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指尖有絕技|古漆新韻 :「不描、不畫、不刻」見風華

2024-06-10辟謠

新華社合肥6月8日電(記者劉美子 賈稀荃)不描、不刻、不畫,卻將變幻的紋理深藏於大漆之中,打墊、刷漆、打磨、拋光,以極致的工藝讓古老漆器煥發榮光。

走進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黎陽老街內的甘而可漆藝工作室,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州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甘而可正在工坊內為一件漆盒打墊。

布滿刻痕和點漆的木桌上,工具、顏料碟一字排開,漆盒的胎體在他手中靈活翻轉,稠漆在漆面上堆疊出高低不同、疏密不同的點狀。

「做犀皮漆的關鍵在打好墊,以金箔入漆,在胎體表面打墊形成變幻莫測、獨一無二的紋理,每一件都不可復制。」這位69歲的老工匠眼中,打墊或許是制作漆器中最為浪漫的工序,工匠憑借對藝術的審美和理解,讓漆器的紋理生發著無限可能。

中國是漆器的發源地,漆器髹飾技藝(徽州漆器髹飾技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凝聚著中華傳統工藝的高超智慧,犀皮漆因其肌理與犀牛肚臍的花紋相似而得名,曾被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譽為「漆器之首」。

工坊內,十余名匠人坐在操作台前,靜心細致地進行著制胎、批灰、裱布、髹漆、打磨等工序。「徽州傳統髹飾技藝犀皮漆制作工藝講究‘指尖’功夫,一件漆器要經歷多道繁雜工序,有時需要耗費一年才能完成。」甘而可告訴記者。

徽州匠師黃成所著的【髹飾錄】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古代漆工技術專著,書中「文有片雲、圓花、松鱗諸斑。近有紅面者,以光滑為美……」短短20個字對犀皮漆的描述,開啟了甘而可復興犀皮漆的靈感之門。

早年間在屯溪漆器工藝廠工作時,甘而可就開始嘗試著手對徽州傳統漆器重要工藝品種的恢復。1999年,為了做「最好的漆器」,當時經商的甘而可關掉了收入頗豐的古董店,投身到傳統漆藝的研究中。

他用兩年時間制作了一套六方漆砂硯,並為其中一方「仿宋德壽殿犀紋漆砂硯」配制犀皮漆硯盒。然而,本該天然靈動的紋理並沒有在硯盒上出現,紅、黃、黑三色相疊的傳統犀皮漆紋樣整齊單調,於是,這件硯盒成了甘而可研究犀皮漆工藝的起點。

絢麗的紅金斑犀皮漆六方大瓶、精致的綠金斑犀皮漆菱花盒、古雅的鹿角砂香爐……工作室展廳裏陳列著漆器作品件件光潤似玉,形體線條曲直有度,紋理如行雲流水般靈動。

做平面形制時,要像玻璃一樣平整;器物的蓋和底的子口要開合自如,盒蓋無須外力壓迫,六七秒間就能緩緩落下;放大鏡下,指甲蓋大小的區域足足有40道紋理,令人驚嘆,而這並非描畫之功……

「讓人過目不忘的漆器作品,不僅要做工要精美,還要打破定式。」對於每一件漆器的線條比例、曲直方圓,甘而可的要求幾近苛刻。

突破傳統交織律動的豐富紋理是犀皮漆作品的核心價值所在,這其實是由隱藏在漆面之下的多道色漆凹凸打底磨平而成。由於關於犀皮漆的文獻與實物資料極為稀少,甘而可只能從古籍的只言片語中開始艱難探索。

「古代的犀皮漆作品,其調入漆中的色料一般限於銀朱、石黃、赭石等礦物色,色澤凝厚,比較沈悶。」為了讓漆面色光澤熠動、氣韻生動,甘而可在漆中加入金箔等貴金屬,借助金屬的折光性,在漆面描摹出自然律動、流淌奔放的紋理。2004年,第一件色澤華美、肌理豐富的綠色金斑犀皮漆小圓盒作品誕生了。

多年來,甘而可恪守徽派傳統漆藝古法原則,以探尋精、雅為創新點,將犀皮漆、推光漆、漆砂硯等傳統漆工藝不斷推向新高度。2008年,「徽州漆器髹飾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1月,甘而可創作的【紅金斑犀皮漆大圓盒】作品被故宮博物院收藏。在發表收藏感言時,甘而可說:「從今天起,我給自己的藝術生涯畫個‘0’,從‘0’再起步……」

又是一個十年,甘而可獨立研發漆器髹飾技藝、材料處理技藝十余種,他的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收藏。

國工守累世。多年來,他透過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生導師,到中央美院、清華美院、天津美院等院校授課,讓越來越多青年人走近漆器工藝。

如今,古老的非遺正在跨界、融合、創新的浪潮中,探索著新時代傳承發展的方向,令甘而可感到欣慰的是,越來越多青年人將犀皮漆工藝品種類拓展至首飾、茶具、箱具等,在紋理技法上不斷創新,「引入活水,走向大眾,這正是我心之所往。」