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人工智能時代,什麽定義了人類自身?這個展覽帶你尋找答案

2024-07-12辟謠

古往今來的智者和哲人都說:「認識你自己」。

新型的技術手段和資訊傳播方式正在塑造新的人類主體,技術變革使得虛擬與現實的矛盾由外部世界漸漸轉向人本身。

人的本質是什麽?人何以稱得上為「人」?

7月10日,作為2023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虛擬策展大賽CAFAM賽道特等獎專案,由中央美術學院學生團隊策劃的展覽專案【數碼分身】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2C展廳呈現。此次展覽由王櫻桓、黃麗欣、姜肯帝擔綱策展。

在展覽開幕式上,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高高談道:「今年是全國大學生虛擬策展大賽的第二屆,有趣的是第一屆我們當時入選和最終獲獎的專案就叫做‘web2.5固態儲存’,今年是‘數碼分身’,這兩個展覽都是討論的數碼媒介和藝術創作之間的關系,以及我們的數碼技術、最新的科技和人類自身,和我們生存的世界之間的關系。所以我想,這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們當下的大學生所最關心和最想討論的一個問題,同時也反映出我們的策展大賽和我們的時代緊密地結合,能夠敏銳地把握最前沿的話題和最新鮮的事物。」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的黨總支副書記、中央美術學院國家級虛擬仿真教研室主任康俐認為,關於「數碼分身」這個話題,在全球範圍內有不少的藝術家和作家都在進行探討。康俐說:「比如美國的文學理論家凱瑟琳·海勒,在他的書【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裏把物理的身體替換成了虛擬身體,把認知科學替換成資訊科學和控制論,同時談論了非常多的關於具身性的課題,在後人類這個話題的領域當中,提到了非常多具有開拓性的一些建立。我想今天這樣的展覽,也會給大家帶來更多延展性的思考。」

南都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此次展覽展出了5件青年藝術家的藝術作品,表達在新的數碼科技裹挾之下,嶄新一代對人工智能身份和人類自我核心的認知,沿著人工智能初步誕生、自主學習、自我前進演化的發展脈絡,以人與數碼人的關系為出發點,以人類未來發展為中心論題,尋求「人」平衡自我認知的途徑。

【且共肉身遊戲】 諶汐雨曉 2024 多模態大模型、網頁、機械臂、石膏、樹脂等 尺寸可變

我們如何想象人工智能的「肉身」?人工智能會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諶汐雨曉的【且共肉身遊戲】由多模態大模型、網頁、機械臂、石膏、樹脂等制造而成。作品題目「且共肉身遊戲」出自蘇軾【如夢令-自凈方能凈彼】。兩個搭載多模態大模型的機器人將觸碰、輕撫彼此的身體,並在撫摸的同時進行掃描、分析所看到的物象。他們將根據對彼此身體圖景的分析相互發問,試圖以人工智能的視角對身體性、具身智能等議題展開詩意的討論。

【斷層】 張可 2024 媒體影像 尺寸可變

張可的【斷層】是基於幀格世界觀所創作的一個系列作品。其中的災害「斷層現象」即為認知差異的具像化表現,在虛構地區塞維提雅,人類向斷層爭奪物理意義上的生存空間,科技爆發由此展開,最終人類以新的生命形態奪得資訊網框架間的自由,但也因此開啟了與其底層框架結構「女希」系統的糾葛……

【人科】 彭逸涵 2023 數碼影像 尺寸可變

彭逸涵的數碼影像作品【人科】將科技像素風與手繪逐幀動畫相結合,在手繪創作和技術美感間尋求平衡,從「什麽定義了人類自身」這一問題出發,探索情感、智慧、生命定義的邊界。人工智能、動物、人類,三個角色聯結碰撞,在無數碎片中對映人類自身的倒影。在作品中,故事最終形成一個封閉的輪回,然而對於自我的提問,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開放性答案。

【具身——辨人】 胡家博 2024 人工智能演算法、芯片、機器人、石膏柱、影像 尺寸可變

胡家博的【具身——辨人】涵蓋人工智能演算法、芯片、機器人、石膏柱和影像等元素。作為一個AI生物,Predator bot會感知環境並作出回應。基於ROS2機器人系統和Nav2導航框架,它可以像生物一樣在場地中遊走,而YOLO模型是它的「眼睛」,幫助它辨別人的特征。大語言模型則控制著它的思考以及對人類觀點與想法的理解。

【Dream】 劉依琪 2024 可穿戴裝置,影像,壓力傳感器,多面投影 尺寸可變

劉依琪的【Dream】則包括可穿戴裝置,影像,壓力傳感器,多面投影。作品以影像互動裝置的形式,展現身體與人格面具下夢境內容之間的聯系。在不同維度思考人格面具和真我,以此來辯證性的思考和正視無意識的欲望、想法和動機。當我們沈入夢的組譯,或特許以在另一個維度重新思考——我是誰?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8月25日。

采寫:南都記者 黃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