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辟謠快評:「平台演算法沒有價值觀」嗎?這樣的說法本身是悖論

2024-07-04辟謠

最近,人文歷史主播劉某因犯詐騙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二十五萬元,徹底「涼涼」。此前,他是社交平台上的熱門主播,自稱出身高知家庭、名下有十幾套上海房產,卻以生病買藥、給員工發薪金等名義不斷向粉絲借錢,甚至在「母親出殯」當天直播向粉絲借款以「支付母親墓地尾款」。

劉某的騙局被警方揭露,主播生涯也告一段落,可綜觀一段時間來被通報的各種網絡詐騙或網絡造謠者,會有不少共同點:他們要麽炮製了主播本人出類拔萃乃至「神通廣大」的人設,要麽介紹的內容曲折離奇或是所謂的「靠譜內幕」。

面對這一現象,有必要看一看這些造假者或造謠者的「生長環境」,問一句到底是誰縱容了他們在互聯網世界信口開河?

顯然,為他們提供發言空間、積累粉絲、獲得收入的社交平台難辭其咎,而平台的「推薦演算法」更是部份網民根據「流量密碼」造假的直接原因。

曾有人說,「演算法沒有價值觀」。這種說法本身就是悖論——試問,演算法是誰設計的?技術雖有中立性,但套用技術的人有自己的價值觀,最後經「演算法推薦」呈現出來的,往往是技術套用者的價值觀投射。

而且從技術的角度看,「演算法沒有價值觀」也站不住。因為演算法的背後是數據,怎麽收集數據、收集哪些數據、計算哪些數據,都有賴於演算法開發者和套用者,每一個環節背後,都有演算法開發者、套用者的價值觀。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網友已經發現,社交平台的「演算法推薦」並非客觀中立,而是有導向、有暗示——表面看,推薦的結果因瀏覽者、觀看者的興趣而產生;但在深層次上,它們恰恰體現了平台的態度,諸如「這些主播更受歡迎」「這些內容瀏覽量更大」等。

潛移默化中,「演算法推薦」催生了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碼」:炮製虛假人設的主播、情節離奇或曲折的故事,以及渲染極端情緒、挑撥矛盾對立、捏造內幕訊息的言論……這些往往能獲得更高的推薦權重,得到更多的流量,再加上平台有流量分成的獎勵制度,使得造假者和造謠者不僅獲得了生長空間,而且得到了「演算法推薦」和「流量分成」滋養,最終成長為社交平台的毒瘤。

所以,在揭露網絡造假者、造謠者的真面目時,有必要呼籲「推薦演算法」的開發者和套用者——也就是各個互聯網社交平台,不僅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要透過技術手段,體現正確的價值觀。

眼下,不少社交平台都會釋出自己的社會責任報告,也會非週期性公布平台治理結果,其目的是向公眾展示自己的價值觀。但在這些報告和治理結果中,往往是平台上的主播出了問題後的亡羊補牢之舉,防患於未然的舉措總體偏少。

可見,要從根本上體現的平台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還要從源頭出發,從技術出發,開發並套用更多「負責任的演算法」。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出現多元言論很正常。但是,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包容多元言論不是縱容違法言論,違背道德、觸犯法律的言論始終受到嚴格限制。面對各種利用「演算法推薦」「流量密碼」牟利的造假者、造謠者,相關平台還是要做好守門人,用技術手段豎起門檻,真正把「科技向善」落在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