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二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醫師謝新欣在門診中經常遇到一些老年患者,自訴自己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看了看患者的手——典型的手骨關節炎的關節腫大畸形,再回顧病史,既往化驗中並沒有相關指標異常,也沒有類風濕其他方面的表現,建議其完善手X線平片後進一步證實為手骨關節炎。由此說明,「類風濕」「類風關」這樣的概念在老年人群中更加深入人心,普及「骨關節炎」實有必要,本期主要介紹手的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OA)是一種以關節軟骨損害為主,並累及整個關節組織的關節退行性疾病,年齡大於40歲、女性、肥胖、有關節創傷史是其發病高危因素。
除膝、髖、頸腰椎是常累及的關節以外,手關節也是骨關節炎最常發病關節之一,尤其在長期從事手部勞動的中老年女性中高發。
1.常累及的關節:遠端指間關節最常見,也可見於近端指間關節和第一腕掌關節。
2.關節疼痛:初期為間歇性隱痛,休息後好轉,活動後加重,嚴重者表現為持續性疼痛或夜間痛。
3.僵硬:多見於晨起或長時間未活動後關節僵硬或發緊感,活動後可緩解,僵硬感常為幾分鐘至十幾分鐘,極少超過30分鐘。
4.關節腫大畸形:指間關節可有腫大結節,近端及遠端指間關節水平樣彎曲形成蛇樣畸形,第一腕掌關節因骨質增生可出現「方形手」。
5.化驗:血沈、C反應蛋白大多正常或僅輕度增高,類風濕因子陰性。
6.影像學:雙手正位X線片檢查可發現受累關節三大典型表現——非對稱性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邊緣骨贅形成及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
1.發病年齡:多在30—50歲。
2.常累及關節:多見於雙手小關節,也可累及髖、膝等大關節,特點是對稱性多關節同時受累。
3.僵硬:晨僵通常超過30分鐘。
4.常伴有關節外表現。
5.化驗:血沈、血清C反應蛋白升高,類風濕因子陽性等。
1.手部鍛煉:旨在提高手指關節、腕關節的靈活性,減輕關節僵硬和疼痛。
2. 調整用手習慣,減輕手指關節和腕關節的壓力:如使用背包或購物推車,避免手裏拎沈重的袋子,用雙手完成一些原本單手完成的活動等。
3.減輕疼痛:①理療:熱療、冷療、超聲波、低能量激光等;②夾板:把手指或腕部保持在正確的位置,或是在活動中給予支持作用,從而減輕疼痛。③藥物: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凝膠、乳膏或口服制劑;皮質類固醇註射。
4.軟骨保護劑:胺基葡萄糖。
5.手術:關節融合術、滑膜切開術、關節置換術等。
畢業於安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專業。先後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神經內科、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康復醫學科工作。
擅長:腦卒中後遺癥相關康復;中老年人群認知評估、癡呆與認知障礙的診斷和治療;老年人群的關節痛、筋膜炎等慢性疼痛的康復;職業人群的肩頸痛、腰痛等急慢損傷的康復治療。
記者 / 邵林峰 瞿煌俊
編輯 / 張姍
資料 / 瑞金二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1. 豫園郵局煥新升級,眾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題文創很「吸睛」!
2. 架起互惠橋梁,讓更多「社區夥伴」成為「街區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