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永州7月18日電 (李煥雲 謝助民)冒著高溫,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大廟口鎮白沙村黨支部書記凡卓遠和楊誌華來到稻蛙養殖基地,檢視稻蛙用水情況。
楊誌華原是重慶市忠縣人,2002年隨父親搬遷到白沙村,現透過發展生態稻蛙共養產業,成為遠近聞名的創業帶頭人。
楊誌華的稻蛙共養基地。謝助民 攝
起初,楊誌華要一邊照顧父親,一邊尋找創業路子。調研中,他看中稻蛙共養生態產業。「又害怕創業失敗。」楊誌華說,在移民部門鼓勵下,他流轉12畝田地引進優質青蛙種苗,開啟生態稻蛙共養創業。
「初期,剛孵化不久的幼蛙突然大面積死亡。縣庫區移民事務中心聞訊後組織技術人員第一時間趕到養殖基地找出病因,說是連續雨水災害滋生細菌,幼蛙患上多種疾病所致。」楊誌華介紹,東安縣庫區移民事務中心透過實地調查後,及時安排3萬元救助資金補購了一批種苗。
楊誌華吸取教訓,一邊走出去拜師,一邊請本地師傅到蛙田實地指導,還參加了全國黑斑蛙養殖交流會,系統學習養蛙專業技術。
2020年,楊誌華每畝稻田除稻谷外,畝產青蛙1500余公斤,首次實作量質雙升。「生態稻蛙共養產業能成功,離不開移民好政策引路和政府熱情幫扶。」楊誌華後又加大投入,並在東安縣庫區移民事務中心的幫助下申請了種苗補貼,讓擴大的基地走上正軌。
「縣庫區移民事務中心先後安排我參加湖南省移民養殖技能培訓和東安縣致富帶頭人培訓。」為帶動其他移民戶共同發展,楊誌華成立了茂宏生態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
2021年下半年,楊誌華在官田村流轉田地30余畝,建設第二個稻蛙共養基地。「當年夏天,東安遭受了旱災,在政府幫扶下,稻蛙基地新建了引水、排水溝渠,蛙場未受多大影響,稻蛙純收入打了個翻身仗。」短短幾年,楊誌華從種養小白成長為帶動鄉親們發展生態農業的新型農民。
楊誌華官田生態稻蛙基地的青蛙。謝助民 攝
在東安,越來越多像楊誌華一樣的三峽移民經政府扶持,成長為市場經營主體或新型農民。「將運用數碼化手段,把生態稻蛙共養產業打造成生態高效品牌農業,帶動鄉親們共同富裕。」楊誌華說。
「縣裏今年還專門安排了三峽移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資金,幫助移民戶提質改造人居環境。」凡卓遠介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