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秋季進補多多益善?立秋後這些養生誤區請「繞行」

2024-08-08辟謠

原標題:立秋後,這些養生誤區請「繞行」

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已過,意味著夏盡秋來,金風漸至。古語有雲「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很多人想趁此時,滋補下身體,但秋季養生究竟該怎麽「養」為宜?下面真真帶大家盤點常見秋季養生誤區,一起科學健康養生。

誤區一:「春捂秋凍」強體質?

真相:春捂秋凍要因人而異,老年人、兒童、心腦血管病患者、慢性腎病、胃病患者不宜「凍」,健康人群也一定要註意「凍」得適度。最好的辦法是根據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服,不用過早穿得太厚實,適度即可。

誤區二:「貼秋膘」好過冬?

真相:現代人的飲食結構不同於古人,日常飲食已經可以保障我們攝入足夠的脂肪、蛋白質和營養。立秋後適當「貼秋膘」進補,可以提高人體的臟器功能,但要因人而異。對於老年人、兒童、胃火旺或肥胖者,以及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高蛋白高脂肪的攝入一定要適量,否則容易「上火」或積食造成消化不良。

誤區三:秋季進補多多益善?

真相:適當進補有益健康,但不可濫補,忌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量服用維生素C,可致惡心、嘔吐和腹瀉。選擇食品、藥品前,可向專業醫師咨詢,對癥進補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

誤區四:「秋瓜壞肚」傷腸胃?

真相:「秋瓜壞肚」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絕對不能吃。進入秋季,天氣比較幹燥,很多人透過食用瓜果來補充水分,而常吃的瓜果屬寒涼性質,過多食用,易引發胃腸道疾病。但也不要過於恐懼「秋瓜」,只要適量,一般不會有健康問題。

誤區五:秋天不要吃姜?

真相:秋季並非一點也不能吃姜,關鍵是不能「多食」。由於生姜屬於辛辣之品、熱性食物,在烹飪過程中會失去不少水分,食後容易上火。同時,秋天氣候幹燥,燥氣容易傷肺,如果再食用辛辣的生姜,更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失水、幹燥,加重秋燥對身體的危害。所以秋天以少吃姜為宜。

誤區六:防止秋燥多喝白開水?

真相:對付「秋燥」最簡單也是最重要手段就是「喝水」。但是只喝白開水也不好,大量的白開水會沖淡胃液,打亂體內的電解質平衡。在不口渴的情況下,一次性飲用大量的水,會給腎臟帶來負擔,使身體受到危害。喝水要遵循「少量多次」原則:每次以100—150 毫升為宜,間隔時間為半小時左右,每日飲水量最好保持在1500—1700毫升。小口喝水比大口灌水更加解渴,也有利於人體吸收。

誤區七:秋天可以無顧忌地大量運動?

真相:秋天,人體精氣處於收斂內養階段,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不宜大量運動,運動量應由小到大,循序漸進。鍛煉時以身體有些發熱、微微出汗、鍛煉後感到輕松舒適為標準。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註意,宜選擇遊泳、太極拳、八段錦等比較輕緩的運動。最好選擇早晚進行鍛煉,且之前要有5—10分鐘的暖身運動,之後也要有數分鐘的緩和運動。

誤區八:降溫後仍可以長時間使用空調?

真相:夏末初秋,天氣仍然較熱,有些地區還在使用空調。其實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的時間不宜過長,夜裏溫度要把控,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以及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宜開空調。

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提醒廣大網民,秋季養生得當,對於健康過冬有重要意義。但錯誤的養生方法不僅不會給身體帶來好處,反而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秋季養生盲目跟風不可取,要順應自然,因人而異才是真。 (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 芮靜 綜合新華社、中國中醫藥報、武漢晚報等報道)

【來源: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