

2021年,桂林市啟動民生工程——「愛眼光明行·眼健康復明計劃」公益專案,計劃用3年時間,籌措300萬元資金,資助全市3000名符合手術條件的眼疾患者實施白內障手術和翼狀胬肉手術。

呂珍說,作為「公益達人」,楊帆帶領醫護人員積極推動專案實施。截至2023年底,在各單位共同努力下,專案累計資助幫扶符合條件的白內障、胬肉患者實施復明手術2450例。

沒有告別的告別

潘冬梅最後一次見到楊帆,是在今年3月,「這一次楊院長還是‘偷跑’回醫院,開一個很重要的會。」潘冬梅說,2023年10月21日,楊帆騎車時不慎摔倒,在南溪山醫院檢查發現,患有惡性肝內膽管瘤。他開始接受治療,一些同事勸他休息,專心接受治療。他說:「我還能繼續工作。一天不坐診,就感覺心裏不舒服。」

2023年12月,楊帆的病情持續惡化,不得不住院治療,可他依然堅持線上上參加醫院的例會,而且只要醫院有重要會議,或者得知有患者專程來找他,他就會「偷跑」回醫院。「我們非常渴望見到他,可是又怕見到他。原來那麽健壯的一個人,被疾病折磨得越來越瘦,臉色越來越蠟黃。」

桂林愛爾眼科醫院人力資源部主任陳曉玢記得,2月19日,春節後第一個工作日,剛走進醫院就看見了楊帆,「他是特意來到醫院的,給大家發新春紅包,鼓勵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幹,竭盡全力幫助更多患者。」。

陳曉玢說,這之後她和其他同事數次提出去醫院探望,但是都遭遇了楊帆的婉拒。「他發過一條朋友圈,說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這個人一輩子都愛面子,到死都要面子,所以謝絕一切問候和探視,將來如能再想起就是以前談笑風生的樣子最好。他希望當他轉身離別時,能看到大家祝福的笑臉和送別。」

看到這條朋友圈時,呂珍忍不住流淚。「他不讓我們去探望他,可是聽說其他同事生病住院,專門打電話叮囑我們組織同事去看望。今年4月,他自己躺在病床上,得知同事的眼疾未愈,說‘等我好點了,就去幫他看眼病’。」

但兩個月後,楊帆的身體每況愈下。他叮囑羅媛:「我死後,不設靈堂、不開追悼會。從參加工作以來,我就一直在從事醫療工作,希望死後也能繼續為醫學事業發展服務,我的器官如果能用就捐獻給他人,遺體捐獻全部用於醫學研究。」

7月5日19時30分,楊帆因病醫治無效,在南溪山醫院離世,生命永遠定格在了63歲。

按照他的遺願,後事辦得有些「潦草」。「不換壽衣,不設靈堂,不開追悼會,不搞告別儀式,家裏不掛遺像不供香火,捐獻遺體用作醫學研究,不留骨灰,不留墳墓,這就是楊帆的遺囑。」 羅媛說,透過廣西紅十字會、廣西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捐獻了楊帆的遺體和一對眼角膜。其中,遺體捐贈給桂林醫學院做「大體老師」,用於學生們的學習研究;而眼角膜捐贈給南寧愛爾眼庫,用於醫生們的臨床科研。「雖然楊帆沒有留下骨灰,但他永遠留在我們的心裏。想他了,可以翻翻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