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騎行圈的瓜,越來越離譜了

2024-08-23辟謠

一張圖造謠一群人,男女騎友們深受其擾。

文|馬蓮紅

最近因為「男孩騎行摔倒遭碾壓」的新聞,騎行圈被外界關註越來越多。在這些新聞的評論區,除了正常討論,還有一些關於「騎行圈很亂」的謠言混在其中,有一張圖更是被廣泛流傳。

盡管這張截圖的真假存疑,但不少人開始把騎行圈當成了兩性之間的隱喻。經過輿論發酵,對騎行運動的「汙名化」逐漸成勢。

一些女騎手社媒評論區被攻陷,還有一部份女性因為喜歡騎行,被貼上「不知羞恥」的標簽——一位女網友因為喜歡騎行打算買輛公路車,她的另一半卻直接說「你真惡心」。而男騎手也未能幸免,要面對來自家人、朋友的「探究」。

這一現象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識?從瑜伽到露營,從飛盤到騎行,似乎只要一項運動專案火了,緊接著就會被「貼標簽」,被「汙名化」, 為何小眾運動逃不過大熱必「汙」的命運 ?騎行圈又該如何反汙名化?

一張假圖引發「騎行圈亂不亂」爭議

事情經過幾天發酵,最初的文案是誰釋出已不可考究,內容大致是有人在騎行群發起了一項農家樂牌燒烤活動,並計劃在晚上采取男女「抽簽」混住。很多網友表示這張圖幾年前就看到過, 車友群,摩托,越野 ,只是把文案改改變成騎行圈。

同樣的截圖此前曾在摩托車圈瘋傳

「人們容易相信謠言,因為它們經常比真相更加有趣」,一張真假莫辨的圖就這樣讓騎行成為了新的兩性隱喻,踏上道路迎著風自由飛翔的初衷在揣測中逐漸變味。

面容秀美、身材有型的女性被稱作「騎行媛」。網名為「大腿兒」的姑娘是一位影片博主,從2023年開始進入騎行圈,並一直在為品牌帶貨,拍攝探店影片、參與品牌線下騎行活動等,但最近她的影片下總有一些留言對她進行騷擾: 「貴圈到底亂不亂,亂的話我就去買車了」「怎麽抽簽才能抽到你」「祝你天天好孕」

博主「大腿兒」影片區留言惡意滿滿

被網暴已經是家常便飯,有時候大腿兒會在評論區懟回去,多數時候她會選擇視而不見,只是在拍攝影片時,她會更加小心,穿著緊身騎行服時也會給一些部位打碼。

圖片來自「大腿兒」(左)

另一位遭受莫名網暴的女騎手「勇敢法法」同樣不堪網絡留言騷擾,「看斷章取義的包漿網圖都能信,我這麽苦口婆心條條是道說的話卻沒人信。」騎車是法法夫妻共同愛好,她的老公也經常出現在影片裏,並且只發騎行科普影片,依舊每天都能收到「你騎車就是為了釣大哥,你個騎行媛騎行機」等種種不堪入目的留言。

盡管法法已經在簡介中標註「已婚」,仍舊成為被汙名的物件

為了避免被進一步網暴,法法將自己的簡介改成已婚,把已婚的標簽加到每一條影片裏,但最近的評論和私信讓她有些破防,最終夫妻二人選擇報警,透過各種途徑尋找當事人,並和律所簽了合約,對汙名化的網友發起律師函。「希望被汙名化的風波趕快過去,還騎友圈一個幹凈且開心的騎行氛圍。」

兩性的參與成了「原罪」, 被汙名化的不只是女騎友,還有男騎友 。北京騎行KOL「唐僧叔叔去騎車」很憤怒,「就因為這張截圖,我們家老太太都給我打電話了,說‘兒子呀,你們騎車都挺累的了,怎麽還開房去呀’,說可不興搞這些亂七八糟的」。他直言希望最早爆料截圖的博主可以聯系他,如果有騎行圈有這樣的不正當活動,他會報銷一整年所有的活動費用,如果沒有希望造謠者能站出來給騎友們道歉。

從飛盤到騎行,為何小眾運動大熱必「汙」?

一張圖就能造謠一群人,不只是騎行圈,還有飛盤、露營、徒步都曾經歷過汙名化,不同的劇本卻有著同樣的套路,為何小眾運動更容易被汙名化?

總體而言,小眾運動被汙名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 資訊不對稱、商業炒作、社媒效應等。

汙名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戈夫曼(Erving Goffman)提出。個體身上具備某些外顯特征(如肥胖、殘疾、膚色等)或內隱特征(如行為方式、言語、性取向等),容易與他人形成差異,這些差異特征,往往成為汙名的載體。

相比跑步、乒乓球等較為普及的運動來說,小眾運動群體確實達成了「差異」的特征。小眾運動往往不如大眾運動那樣普及和為人所知,因此公眾對其了解有限,由此對小眾運動容易產生誤解和偏見。

以騎行服為例,網友認為騎車穿普通的休閑服就可以,為何穿那麽緊身?從大學就開始騎行如今擁有一家騎行俱樂部和裝備店的土土表示:

「緊身的騎行裝是長途騎行穿的,剪裁合身面料吸汗、風阻也小,緊身的騎行褲能避免沾到鎖鏈上的機油,屁股上還裝有減震的屁墊,穿休閑裝騎行也可以,但並不適合長途騎行,棉質面料吸濕透氣性差。更重要的是,只要不違反公序良俗,每個人都有穿衣自由。」

同時長線騎行中,一群人確實比一人獨行更加安全。土土的俱樂部曾組織過川藏騎行、環省騎行,也漸漸形成了自己的騎友圈。

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一些機構可能會故意炒作小眾運動的負面新聞或爭議事件,以吸引眼球和賺取流量。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不僅加劇了公眾對小眾運動的誤解和偏見,也損害了小眾運動的形象和聲譽。

而社交媒體作為資訊傳播的重要平台,具有放大效應和群體極化現象。在社交媒體上,一些小眾運動的負面新聞或爭議事件可能會被迅速傳播和放大,形成輿論風波。

面對「汙名化」,我們該如何進行反擊?

面對汙名化,騎行圈的回答是進行集體反擊。近幾天裏騎行愛好者們已經達成無形默契,透過分享他們的經驗和故事,傳遞真正的騎行文化。

中國有著龐大的騎行人口,中國單車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千元車占總產量的比重已達24.9%,比上年提高4.3個百分點,高端運動型單車銷量增長超10%,尤其是碟剎公路單車受到市場的歡迎。根據企查查數據,近十年中國單車相關企業每年註冊量逐年增加,2023年全年註冊148萬家,同比增速超110%。

同時,騎行的拒汙名化需要透過相關賽事、活動,提升其在公眾眼中的形象,近年來運動品牌、騎行裝備生產商們一直在舉辦各類活動,將騎行文化傳遞給更多人。

此外,大多數城市依舊缺乏騎行配套設施,這導致不少人完全沒有機會接觸騎行文化。中國單車運動協會釋出的2023中國戶外運動精品騎行路線中,九成騎行路線以景點為基礎,僅有北京市昌平區「綠氧益行 藝覽昌平」這一條是以城市基建為基礎的騎行路線。

此前在【禦風而行!騎行運動配套定義幸福新城市】一文中,我們談到城市騎行會面臨四大挑戰:騎行的相對安全空間不足、非法改裝亂象、城市路面不平整、斷頭路或者天然障礙打斷了騎行節奏,無疑,騎行文化是否普及與城市基建息息相關。

「騎行占道」也是近年來大眾不喜騎友的原因之一。一些騎友占用機動車道的行為既危險又讓周圍車流不得不小心翼翼,車主們不免對騎行運動心有怨氣。不占道行駛、傳播健康的騎行文化,與每一位騎友息息相關。

針對騎行圈的「汙名化」,本就是一場毫無意義的爭論,在未來隨著人們對騎行文化的不斷認識,相信騎行文化將會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更加美好的未來。

註:本文圖片除特殊備註外均來自OSports全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