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科工力量:蘋果開發者大會,刨了自家軟件生態的「祖墳」

2024-06-12辟謠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科工力量】

6月10日至14日,蘋果年度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再一次如期赴約。

這也許是近年來蘋果最「乏味」開發者大會,之所以對乏味二字加引號,是因為蘋果之前透過眾多鐵粉社區已經放出風來,本次開發者大會將不幾乎會有太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流硬件產品的釋出,而僅聚焦於軟件生態矩陣iOS、iPadOS、macOS、watchOS、tvOS和visionOS的升級。

對於蘋果這樣一個Apple Intelligence全家桶的升級,嗅覺靈敏的資本市場馬上給予了即時反應,股價一路走跌,6月10日美股收盤,蘋果股價跌1.91%。

相比之下,2022年開發者大會推出了M2 Soc的MacBook Air、13英寸MacBook Pro,2023年同一時間段推出了M2 Ultra的Mac Studio、15寸MacBook Air,這一次蘋果完全「以軟代硬」,圍繞「軟件+AI」,向外界宣示蘋果並未墜生成式AI之誌,這同時也是要兌現5月7日「iPad專場釋出大會」的彩蛋。

這次開發者大會的主體,主要可以分成兩個維度,一個是手機、平板、桌面電腦、電視等作業系統對生成式AI的整合,一個是對最新品visionPro頭顯系統的升級,並且放出了三萬元收割國內鐵粉的Vision Pro開售日期。

官方影片中,蘋果開發人員在介紹iOS系統對AI功能的整合

從使用者感知端層面上講,軟件作業系統的升級往往比硬件新品更「隱蔽」——畢竟還要透過C端使用者實測才能得到足夠的體驗反饋,因此對商業推廣宣傳更有挑戰性。蘋果這次線上和觀眾對接的大都是一線硬核工程師,他們口中往往會頻繁蹦出批次行業術語,比起庫克「科技以人為本」抒情式的宣講更艱深晦澀。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能梳理出蘋果所希望的端側AI所帶來的使用者體驗升級。比如照片修飾,語音備忘錄轉錄,根據使用者訊息的內容自動生成自訂表情符號,改進Safari網頁搜尋和Spotlight中更快的搜尋等等。

但如果對比去年聯發科新推出的天璣9300處理器,高通驍龍8 Gen3系列的亮點打造,蘋果的AI行銷顯得蒼白且有拾人牙慧之嫌。

強大的技術革新牽重力——曾經的蘋果

如果我們把上個月蘋果iPad Pro釋出會和本月的開發者大會連成一體,就會發現前者已經為其端側器材跑大模型做輿論準備。很遺憾的是,目前在AI算力跑馬圈地的主流芯片NPU效能完全可以做到白盒化的效能跑分量化,蘋果的M3芯片,甚至剛風風火火即將面世的M4甫一推出,就已經落後於高通驍龍X Elite和x86陣營的英特爾同類別競品,這也讓蘋果意識到,雖然從谷歌挖來AI高管Giannandrea多年,但目前不得不依靠外部的雲服務,甚至宣布與OpenAI合作,以「曲線救國」的方式垂直自研自家的端側AI芯片。

長久以來,蘋果以來自身強大的自研手機、PC處理器能力和對上遊供應商嚴苛交付質素的把控,讓「iPhone時刻」這個名詞應運而生,意指某賽道創新型革命的突進性爆發。我們不妨稍微整理一下過去十幾年蘋果對ICT生態帶來的推動性作用,其中有代表性的如下圖:

可以說,過去幾年來蘋果產品每一次物料上的微小改動,煽動起的翅膀都足以撐起一片藍海市場,打入蘋果供應鏈已經成為海內外各大半導體企業的優質賣點,以電源管理芯片為例,國內大量主打手機快充芯片的廠商,大都受惠於多年前iphone8帶起的快充產業革命,進而帶動起資本市場的青睞和追捧,在激烈的市場廝殺中站穩了腳跟。

然而,時過境遷,iPhone15系列在國內的大降價,C端使用者的銷量占比的萎縮,B端供應商的離心力上升,雖然去年庫克因輿論壓力(自喬布斯在2010年推出iPad以來,已經連續十幾年無新品推出)讓笨重的VisionPro倉促上陣,其極為昂貴的價格已經表明該款產品的初版註定只能起到市場的試水作用——尤其對中國大陸市場來講,3萬元的售價非常考驗果粉的忠誠度。

雖然VisionPro刺激矽基OLED產業鏈再度走高,但從蘋果整體產品矩陣上看,其技術引領性的邊際效應正在減弱,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僅從iPhone的叠代上也可以看出,目前手機OEM大廠都在絞盡腦汁打差異化,衛星通訊、折疊屏、AI大模型匯入等等,在這幾點上目前iPhone均落後競爭對手一兩個身位,目前還只是個沒入局的旁觀者,或是剛入局的新手。

同一種原因——蘋果造車失敗與基頻芯片研發困局

目前業界往往放大蘋果在ChatGPT帶動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潮時如何落伍,卻沒能真正意識到,蘋果以開放性而非渠道管控的方式宣布與某AI大模型廠商合作,是對自己多年封閉式iOS系統研發的一次「違背祖宗的決定。」

幾個月前,蘋果官方宣布積攢多年之重金的Apple Car專案被正式廢棄,行業對蘋果造車失敗的原因已多有評述,科工力量在此需要指出一點,蘋果作為一家主打消費類電子產品的科技公司,造車是需要敲開汽車主機廠的門主動談合作,是需要俯下身段的。畢竟,車企無所謂座艙軟件是否真的嵌入iOS系統,就算沒有蘋果,還有以三星為代表的安卓系統構建車內軟件生態。但蘋果卻需要車機硬軟件結合的上路反復偵錯。多年以來,無論是南韓的現代、起亞,還是美國本土的福特、通用等汽車大廠都對蘋果冷眼相迎,蘋果所謂主打L5的Apple Car始終拿不到真正的上路實操經驗,最後胎死腹中是必然的結果。

同樣,幾十年以來蘋果居然被一顆小小的基頻芯片卡住了脖子,供應商從英飛淩到英特爾,再到目前乖乖交「高通稅」,其實背後也牽扯到身段不夠軟的問題。談及基頻芯片的研發難度,業界往往聚焦於2G、3G、4G等通訊技術叠代革新帶來的類層叠加的專利壁壘,以及基頻與射頻前端融合整合過程中工程師需要不斷踩坑,修補各種bug才能真正掌握knowhow,而有意無意忽視了基頻芯片研發其實與頻譜分配強相關——而頻譜資源往往掌握在全球各國的大型營運商手中,這也意味著蘋果的基頻芯片落地必須要主動配合營運商去反復場測,即在拿到入網營運牌照的前提下現場實際測試訊號收發效能。

蘋果既然無法俯下身段去「跪求」汽車主機廠配合上路測試,也顯然無法「跪求」營運商聯合場測。他們已經習慣了從上帝視野操弄下遊組裝廠的利益分配,哪怕一顆小小的MEMS陀螺儀,這樣一個其實給手機、PC節省不了多少成本的微型芯片,也要在產品叠代中差異化地讓博世和意法半導體兩家供貨,鼓勵他們「互掐」,這和蘋果在制造端鼓勵富士康、和碩和緯創競相爭寵的邏輯如出一轍。

蘋果與生成式AI難以雙向奔赴

蘋果無論是要推出AI手機還是AI PC,其垂直封閉式生態必然要被撬開一個大洞,否則將要被高通、聯發科和英特爾越甩越遠。

假如蘋果未來的AI大模型遭遇滑鐵盧般失利,並不會讓人感到太意外。造車爛尾,基頻研發遲遲打不開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蘋果的企業文化始終沒有在秉承「開放式合作夥伴」理念下找到一個合理的錨點,他們非常善於供應商篩選,習慣於從上遊視角完成質素成本控制,形成了有嚴重路徑依賴的企業經營理念。

無論選擇與OpenAI,還是一開始所考慮的合作夥伴谷歌Gemini,蘋果所要面臨的一大問題是如何面對這些端側生成式AI背後的芯片算力提供者。

OpenAI總裁Sam Altman表示很高興與蘋果合作,但他並沒有出現在大會的主題演講中

眾所周知,OpenAI的背後是輝達超級AI GPU加速器,Gemini即便是宣稱自研TPU不怎麽依賴輝達,但依然需要博通的客製化服務以及Marvell的實體層通訊連線解決方案。這也意味著,蘋果不得不間接和輝達、博通、Marvell這些通用芯片廠商以及ASIC巨頭打交道。在輝達和蘋果在美國股價和市值你追我趕,殺成一片血海的大背景下,輝達變成了蘋果供應商的供應商,這顯然是庫克不願意碰的一塊釘板。

總之,也許蘋果在AI浪潮之下應該回顧一下喬布斯的名言或者忠告:

「Stay hungry,Stay foolish(保持饑餓,保持愚蠢)。」

是的,過去幾年蘋果在手機、平板和桌面電腦的產品銷量與市占率商已經吃的太飽,在渠道把控上也太過精明,饑餓和愚蠢已經離他們太遠。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註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