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應對在家遭遇突發疾病 不慎跌倒等緊急情況 獨居老人應急救助是否有更優解

2024-07-27辟謠

上海老齡化率高達36.8%,獨居老人超過30萬人,還有許多高齡純老家庭。很多獨居老人在生活中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獨自在家,遇到突發疾病或不慎跌倒等緊急情況時,能否得到及時救助?

子女理應是獨居老人的第一求救物件,但如果子女無法及時趕來,當下,不少社區在為老人應急救助「托底」。「一個居民區一年遇到獨居老人應急救助次數雖不多,但責任重大。」不少社區幹部表示。

不過,記者日前調查發現,以社區為主來響應獨居老人應急救助的模式,遭遇不少難題。

「老夥伴計劃」結對幫扶

炎炎夏日,65歲的江建萍每日都會上門看望88歲的顧秀娣。「我主要來看看顧阿婆身體怎麽樣,生活上有沒有需要我幫助的。」江建萍說。

五裏橋街道有個「老夥伴計劃」,組織居民誌願者與社區內孤老、高齡獨居老人結對幫扶。顧阿婆的子女住在外區。江建萍是與顧阿婆結對的誌願者,兩人住在同一個居民區。

上海進入高溫天以來,街道請誌願者與結對老人「一天兩見面」。「誌願者到老人家中看望、在外面偶遇,或給老人打個電話問候,都算是與老人‘見面’了。」五裏橋街道中二居民區黨總支副書記江敏說,「主要目的是盡力確保孤老、高齡獨居老人的居家安全」。

在上海,許多社區都有類似「老夥伴計劃」的為老結對專案。特別在一些老社區,老年居民對社區的依賴性非常強。當獨居老人在家遭遇突發疾病、不慎跌倒等緊急情況時,「老夥伴計劃」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獨居老人遇到緊急狀況,第一時間不是聯系子女,而是向社區求助。在老社區,這樣的現象尤其明顯。」一名社區幹部告訴記者,在很多案例中,都是由居民誌願者或相熟的鄰居先發現獨居老人突發意外。

當誌願者發現老人需要救助後,會將情況報告給社區,社區幹部趕到現場,對老人開展救助。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一位85歲的獨居老人在自家門口摔倒,鄰居發現後通知了屬地居委——南京西路街道陜北居民區。正在值班的社區幹部趕到現場,第一時間叫來急救車,將老人送往醫院救治。

隨著上海老齡化程度加劇,純老家庭的數量也在增加。「在純老家庭中,盡管夫妻兩人共同居住,但因兩人都上了年紀,很多事情力不從心。社區也要為他們的居家安全‘托底’。」曹家渡街道葉慶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周超說。最近,在轄區內的一戶純老家庭,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王老伯在家不慎摔倒,站不起來了。王老伯的老伴扶不起他,趕緊呼叫社區幹部來幫忙。

社區家庭醫生被稱為家庭健康的守護者。記者從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全科醫生1.1萬人,家庭醫生7000余人,累計簽約居民超過1100萬人,其中大多數是老年人。當獨居老人突發醫療意外,家庭醫生是否可以「托底」?

市衛健委基層處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家庭醫生針對已簽約的患者會做好「健康守門人」,提供疑難雜癥轉診的便利渠道。針對其中的家庭病床患者,家庭醫生會提供定期上門隨訪服務,同時觀察病情變化。但遇到居民突發醫療意外,主攻慢病的家庭醫生也需尋求急救120救助。「中國的家庭醫生不同於私人保健醫生,只負責屬於基本醫療保障的常見病、多發病診治隨訪。」

因不理解造成困擾

一名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向記者講述一件事。一名居民誌願者結對一位獨居老人。他每天敲開老人的家門,探望老人。有一天傍晚,他沒有敲開老人的家門。因為當天上午,他見過老人,所以他當時覺得,老人大概出門遛彎了。第二天一早,他又去敲門,還是沒人應門,他趕緊通知社區幹部。社區幹部到現場檢視後,隱約感覺老人在家,於是請人撬開了老人家的大門。門被撬開後,大家發現,老人躺在廚房的地面上。原來,老人前一天不慎摔倒,無力呼救,就在地上躺了一夜。

這位居民誌願者對自己沒能及時發現老人出現險情,感到內疚。「我開導他,千萬不要這樣想。」這位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說,誌願者與老人結對,純屬幫忙,他對老人的居家安全不應該承擔「超負荷」責任。

「但這一事情反映出,當獨居老人、純老家庭老人遭遇意外緊急情況時,居民誌願者的發現功能可能會‘失靈’。」

實際上,絕大部份居民誌願者也是老人。「老夥伴計劃」的結對服務還有叫法:「小老人」幫助「老老人」。在大多數社區,由於願意出來做誌願者的「小老人」數量有限,一位誌願者往往要結對三到五位老人,照顧力量有限。

而居委會,由於人手與資源等有限,社區幹部在救助中經常感到力不從心。

還有社區幹部反映:社區對獨居老人的應急救助,沒有統一的操作指導,處置全憑到場社區幹部的個人經驗與工作能力。很多情況下,社區幹部到達現場後,第一反應是將老人送醫。如果老人有子女,同時通知老人的子女到醫院。但有些情況就比較復雜。當社區幹部打給子女後,有的子女會說「不送醫,等我趕到了再說」。此時,社區幹部就比較為難了:如果強行送醫,老人子女會有意見,但如果不送醫,又擔心老人有閃失。「應急救助專業性很強,應由專業人士介入。」

還有一些老人對社區的應急救助不理解,也給社區幹部的救助造成困擾。

有些獨居老人在家中求救,社區幹部趕到老人家中,想打電話通知老人的子女,老人卻不讓打。有的說,子女在上班,怕耽誤他們工作;有的說,天氣太熱,子女住得遠,趕來太辛苦;還有的老人只是「不想麻煩子女」。居委幹部覺得哭笑不得:「除非是孤老,照護老人的第一責任人難道不就應該是子女嗎?」

「獨居老人願意向居委會求助,是對我們的信任,更是我們的責任。但要做到更及時、更專業地幫助他們,是否還有更優解?」不少社區幹部說。

探索「一鍵通」「應急中心」

近年,上海民政部門與一些街道透過引入第三方力量,作為社區幹部的幫手,探索居家老人應急救助響應新方式。

覆蓋最廣的是由上海民政部門牽頭的「一鍵通」為老服務專案。據了解,早在十幾年前,上海便在全國率先探索了「安康通」服務,即「一鍵呼叫」。該呼叫功能中有急救按鍵,可連結公安110、叫車等多項服務。這也是「一鍵通」為老服務專案的雛形。

三年前,上海開展調研發現,「一鍵通」服務在有的區開展順利,在有的區仍有盲點。為普及這項為老服務專案,民政部門在當年牽頭啟動了「一鍵通」服務覆蓋,將這項服務延伸至每個區和街道。

目前,上海16個區均設有呼叫中心。在使用端,有的區為老人配置了可一鍵撥通的智能腕表,有的區透過改造電視機來實作用遙控器呼叫,還有的區透過電話來對接,都能起到「一鍵呼叫」的作用。截至去年底,「一鍵通」已惠及30萬老人,今年的目標是覆蓋40萬老人。

「一鍵通」涉及的為老服務內容很多,應急救助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當老人感到身體不適時,撥通「一鍵通」,後台工作人員會「兵分幾路」:一路始終與老人保持聯系,一路通知急救120前往現場,還有一路同步告知家屬,如聯系不上家屬則透過公安110來實作對接聯系。

除了覆蓋全市的「一鍵通」服務,上海一些街鎮探索了由專業人員上門響應的救助服務。

2012年,靜安寺街道為高齡獨居老人安裝了可以接到社區「樂齡生活館」的「一鍵呼叫」器材。有老人發出緊急求助,「樂齡生活館」作為後台中樞,可就近派單給分布在街道的7個站點,在站點24小時值守的工作人員,會趕到老人家中進行救助。

2023年,老西門街道成立上海首個街道層面的「老年人應急服務中心」,首要任務是回應居家老人的求助。應急中心全年365天、24小時無休,由6名持有養老護理醫療照護證的工作人員輪流值守。工作人員一旦收到老人的求救,確保15分鐘內趕到老人家中進行救助。「去年以來,老西門街道連續兩年為轄區內100位高齡獨居老人購買這一應急服務,也為各個居委會購買這一服務,作為社區幹部回應老人應急求助的補充。」街道服務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文廟居民區的獨居老人多,僅孤老就有50多位。文廟居民區黨總支副書記顧英英說,以前,她最怕半夜接到老人的電話,擔心自己動作不夠快,耽誤救助老人的時間。有了應急中心後,這一焦慮緩解了不少。「當我們再接到老人的求助時,就會通知應急中心的工作人員。哪怕是在半夜,他們也會在15分鐘內趕到。」

應急中心還透過智能化器材,部份解決了老人獨自在家發生意外時的及時發現問題。提供這一服務的上海蒔花齋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海水說,企業為簽約老人在床單下設定一條睡眠監測帶,應急中心可遠端監測到老人的睡眠、血壓、心率等情況,如果老人在家發生意外,部份情況可以遠端反饋。

文/唐燁 顧泳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