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對話奔馳董事會成員薛夫銘:奔馳現在處於有史以來研發最快的階段

2024-05-05辟謠

電動大G(來源:奔馳官方)

當奔馳推出電動大G之後,還會有人再懷疑它的奔馳電動化的決心嗎?

在今年梅斯特斯平治集團股份公司的董事會上,董事會主席康林松曾表示,公司調整了之前設定的目標,不再計劃2030年前在主要市場全部轉為電動車銷售,並做好燃油車的長期準備。

此舉被外界解讀為,奔馳要開始放緩電動化的行程,在整個行業正在加速電動化轉型的時候,這並不是一個正面資訊,於是後來奔馳的高管也緊急出來辟謠。

近兩年來,奔馳電動化方面在中國市場投放了很多產品,從旗艦級的EQS到入門級的EQA,產品線涵蓋了諸多細分市場,涵蓋9款車型的純電產品陣容,但是在市場上的銷量表現普遍都乏善可陳,即便對比BBA當中的另外兩家,也算不上成功。

但是今年的北京車展期間,奔馳除了帶來了1款全球正選車型電動大G,還有7款中國正選及車展首秀和8款在中國上市的全品牌21款車型,其中新能源車的比例要比往常更高。

可見,奔馳對於中國市場的重視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如果說全球的其他一些地區市場,可能存在一些使用者接受度不高、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備等影響電動車普及的現狀,那麽中國市場在這方面可以說為新能源的發展提供了絕佳的沃土。

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奔馳在北京車展期間全球正選電動大G了,這台車的問世意味著奔馳開啟了高端細分市場的電動化,它雖然避開了高度內卷的中國新能源車的主流消費市場,但是目前來看,高端電動車很難賣出溢價,EQS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可預見的是奔馳這條路並不容易。

中國在電動化、智能化等領域的技術已經位居世界前列,產品的開發周期也在逐步縮短,相比之下,奔馳這類海外品牌通常都是開發全球車型,需要滿足全球各地的標準和測試,所以開發周期也會相對較長。

以電動大G為例,概念版Concept EQG最早亮相於2021年慕尼黑車展上 ,但車型實際推出卻計劃在2024年,而4年的時間在中國電動車市場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適應這種開發節奏與市場節奏的不匹配,對接下來奔馳的電動化轉型之路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北京車展期間, 鈦媒體App在車展期間對話了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成員及技術長薛夫銘,以及梅賽德斯-奔馳(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歐立甫。

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成員及技術長薛夫銘(左)、梅賽德斯-奔馳(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歐立甫(右)

薛夫銘首先向我們明確澄清了外界對電動化的誤解,他表示:「梅賽德斯-奔馳將繼續堅定推進電動化行程,我們所有的細分車型產品、車型平台,包括CLA級概念車、AMG跑車,以及中、高端車型平台,都在推進電動化轉型。目前,我們已在歐洲投資了數百億級的資金用於電動化研發。」

對於中國市場而言,奔馳的團隊也在持續加大本土化的投入,與更多中國公司建立起合作關系,現在中國研發人數已經擴充到了2000人,很多層面都在嘗試用「中國速度」去推進。

以下為對話原文,略經鈦媒體App編輯:

一、關於奔馳打造電動車的邏輯

Q: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體現了奔馳在電動化方面的布局,對這款車的市場反饋和預期是怎樣的?

薛夫銘:首先要澄清一點,梅賽德斯-奔馳將繼續堅定推進電動化行程,我們所有的細分車型產品、車型平台,包括CLA級概念車、AMG跑車,以及中、高端車型平台,都在推進電動化轉型。目前,我們已在歐洲投資了數百億級的資金用於電動化研發。具備138年造車經驗的奔馳,擁有眾多標誌性車型以及極其豐富的產品線,電動化行程將覆蓋其中每一個標誌性車型及細分市場。

以G級越野車為例,我們剛剛完成純電G級越野車的全球首秀。在北京車展期間,我們參加了一系列媒體、客戶活動,從中收獲很多關於純電G級越野車的積極反饋。G級車誕生45年以來,當下是我們產能最高的時候,我們已經對於未來的生產做好了準備。

對於市場預期,雖然需要耐心等待市場真實反響,但是我本人對此抱有非常積極的態度。目前,中端和入門級市場的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接受程度非常高,但高端細分市場的電動化行程才剛剛開始,可能仍需一個發展的過程。作為奔馳,無論油電,這些產品都是純粹的梅賽德斯-奔馳。就像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甚至相比油G有更強的越野能力。此外,之前市場上並沒有豪華純電硬派越野車,作為先行者,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定義了這一市場。

Q:奔馳如何解決電動車大車重對效能、操控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

薛夫銘:AMG有非常多專家,他們懂得如何打造一台終極駕駛機器,他們會在紐博格林的多彎賽道上進行研發測試。AMG的純電高效能座駕也是如此,我們期待它在賽道上取得佳績,創造新的紀錄。為此,我們套用很多技術,包括全新的電池架構,其技術源於VISION EQXX概念車,實作了極佳的輕量化。同時,我們采用創新的軸向磁通電機,其重量和所占空間僅為同等輸出功率徑向磁通電機的三分之一。軸向磁通電機采用10余項創新技術。目前,尚沒有其他車企能擁有這些前瞻技術,而這些創新技術也讓AMG純電車型獨一無二。

Q:關於純電大G在嚴苛越野條件下的防護能力,奔馳在研發過程中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

薛夫銘:我會親自去舍克爾山上體驗G級越野車的越野效能。自誕生以來,每一款G級越野車都要經歷336次舍克爾山測試。即使在陡坡上,G級越野車也能像滑雪一樣直沖而下。有些客戶在經歷過這種體驗之後,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G級越野車。

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同樣經歷了這樣的完整測試。我們的車底防護板采用含碳的智能復合材料,可為電池提供充分的保護。整塊車底防護板僅有約57kg重,它具備很強的剛性,重量卻只有同形狀鋼材質的三分之一。它可實作類似與F1賽車碳纖維車身的保護效果,即時遭受猛烈撞擊也能保持完整。

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的最大涉水深度是850毫米,相比燃油版本的700毫米,增加了150毫米。我們擁有有40余年的涉水經驗,對如何確保車輛的涉水能力了如指掌。為了保證車輛的涉水氣密性,我們會進行大量測試。

針對全新純電G級車,我們更關註電池的氣密性,為此我們對電池的氣密性進行非常久的測試。我們使用原子極小的氦氣進行測試,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的電池包能夠將氦氣密封在內部,而比氦氣原子更大的水分子因此也無法進入電池內部。

2、關於未來的技術和戰略布局

Q:今年奔馳在電動化戰略上做了一些細微調整,表示戰術上會采用更加靈活的方式,滿足使用者更多的選擇,從研發的角度怎麽看待這種戰略選擇?

薛夫銘:我們現在處於奔馳有史以來研發最快的階段,過去130年中,從未像現在這麽迅速過。在投資方面也是歷史上最高階段,研發方面每一年的花費都達到八九十億歐元,比起其他公司,很可能我們也是最高的。

我們投資領域非常多,包括動力總成、智能化、作業系統、跑車、SUV、雲技術、快充技術等,導致我們現在是最忙的階段。而且我們的研發人員數量也是以往之最,並一直在努力增強中國的研發能力,現在中國研發人數已經擴充到了2000人,而且未來還會繼續擴充。

Q:奔馳在量產L3級自動駕駛方面有哪些進展?

歐立甫:我們在上海和北京都有自有的測試場地,相關測試正在進行中。在智能駕駛領域,我們已經做好了為中國客戶提供更新功能的準備。例如,L2+導航輔助駕駛將在今年內透過OTA增加自動駛入/駛離高速匝道功能。同時,城市導航輔助駕駛功能也將在MMA平台的量產車上實作。

下一步,我們正在進行相關的測試與特許申請,為推出端到端的自動駕駛做好準備。新功能推出的進度主要取決於當地的法律法規。高速公路的路況復雜度相對較低,有清晰的車道,駛入/駛離匝道車流也有明顯劃分,適合L3級有條件的自動駕駛或者更高級的自動駕駛。在城市場景,我認為深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可能會率先試點自動駕駛技術。

Q:奔馳CLA級概念車在技術層面上有什麽可以制勝的有利競爭?

薛夫銘:首先,CLA級概念車能為客戶帶來最純粹的的梅賽德斯-奔馳體驗,包括質素,舒適性,以及其標誌性的設計。在技術方面,以電驅系統為例,CLA級概念車具備超長續航能力,可提供750公裏以上的WLTP工況純電續航。

其次,CLA級概念車也具備快充能力,它不僅擁有最大300千瓦的峰值充電功率,更實作了非常高效的快充體驗,充電15分鐘可獲得400公裏的WLTP純電續航,如果切換到CLTC工況下,這個數據會更好,這也得益於它采用了創新的電芯化學材料。

此外,CLA級概念車還具備超低的能耗。此前我們推出了代表著極致能效的VISION EQXX概念車,CLA級概念車運用了大量源自VISION EQXX概念車的研究成果,從而繼承了高能效的特點。CLA級概念車搭載由奔馳自研的全新高效電驅單元,以及源自VISION EQXX的電池技術,最終實作了WLTP工況下每百公裏約12千瓦時的卓越能耗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幾周之前我們又在中東完成了一次VISION EQXX的長距離續航測試,把百公裏能耗刷低至7.4度電。總體來說,高效電驅技術能為客戶帶來更低的使用成本和更好的用車體驗。

3、關於如何看待中國本土市場

Q:中國新能源車企研發一輛新車平均時間是3年,但傳統車企大概是5年,從技術角度來看正常嗎?如果正常的話研發時間主要節省在哪裏?

歐立甫:我們認為這是要根據具體的開發專案而定。如果是新平台第一輛車,我們可能需要花更長時間,包括白車身和底盤都是第一次做,所以充分確保它的安全性、舒適性和高質素。我們不希望把一個產品交到市場、交到客戶手上的時候還沒有做好最後的打磨。

可能有人會覺得奔馳的系統,包括駕駛品質,都感覺是非常平順的,這是怎麽做到的?就是基於我們過去長時間的造車經驗,以及對汽車的熱愛,我們希望把一切都做得非常好。我們也承認有時確實花得過久,這一點我們要向中國同行取經和學習,加快研發速度也需要承擔一定風險,關鍵是做好風險收益的平衡。

而在軟件層面就非常不同了,我們在軟件上能做得非常快。我們構建了一個全新的架構MB.OS,它能讓我們所有的更新、OTA做得非常快,整個軟件系統可以做到端到端快速流轉,包括從規格制定到最後釋出,新的版本、新的內容的上車流程都變得非常迅速,這也是我們要快速發展上海研發中心的原因,因為需求在增加。

而我們的軟件研發團隊做事也非常迅速,比如去年釋出的L2+導航輔助駕駛就是在12個月完成的,全新E級車語音互動改善也只用了9個月。因此我們是能夠做到中國速度的,尤其是目前中國研發團隊已經有2000多人,這些人都才華橫溢。不管是和中國公司,還是和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團隊合作也好,我們在合作過程中堅持中國速度,希望以最快速度把最新系統帶到所有車型當中去。

Q:今年很多歐洲車企開始跟中國的電動車企業合作,用中國的技術和平台來造中國專屬的電動車。我不知道奔馳怎麽看這個現象?有沒有這方面的計劃和打算?

歐立甫:每一家都有每一家的策略,我們的策略是和最尖端科技公司進行合作,但是不會和其他整車廠合作。比如和騰訊有密集合作,在內容方面,在雲技術方面;跟字節也有合作,在內容和AI方面。在語音方面,我們和中國非常領先的思必馳合作,讓我們虛擬的語音助手更上一層樓,很快可以在MMA的平台車型上看到。我們會把外部夥伴跟內部能力進行結合。

我們構建了非常好的作業系統,能夠真正做到從芯片到雲端無縫的連線。我們中國的夥伴也是能夠透過這樣的技術受益。我們也和高德合作打造數碼孿生的車載導航體驗。我們也和Unity團隊合作,他們的人員跟我們的設計師在同一個樓工作,能給我們MMA的平台的互動界面帶來更好的影像。

更重要的是MB.OS擁有很高的靈活度,比如沒人能夠預測三年之後中國最大的語言模型是哪一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直接把屆時最好的接入系統就可以。這就是擁有一個非常具有彈性、靈活度的技術架構的優勢,我們能夠快速適應並更叠,以滿足市場的持續變化。我們想要在市場中取得成功或者存活下來,就必須要做事既靈活又迅速。 (本文正選於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