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孩子的「偽努力」家長了解嗎?

2024-02-02辟謠

你家孩子完成作業是幾點?晚上十點以後?淩晨?還是更晚?在大聲疾呼要將「雙減」真正落實的同時,家長也該意識到,學生群體中存在「偽努力」的現象:看似很努力,實際在放空,學習時間很長,甚至熬夜影響到了睡眠,但效果卻並不好。如何辨識「偽努力」,真正提升學習效率?

1 案例一:覺察「偽努力」

小林的父母工作忙碌,對於小林的作業時長不是很了解。常常是父母到家後,忙著張羅晚餐,一家人吃個簡餐,然後各自忙碌。在這期間父母也會開啟小林的房門,看著他一直拿著筆在寫作業就定心了。小林的媽媽看了關於作業時長的這一則短影片,決定做一回有心人,悄悄記錄下小林一周完成作業的時間。沒想到剛讀初中的小林,每天完成作業時間至少要到晚上11:30。

當她剛想抱怨作業太多時,從班主任老師那邊得知,他們班的大部份同學,基本上每天在10點之前都已經完成作業了。小林媽媽就和小林復盤寫作業的整個過程,希望能夠找到問題。小林表示:他一直在寫作業,沒有浪費時間,也不知道為何時間過得那麽快。小林媽媽想了想說:「時間都去哪裏了?我們要一同去找到答案。」

【把脈】

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透過表面現象能夠判斷出背後真正的問題,不至於掉進「盲、忙、茫」的謎圈。如果不能及時洞察實踐的盲區,每天疲於應付各類層出不窮的任務,最後發現自己無論怎麽忙都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就會陷入迷茫。

覺察是讓我們從看似「一刻不停」的努力中,跳脫出來,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努力狀態,進而找到問題,厘清線索,才可能有改變的可能。

【支招】

外化的時間賬本:「外化」無形的時間,讓無形的時間被看見、被覺察。家長和孩子不妨在一起畫畫格子,將一天劃分為24格,每一格代表一小時,用不同的顏色格子塗一塗花在睡眠、用餐、娛樂、學習上上的的時間。當我們看清楚了「時間的賬本」,明確了問題所在,就走出了管理時間的第一步。

具體的行動地圖:當明確地看到時間去哪裏了之後,再聚焦於「學習時間」,梳理學習任務,商討所需時間,制定一張學習行動時間地圖。制定具體的「行動框架」,明確具體的時間安排,是珍惜時間最好的提醒。

2 案例二:對話「偽努力」

天天忙得不亦樂乎、風風火火的小霞最近很氣餒,成績上不去,「考級」沒透過,總之,忙忙碌碌中沒有一點點成績。於是她給自己貼上了「偽努力」代言人的標簽。既然「偽努力」的結果是「顆粒無收」,她後來也就不努力了。

班主任老師發現之前那個努力上進的小霞不見了,成了一個用「偽努力」「拖延癥」作為擋箭牌肆意放縱自己的孩子。於是她決定和小霞好好聊一聊。「小霞,老師覺得你最近不在狀態呀,是怎麽回事呢?」小霞支吾地表示她有了「拖延癥」,丟了信心,自己也是萬分苦惱。班主任老師又說:「咱們要想辦法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與你的問題對話,去了解、去辨析,然後去面對它、解決它。老師願意和你一起面對難題。」

【把脈】

在兒童青少年成長的過程,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當問題來臨時,需要我們細細的去分辨,有效地辨識問題,才能知道如何更好地去應對。以「偽努力」為例,可能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這裏我們舉例幾種:反抗型的偽努力、瞎忙型偽努力、回避責任型偽努力、能力不足型偽努力。

具體來說,反抗型偽努力不是真心願意學習,表現為因為逆反心理表現出來的心不在焉;瞎忙型偽努力,顧名思義毫無目的地把時間消耗在一些沒有明確目標事件上,行為上表現出來很忙亂,卻沒有什麽真正的實際價值;回避責任型偽努力,可能其背後是要逃避責任或者說不願意看見糟糕的結果,表現出來的拖沓;能力不足型偽努力,確實存在因為能力不足,而引起的這樣的一種偽努力。當我們與「偽努力」對話,就會對於它了解更多,以便找到合適應對方式。

【支招】

分享「無序」的故事:講故事是將問題外化一個特別好的形式。家長可以請孩子講講關於自己「努力」的故事,「寫作業」的故事,家庭成員共同傾聽故事,借以故事獲得獲得資訊,梳理問題。

探訪「拖延」的感受:情緒與感受有一種「訊號」功能,是焦灼的、無措的,還是無所謂的感受,家長和孩子一同借情緒和感受,尋找到其背後內在的想法,捕捉到內心真實的想法,才能對癥下藥。

3 案例三:積極的「真努力」

小偉最近並不太想去上學,因為他覺得他的努力毫無意義。他的父母無數次和他說,要好好讀書,考一個好高中、好大學,然後找到一份好工作。他覺得自己一直為父母給他畫的願景而努力。但進入高中後,當繁重的學業壓力撲面而來的時候,他突然「頓悟」了,這不是他要的生活,學習與他而言並不是那麽的重要,他要去找屬於自己的「詩和遠方」,他要做那一些分泌多巴胺的「快樂事情」,努力太辛苦了!於是他和父母溝通,他不想再努力了,甚至連之前的「偽努力」也不想要了。

父母被他的言論驚嚇到了,只能斷斷續續地表達了他們的想法:努力學習一樣可以是快樂的;「詩和遠方」也需要現實基礎;只有真正努力過的人才會擁有真快樂;要給努力學習賦予正向的意義!

【把脈】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我們每個人都不是活在同一個世界,而是活在自己定義的世界裏。」他強調個體「定義」的重要性,也就是賦予意義的重要性。意義是行為最好的指引,當問題來臨時,需要我們停下來,好好討論,明確真正意義所在,才會有效地激發積極期望,主動地投入其中。

明確意義之後,需要積極的行動。克服拖延、終止焦慮行動是最好的方法,只要行動起來,就會看到效果,帶來積極體驗,慢慢影響態度。

【支招】

正向聯系「三步法」:將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將「真努力」和愉快的事情聯系起來,和積極的自我聯系起來,和正向的反饋聯系起來。與正向感受、結果聯系推動孩子行動,在行動中實作自我的意義價值,正向體驗會「反哺」個體,提升「真努力」的實效。

立即行動「四步法」:行動是最大的意義,家長和孩子一起商討「行動計劃」,從制定計劃、執行計劃、反饋得失、獲得啟示這四步推動行動。以合理的方式,在合理的時間內,去做有意義的事情是擁有幸福人生的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