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15個因素致早發癡呆!神經內科醫生解讀……

2024-01-10辟謠

受訪專家: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耿德勤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王冰潔

據估計,全球約有390萬人患有早發性癡呆癥,多發生在65歲前。但大多數研究集中在老年人的遲發性癡呆,而早發性癡呆的風險狀況尚未得到充分評估。近期,英國雅息特大學流行病學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神經學雜誌】上的一項大規模新研究發現,15個因素與早發性癡呆的風險相關。

先前的研究將早發性癡呆風險增加歸因於受教育程度低、心血管狀況不佳、抑郁和酗酒等因素,但相關性並不一致,且研究人群很小,通常只有幾百人。為擴大人群規模,新研究納入了英國生物銀行35605名65歲以下人群的數據。對遲發性癡呆、早發性癡呆相關危險因素進行系統性回顧後,研究人員納入近40個潛在因素,分別是社會人口因素(教育、社會經濟地位和性別)、遺傳因素(載脂蛋白E相關基因)、生活方式因素(體育活動、飲酒、酒精使用障礙、吸煙、飲食、認知活動、社會孤立和婚姻)、環境因素(氮氧化物、顆粒物、農藥和柴油),血液標記物(維生素D、C反應蛋白、估算腎小球濾過率、白蛋白)、心臟代謝因素(中風、高血壓、糖尿病、低血糖、心臟病、房顫和阿司匹林使用情況)、精神因素(抑郁、焦慮、苯二氮卓類藥物使用、譫妄癥和睡眠問題),以及其他因素(創傷性腦損傷、類風濕關節炎、甲狀腺功能障礙、聽力障礙和握力)。

研究人員經過9年隨訪,發現早發性癡呆與以下15個風險因素相關,據估計全球每10個癡呆癥病例中就有4個是上述因素造成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而且男性高於女性。

① 受教育程度低

② 社會經濟地位較低

③ 攜帶載脂蛋白E相關基因(遺傳相關)

④ 完全不飲酒

⑤ 酒精使用障礙(酗酒)

⑥ 社會隔離(獨居,不願與人交流)

⑦ 維生素D缺乏

⑧ 聽力障礙(聽力損失、耳聾)

⑨ 中風

⑩ 糖尿病

⑪ 心臟病

⑫ 抑郁癥

⑬ 握力下降

⑭ 直立性低血壓

⑮ C反應蛋白水平高

其中,前12個因素可使風險增加1.53~3.25倍。握力下降與早發性癡呆的關系較弱,可能是「反向因果」關系,意思是機體在表現出明顯的癡呆癥之前,已出現先兆癥狀,易被誤認為危險因素。此外,在基線後3年或更長時間中,直立性低血壓、C反應蛋白水平高與早發性癡呆的關聯性減弱了。

研究人員強調,上述因素中很多都是「可改變因素」,首次表明人們可透過采取行動,比如改善生活方式、積極檢測疾病進展、管理慢性壓力、治療抑郁癥等,降低患上早發性癡呆癥的風險。

以①②為例,受過良好教育或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常不可避免地要多用腦,從而使大腦一直處於活躍狀態。因此,生活中不要將自己局限於機械的工作和被動的休息,養成多閱讀的習慣、學習新事物(比如一門新語言、繪畫),有助激發大腦產生新的神經連線,促進記憶力提升,預防早發性癡呆。

以④⑤看來,與不飲酒者相比,適量飲酒的早發性癡呆風險降低了28%,飲酒似乎具有保護作用。針對此現象,研究第一作者、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史蒂維·亨戴歷斯表示,這可能是由於「健康飲酒者效應」,即不飲酒是由於參試者健康狀況不佳或服用藥物需戒酒,或本身是多年過量飲酒後的「戒酒者」。因此,不飲酒的人仍不推薦飲酒,愛飲酒的人盡量減少飲酒量或戒酒。

對於⑥來說,「獨行獨居」對大腦健康顯然無益,社交中的交流溝通、思考對大腦來說是正向促進,言語對大腦活動也是強有力的刺激。此外,有效、和諧的溝通可帶來積極的情緒,也是預防抑郁癥的很好方式。

維生素D缺乏的最主要原因是曬陽光少,可透過增加戶外運動、在醫生指導下用藥等方式進行改善;存在聽力障礙的人群,可進行手術矯正或佩戴助聽器。

當下,中風、糖尿病、心臟病等疾病的患病率逐漸年輕化,且常會同時出現,只要患者積極遵醫囑治療,便可降低早發性癡呆的患病風險。

直立性低血壓是指一個人在躺著或坐著後起身時感到頭暈甚至昏厥,這表明流向大腦的血液不足。當血管收縮調節不良、動脈血管硬化或心臟彈性變差時,可能發生這種情況。為防止直立性高血壓,從一開始就要將血壓降至正常水平。

規律運動也非常重要,不僅能加速血液迴圈,減輕直立性低血壓,還能彌補握力下降問題。握力低通常表明肌肉無力,雖然腦力、體力往往分開說,但兩者相輔相成,加強肌肉鍛煉對大腦也有良性刺激。

C反應蛋白水平高,可表明體內有潛在或明顯炎癥,可增加各種疾病的患病風險。為降低炎癥水平或消除炎癥,需盡快治療現有炎癥竈,即使是牙齒酸痛、皮膚炎癥。此外,甜食、高脂肪食物可促進機體炎癥的發生,需減少攝入;新鮮蔬果、漿果可降低炎癥水平,可適量增加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