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小調查|從童年記憶到而今改變:00後眼中的各地春節民俗

2024-02-11辟謠

在2018年初,澎湃新聞·思想市場曾對90後群體做過一個小調查,來了解不同地域的「90後」眼中的春節民俗是怎樣的。時隔六年,龍年新春來臨之際,我們將目光聚焦於全國各地的「00後」,聊聊他們眼中的春節習俗。

本次調查采訪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共15位「00後」,他們全部在2000至2005年出生,現於大學就讀,尚未正式工作。

這些年輕的「00後」們,時而也會懷念童年的春節,那都是埋藏最深的溫暖記憶。遼寧的翻鬥花園胡圖圖說:「小時候的新年是睡不著的,因為整個城市都在放煙花……甚至會煙霧繚繞到看不清隔壁的樓房。」廣東的蕓仔泡芙說:「小時候科技沒那麽發達,大家吃完年夜飯會圍坐在小茶幾旁邊守候一年一度的春晚。」雲南的張瑞珂說:「最期待盼望的還是每年零點的倒計時,第二日一早往往能在田野裏看到結薄冰的淺池。」

談及春節習俗,離不開最隆重的祭祖與祈願,一是追遠,一是迎新。而「00後」,往往被長輩認為是不尊重傳統的一代,在成長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看法。他們多從排斥、無所謂,到如今意識到敬重祖先,祈願未來的必要性,真正發覺春節這一繼往開來的特殊意義。

安徽黃山,一家人吃年夜飯。

春節是親戚間熟絡感情的好時候,但「00後」在人情關系上的看法不同長輩。成長的家庭環境不同於父母輩,「00後」童年時大多是三口之家唯一的子女,不再成長於大家庭聚居的環境。對於親戚之間的往來,在「00後」的眼中,血緣上的聯系或許並不能完全填補感情上的疏離。因此,比起走訪不熟的親戚,他們更願意與知己好友共聚。

此次受訪者中,有多位「00後」具有留學、移居的背景。離開兒時的環境,生活於遠離親戚的城市,他們依舊會在每年的這個時刻共慶新春。童年中熱鬧紅火的春節不再,隆重儀式的缺席使得他們對過年稍稍淡漠。但稍顯寡淡的異鄉春節,卻使得他們更加珍惜眼前人,珍惜如今仍共度佳節的至親摯友。

本次采訪內容涵蓋家鄉年俗、飲食,親戚間的往來,如何看待紅包、春晚,祭祖與拜神的活動,從小到大過年的不同感受,以及對互聯網年俗的感知。下文是「00後」們的春節故事:

你的家鄉是怎麽過年的?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新年習俗是什麽?

翻鬥花園胡圖圖(遼寧鞍山人,現為留學生) :我小的時候會在奶奶或者姥姥農村的家過年,年味很重。通常會大年三十包餃子,看春晚,提前很久做酸菜。印象比較深刻的習俗就是放煙花。小時候的新年是睡不著的,因為整個城市都在放煙花,響聲很大。小時候在農村煙霧少一些,長大了在城市中甚至會煙霧繚繞到看不清隔壁的樓房。

我鎧他超(北京人) :說實話對北京的年俗不是很了解,小時候都是大人籌辦的。感覺北京過年和其他地變異數不多,都是貼春聯,守歲啊,包餃子什麽的。

田桓宇(山西晉城人) :過年準備從臘月就開始了,到了臘月二十的時候,家裏要大掃除。二十三到二十六上街買衣服,置辦年貨。二十八貼對聯掛燈籠。大年三十就剁餃子餡,一家人在一起吃餃子,看春晚,晚上出去放鞭炮。印象最深的便是拜「老爺」,即護家仙。

修魚(江蘇揚州人,現為留學生) :我的家鄉是揚州,個人感覺處在中國一個不太南不太北的位置。過年的時候會去爺爺奶奶家一起吃火鍋,吃餃子,也吃湯圓。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說,北方人才吃餃子,還覺得很奇怪。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琢磨各種精巧的窗花圖案。雖然知道揚州有剪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沒有去特地學過,並不了解。

骨頂雞(福建寧德人) :對家鄉年俗不是特別了解吧。我對這個不是很感興趣,基本上都是身邊大人在做,會祭竈,吃年夜飯、年糕,大掃除,去老家吃飯。

張瑞珂(雲南大理人,白族) :回老家和表親一起放鞭炮、看戲台演出,作息都根據自然節律提前,一日往往兩餐,晚飯後天黑夜寒,就和爺爺奶奶一起烤火,再加餐燒餌塊。白族是中文化比較明顯的少數民族,春節特別的習俗不多,印象裏就是初一不掃地(因為會散財),初二迎財神。最期待盼望的還是每年零點的倒計時,第二日一早往往能在田野裏看到結薄冰的淺池。

霹靂無敵楊出息(雲南大理人) :在雲南村子裏,過年的氛圍感還是很強的。我們家鄉因為白族居多,跟漢族一樣會殺年豬。但比較特殊的是,我們習慣在自己家的外墻上寫對聯,寫詩句。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每年「祭本主」,本主意為「本境之主」,可以庇佑我們平安,真的很靈。

蕓仔泡芙(廣東佛山人) :廣東人在春節的前十五天會進行一系列的大掃除,還很重視采購年貨。另外,廣東流行「行花街」,一般在除夕夜前會把桃花、桔子樹、富貴竹等植物采購好。

日灰(來自廣東開平,小學移居香港) :廣東和香港過年相差不大,都有大掃除、走親戚、團圓飯。但唯一不同的是在廣東的鄉下地方能放煙花,香港只能偷偷放(因為犯法)哈哈哈。

曦曦冰(居於海南,在雲南湖北湖南東北均有老家) :在海南是過年必須要吃雞。在東北則是一定會有宗族聚會,一同過年,互相祝酒。

你的家鄉有什麽特色的新年飲食?

翻鬥花園胡圖圖(遼寧鞍山人,現為留學生) :東北新年必吃的就是餃子。我們家通常會吃韭菜大蝦、牛肉芹菜、青椒牛肉的餃子,還有一些酸菜燉粉條、鍋包肉一類的東北菜,燉魚一類象征吉祥的菜也有。

我鎧他超(北京人) :除了必吃的餃子,魚和白菜也絕對年年有。年夜飯有魚,代表年年有余;有白菜,代表發財。

田桓宇(山西晉城人) :我們老家有特色銅火鍋,不是老北京涮鍋,而是已經做好的食材,放在銅火鍋裏吃,疊厚厚的幾層。最上面是排骨、丸子和各種肉,下面是「貓頭丸」,粉條制成的大團子,最下面是各種蔬菜。還有一道名菜叫「燒肝」,是由豬油和豬肝做成的,吃的時候切成片,下油鍋炸,蘸上陳醋,非常香。

AG(內蒙古包頭人,漢族) :我並不是特別了解,因為包頭其實是個很大的移民城市,有很多東北、山西、河北的移民,我們家也是,這裏真正蒙古族的比例其實很少。過年的時候我們家會包餃子,炒一些家常菜。傳統的蒙古族家庭會有特色的食物,但是我們家一般都沒有什麽興趣,也不會去吃蒙餐。

蘇白(福建莆田人,常住廈門) :主要是紅團(就是紅色的面皮會包糯米或者豆子),米糕(白米糕,上面會印紅色的圖案)。

骨頂雞(福建寧德人) :年糕、肉丸、粿類,不是只有過年吃,只是過年吃得多。

張瑞珂(雲南大理人,白族) :有很多,餌塊、乳扇、米涼蝦,還有白族「八大碗」宴客菜。

霹靂無敵楊出息(雲南大理人) :白族的特色美食挺多的,烤乳扇,火燒豬,最有名的肯定是生皮了,是豬的生肉,但是很多外地遊客都是望而卻步的。

蕓仔泡芙(廣東佛山人) :廣式糕點非常出名。我們家經常采購的有蛋散、油角、煎堆、炒米餅等等。

做臘腸

千(來自湖南衡陽,中學移居香港) :過年在湖南會吃臘肉、臘魚之類的煙熏食品。

日灰(來自廣東開平,小學移居香港) :雞鴨鵝就必不可少了,主要來說都是醬油鵝或者雞,再加白切雞;湯的話應該就是發菜冬菇湯;還有生菜寓意生財;蒸魚啊……老話說得好,沒有一只雞能活著走出廣東。

小豬喬治(來自四川資陽,移居香港7年) :在四川會殺年豬,分食豬肉,做臘腸。

你對家中的遠近親戚們熟悉嗎?春節見到親戚時,有共同的話題或娛樂方式嗎?

翻鬥花園胡圖圖(遼寧鞍山人,現為留學生) :早年會有更多互相拜訪,但隨著老一輩人的離世,我就很少再拜訪親戚了。我的爸媽還會有看親屬的活動,但很多親屬我已經叫不出來名字了。同齡人只有一個比較熟悉,大爺家的哥哥。話題無非打籃球、遊戲、工作。

我鎧他超(北京人) :我有幾個堂姐和幾個表哥表姐,大家相處起來也都挺融洽的,小時候都是他們幾個比較大的孩子帶我們年紀小的到處玩,現在見了面大家不會像小時候一樣不在乎形象的瘋跑,但是聊聊天也挺開心。

霹靂無敵楊出息(雲南大理人) :親戚還是很熟的,以我外公的六個子女為一個大家庭,相互之間來往很密切,算是近親。村中有一些遠親,除了逢年過節會見見面以外,基本就不熟悉了。

千(來自湖南衡陽,中學移居香港) :當時我住在湖南市區,每逢過年都要特地開車去鄉下的親戚家拜年。大部份親戚甚至從沒見過面,只跟著父母喊舅爺爺之類的稱呼,當中經歷確實蠻奇特的。

日灰(來自廣東開平,小學移居香港) :長輩的話我媽媽和爸爸兩邊的親戚都不太熟,主要是分隔兩地平日不太往來,僅僅新年時候的互相拜訪難以讓我覺得這些親戚有多親。況且他們新年總是說互相攀比成績、工作……讓我更是抗拒。

你怎麽看過年時親戚間的往來呢?會覺得是僅僅禮節性,或是沒有必要的嗎?

翻鬥花園胡圖圖(遼寧鞍山人,現為留學生) :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我不會在以後繼續這種往來。一年只有過年見一次的面,不會讓我覺得我們之間有親情的羈絆。但我不會否定這種關系,這種往來是屬於我父母那個年代的產物,他們在那個年代互幫互助讓年變得有氛圍起來。親戚見面難免比較,這種氛圍讓我覺得痛苦。我會選擇在新年和家人團聚後同朋友見面,選擇更讓我舒服的方式。

我鎧他超(北京人) :總是聽很多人吐槽,過年被長輩問比較私密的問題,但是我覺得我們家族好像沒有這個問題,大家聊天都挺舒服的。

AG(內蒙古包頭人,漢族) :從小到大,我家就沒有要求我去和一些親戚往來,不管是在過年的時候,還是在其他場合,所以就沒有很深的感情。對我來說,過年的禮節僅限於平時就情感很深的直系親屬。和那些不熟悉親屬的過年禮節,也就是相互的有來有往,在我看來其實並沒有很強的意義和必要性。我長大之後不會維持這些意義不大的往來。

蘇白(福建莆田人,常住廈門) :親戚間的攀比確實會帶來一些困擾吧。但是感覺只過年見一面,而且我也不是很在意,所以當沒聽到就過去了。

你收到紅包時是怎樣的心情呢?還有關於紅包的其他想法嗎?

AG(內蒙古包頭人,漢族) :其實紅包更多是一個有來有往的交換活動,只要我爸媽還會給他們家的孩子紅包,那我就也一定可以收到。

修魚(江蘇揚州人,現為留學生) :看到紅包的時候都是很開心,但是要接住紅包的時候心情有點復雜。因為得註意旁邊媽媽的臉色,還要絞盡腦汁想祝福話語,到現在也只能說出來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我一直覺得拿到紅包是一個本事。

骨頂雞(福建寧德人) :收到挺開心的吧,但留下很難。基本上會因為紅包的失而復得、得而復失而患得患失。成年之後就不被收走了,但也沒有多少人給我送了。被強調「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才能收到這麽多紅包,紅包建立在親緣和人情關系上,作為孩子確實不好反駁,感覺只是一個送過來送過去的由頭。挺多紅包也要還回去或者送對方的孩子。會根據親疏分別出「可以收的」「要回禮的」和「不能收的」。

張瑞珂(雲南大理人,白族) :哈哈哈必須是開心!正所謂噓寒問暖不如打筆巨款。

千(來自湖南衡陽,中學移居香港) :香港派發紅包不是跟湖南一樣只給親戚的,在香港要準備數十封利是派給樓下保安、酒樓的服務員等人。以前在老家的紅包數目大約200元一封,但親戚眾多。

發紅包

請問現在你還會和家裏人看春晚嗎?小時候到現在,對於春晚的態度是否有發生轉變?

我鎧他超(北京人) :小時候春晚經常看,現在……很多時候都放著當背景音,自己家人朋友聊聊天什麽的,偶爾看幾眼。

田桓宇(山西晉城人) :會看春晚的。小時候看春晚很多時候是為了有趣的小品,現在看更多是為了一家人難得的共同聚焦。家人相聚的時候很少看其他台的春晚。家庭其樂融融的氛圍更是春晚的價值所在。

修魚(江蘇揚州人,現為留學生) :我是喜歡和家裏人或者朋友一起看春晚的,我真的很享受一起看電視其樂融融的氛圍。但是我漸漸發現好像這種心情和同齡人有點格格不入……我是從對春晚很淡漠,轉變為非常期待的。可能是我大學在異地的原因,已經好幾年沒有回家過年了,春晚是讓我感覺到小時候過年那種氛圍的很大的一個助力工具,其他一些留學生朋友好像也是這樣想的。

蕓仔泡芙(廣東佛山人) :從小到大都有看春晚的習慣,十年前可能都是從頭看到尾的。……現在只是簡單挑選其中幾個優質節目看了。例如一些舞蹈,之前很火的【只此青綠】,以及一些用心打造的傳統文化、非物質遺產的那類別節目。

請問你最近兩年過年與小時候過年能感受到的最大不同是什麽?

我鎧他超(北京人): 肯定有一部份疫情的原因,感覺和親戚之間關系變得有點淡了,很久沒有串門了。而且小時候年味更重,大晚上周圍的鄰居全都是放鞭炮的,出去溜達一圈鞭炮聲就沒停過。現在晚上安安靜靜的,基本上大家都是在網上相互祝福了。

田桓宇(山西晉城人): 最近過年回去都是單獨一家三口,沒有大家族在一起。而且現在不讓放炮,少了點意思。小時候過年到處亂竄,親戚們都還在,大家討論的都是開心的事。長大後老人們漸漸老去,再見面多了些傷感和無奈,不知道還有幾次機會。

骨頂雞(福建寧德人): 過年的氣氛平淡了很多,沒有以前感覺那麽隆重了。但也還挺開心的,因為不用被逼著去這去那,可以跟朋友玩。小時候還真不一定喜歡過年,大人們的社交遊戲罷了。近幾年除夕晚上都是和朋友一起打桌遊通宵。可以說比起傳統意義上的合家團聚,與朋友享受共同假期的意義似乎更大。因為家人平常團聚還比較容易,但朋友現在各奔東西,一年也聚不了幾次。

霹靂無敵楊出息(雲南大理人) :最大的不同就是以前不看手機,拿著炮仗煙花能在田地裏院子裏玩一天,大人就聚在一起聊聊天。但是現在基本上就一家人聚在一起,一邊看著手機一邊分享一些瑣事。

蕓仔泡芙(廣東佛山人) :最不相同的是明顯感覺年味淡了。電子產品成為了一個很主要的誘因。小時候科技沒那麽發達,大家吃完年夜飯會圍坐在小茶幾旁邊守候一年一度的春晚,但是現在習慣微信搶紅包,支付寶集五福,以及各種軟件平台的新春優惠活動。而小朋友則是聚集於打遊戲,感覺明顯沒有以前團圓的感覺了。煙花鞭炮在我的家鄉被禁止,街道也非常空蕩和冷清,就氛圍來說,確實沒有小時候那麽快樂了。

翻鬥花園胡圖圖(遼寧鞍山人,現為留學生) :最近兩年因為疫情我都沒有選擇回家過年,即使今年不需要隔離我也沒有回家過年。在經歷過疫情不能一家人團圓之後,我逐漸適應了這種自己過年的生活。但我仍然會選擇在我的城市搜羅沒回家的同學朋友一起在年三十聚餐。每年我都會做幾個東北菜給大家吃,比如鍋包肉(很大程度上承擔了我的思鄉情)。小時候覺得時間很慢,但現在我覺得過年只是我生活中可以提供假期的一段時間,對我來說沒有特別的意義了。

修魚(江蘇揚州人,現為留學生) :家人不在身邊。少了一些儀式感,比如不會去吃一頓極好的有寓意的年夜飯,不會互相拜年了。甚至會覺得好像過年也不是那麽重要。但是發現自己還是會本能地因為要過年了覺得很開心。

千(來自湖南衡陽,中學移居香港) :因香港曾一同過年的表親們移居國外,現在過年冷清了許多,也沒有什麽值得期待的,就和平日假期差不多。以前可能覺得年更趨向一種一定要進行的儀式,現在的年自由度高了很多,本質上和假期無二。可能我看待年這種傳統節日,不是一種對傳統文化該有的尊重,年紀漸長,紅包、零食這些不再成為期待年的誘因,年變為與假日掛鉤,能多一些時間放松、休息。

日灰(來自廣東開平,小學移居香港) :就是不能回鄉下,被迫在香港過年。其實和家人在一起也沒什麽不同,只是地點不一樣罷了。

小豬喬治(四川資陽,中學移居香港) :年味兒不重了,或者說,我身上的年味消失了。小時候很單純,跟外公外婆一起過年,放煙花,還有長假,和一些可以期待的。仿佛過年就是一個終點,一個可以看得見頭的、對我來說很美好的終點。那種期盼和快樂是非常純粹的。後來外公走了,我又來了香港,跟我不熟悉的人住在一起,感覺過年不再重要了。過年的意義不再那麽大了。我看見終點的背後還有終點,年頭的背後還有年頭,我再也無法像以前那樣看待過年。畢加索五歲就可以畫得跟拉斐爾一樣好,但是他窮極一生去像小孩子一樣畫畫,有點像這種感覺。

曦曦冰(居於海南,在雲南湖北湖南東北均有老家) :過年的主題不再是團聚了,而只是與最親近的人見面。雖然形式變了,但喜慶不減。現在我過年的習慣很個人化,往往采取與家人朋友旅行過年的方式,更簡單。過年的意義對我來說,就是與最親密的人一起,吃頓好的,聊聊體己話。這對現代年輕人來說可能是更為舒適。去年春節我在上海參加辯論,今年則選擇與媽媽去日本旅遊。

對於新年祭祖的習俗,你是怎麽看的?

蘇白(福建莆田人,常住廈門) :我其實比較沒所謂,但參加的話也覺得挺好的,也算是和祖先溝通的方式吧。

日灰(來自廣東開平,小學移居香港) :回鄉下祭祖的時候,老一輩的人會叫我們早上沐浴更衣,但不可以洗頭,然後一起在家裏拜祖先,拜完之後就是吃開年飯。我很喜歡這些習俗,主要都是我們中國的習俗,我們對於團圓的珍視,對於祖先的敬重,對於節日氣氛的喜愛都是我們一直流傳至今的,形成了中國人的根(我自認為)。

小豬喬治(來自四川資陽,移居香港7年) :小時候會跟著去,不懂事兒不過也不會特別排斥,只是不懂背後的意義,大了覺得還挺有必要的。上香祭拜先人,追根溯源,倒也不是求什麽保佑,只是覺得是發自血液裏的需要這樣做。

深圳本土客家文化民俗——大萬祭祖活動

對於新年拜神求佛的習俗,你是怎麽看的?

田桓宇(山西晉城人) :我們這過年要拜「老爺」,這個「老爺」是家裏的護家仙,爺爺奶奶先拜,祈禱一家人平安,然後爸爸媽媽輩拜,最後我們小輩再拜。我保持尊重的態度。我不認為這是一種迷信,這是一家人對全家平安幸福的一種向往,是一種心理慰藉,「老爺」也許就是我們心中向往的樣子。我覺得這個習俗會保留,即使形式會有所改變,也不會改變我們對美好的向往。

蕓仔泡芙(廣東佛山人) :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小時候比較排斥,因為寺廟的香火味道非常劇烈,經常會嗆到,而且那個時候通常是被父母強行帶過去,會有逆反心理,不相信簡單祭拜一下就能夠得償所願。後來,開始慢慢變得無所謂,秉持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也可能跟年輕人現在流行的一些文化息息相關,現在開始流行在旅遊的時候一定要去寺廟求暴富等行為,或多或少有點社會氛圍與趨勢的影響。

可以講講你印象最深刻的「互聯網過年」習俗嗎?

翻鬥花園胡圖圖(遼寧鞍山人,現為留學生) :年輕人會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為基礎在互聯網上尋找自己喜歡的節目,我認為這是對春晚的一種替代性選擇。

我鎧他超(北京人) :我個人比較喜歡看看微博熱搜上新的春晚熱梗,然後和一群朋友微信語音聊天這樣。關註的美妝博主會經常發一些年度總結,還有新年戰袍,會在小紅書淘寶上搜搜過年穿搭。

修魚(江蘇揚州人,現為留學生) :說到這個,我必須要說高中初中,在QQ上和同學一起在群裏搶紅包真的是新年當時最快樂的事情之一。春節放假,班上幾乎所有的人,平時很多看不到的同學,都會上線,很喜歡那種大家一起出來玩的感覺,就像春遊一樣。也會群發祝福,但是後來還是手動編輯,只發給特定的一群人。

張瑞珂(雲南大理人,白族) :最期待、最印象深刻的「互聯網過年」習俗似乎就是搶紅包,每個紅包雖然少,積少成多還是一筆巨額零花錢,並且是不需要交予父母保管的。今年還發現一個新奇的「新年電子賀卡」活動,把祝福都電子化了,甚至可以畫寫兼重,很期待也考慮給很多親戚朋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